海淘政策下的规模不经济
【i天下网商注】海淘火了,海淘政策也热了起来。海淘的关税政策无非解答2个问题:征多少税?如何征税?应税额= 完税价格* 税率,但这道乘法题中的两个因子都不好确定。针对定价,海关调价的基本原则是进境物品完税价格的调整与社会整体物价变化保持相对一致。在税率方面,国家针对入境旅客行李物品和个人邮递物品收取行邮税。另外,因不可能在包裹清关时逐渐核实商品,保税电商会再货物批量进口时阳光清关。
文/天下网商 杨钦
海淘火了,海淘政策也跟着热起来。因为涉及“钱包”,海淘政策的每一次变化都牵动着亿万海淘用户的神经,宏观政策与微观个体在这里变得息息相关。
海淘的关税政策无非解答两个问题:征多少税?如何征税?应税额= 完税价格* 税率,但这道乘法题中的两个因子都不好确定。
确定价格
首先是定价。每年入境包裹数量上亿,进出境人数也高达上千万,其中携带的入境物品更是不计其数。逐件逐票地去核对每一件商品的价格在传统的业务逻辑下完全不现实。
海关对此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参考市场整体价格水平,预先设定常用物品的完税价格,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物品完税价格表》。除非商品真实价格大幅偏离该预定价格,否则直接根据完税价格表计价。这就大幅简化了征税过程中的定价流程。
消费品市场不断会有新的商品浮现出来,社会整体物价水平也都会持续变动。为了保证完税价格表的客观、全面,海关总署每隔五年会更新一次完税价格表,一方面新增热门商品,另一方面调整参考价格。
进境物品完税价格最近一次调整是在2012 年。这次调价在当时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一个原因是化妆品类目的价格变动非常大。其中,香水的完税价格从100 元/ 瓶大幅上升到300 元/ 瓶,洗面奶的价格从20 元/ 瓶提高到100 元/ 瓶。同时,海关还新增了眼霜、面霜、精华液等商品,其完税价格大都分布在每瓶100 元到300 元的区间。
化妆品是当时非常流行的海淘商品,新规导致化妆品海淘的行邮税大幅提高,许多原先在免税额以下的化妆品将无法享受该等优惠。因此一石激起千层浪。
与化妆品类似的还有纺织服装用品,相关商品的价格上调幅度也比较大。
涨价永远是最受关注的话题,但实际上,2012年海关第15 号文也下调了不少商品的价格。酒类的价格下调幅度较大,其中12 度以下葡萄酒定价从每瓶500 元直接下降到了100 元。数码产品是另外一个整体价格大幅下调的品类。数码相机和笔记本的价格均从5000 元下降到了2000 元,数码产品代购因此成为一门好生意。
整体来看,进境物品完税价格的调整与社会整体物价变化保持相对一致,这也是海关调价的基本原则。
确认税率
确认价格之后,还需确认税率。针对入境旅客行李物品和个人邮递物品,国家收取行邮税(行李和邮递物品税)。
我国目前的行邮税税率主要分为10%、20%、50% 三档(30% 税率商品极少)。大部分商品享受10% 的税率,纺织服装、家电等商品税率为20%,而烟、酒、化妆品等的税率则高达50%。
行邮税相较于一般贸易进口的税率要优惠许多。即使以化妆品50% 的税率来看,如果按照贸易清关的话,需缴纳的增值税、关税、消费税(价内税)分别为17%、10%、30%, 综合下来的税率高达83.9%。对比来看,化妆品的行邮税要低很多。
行邮税税率的设置会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一般贸易的关税水平,因此大体保持相对稳定,但偶尔也会做出适当调整。
2012 年的海关新政就将数码类商品的行邮税税率从20% 下调一档至10%。配合价格的下调,数码产品的行邮税大幅下降,数码相机、笔记本的应税额从之前的每台1000 元下降到了200 元。
但是,并不是所有消费者都需要完全按照上面公式计算出的应税额缴纳行邮税。这其中涉及免征额和包裹限额。
根据海关的规定,个人进境邮递物品单次限额1000 元(港澳台地区限额800 元,不可拆分单件商品除外)。如若超过,需走贸易清关通道。贸易清关不仅仅是税收更高,其涉及的贸易资质、商检、报关等流程构成了个人海淘用户的壁垒。于是,1000 元的单笔订单是海淘的天花板。
另外,就入境旅客随身行李来说,海关为境内居民提供5000 元的免税额度,超出部分将按规定收取行邮税。但在5000 元的免税额度以内,还需符合单一品种限自用、数量合理的原则。
举例来说,以奶粉每罐200 元的完税价格来算,5000 元的免税额度可携25 罐奶粉。但没有任何理由能够说明自用奶粉需要25 罐,故虽在限额以内,却也需缴税。
同时,海关还对一定金额以下的应税额予以免征。根据1994 年海关发布的规定,该免征额为500元(港澳台地区为400 元)。2010 年海关总署发布第43 号文,将进境物品行邮税免征额从500 元大幅缩减到了50 元。
其实,按照之前500 元的免征额和1000 元的单笔限额来看,绝大部分进境包裹将免征行邮税。但当免征额降到50 元以后,许多包裹将无法再享受免征待遇。
这项规定直接造就了目前海淘行业许多畸形的现象,奶粉就是最直接的例子。按照海关规定的完税价格和邮递限额,海淘用户理论上一次可购买5 罐,尚能有效分摊国际物流成本。但实际上,大多数海淘网站建议用户每笔订单不超过2 罐,若想大量采购的话则建议拆单,从而造成了物流效率的极大浪费。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就是为了享受免征行邮税的待遇。2 罐奶粉的行邮额为40 元,落在免税额以内。但3 罐奶粉的应税额为60 元,不能免税。为了购买这第三罐奶粉,消费者将需要支付60 元的行邮税,也是一种不经济。于是,单笔2 罐几乎成为奶粉海淘行业的一个惯例。
海关2010 年第43 号文结合2012 年第15 号文,对化妆品行业的杀伤力巨大。海淘眼霜、面霜单瓶的行邮税为100 元,香水和精华液的应税额更是高达150 元,都超出了免税额。一瓶就需缴税,海淘化妆品免税的日子因此成为历史。
核价之外,行邮税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的另外一个大的挑战是物品核实:审核包裹中的邮递物品是否与申报物品相符。如果对每个包裹拆箱验货,需要极大的人力、物力,在原先的清关业务逻辑下几乎不可能。
而如果不能做到全开箱,就有心存侥幸的消费者谎报、虚报商品。特别是通过邮政这一绿色通道清关的时候,因为抽检的概率比较小,逃税的空间随之增大。许多海淘商家都会给出一个清关被税的“概率”,可以将它简单理解为邮政清关被抽查到的概率。
保税电商的阳光化清关
不可能在包裹清关时逐件核实商品,但能在货物批量进口时阳光清关,这就是保税区电商的做法。它的创新点在于将贸易清关的做法引入到了邮递物品清关。
当国际商品批量进入保税区时,就正式进入海关的监管范围,之后的所有商品流向都将接受海关的全程监管。所以,当商品在保税区完成分拣和包装进入到清关环节时,海关能确切地知道每一个包裹中的商品。
更进一步,通过与电商平台打通底层的商品、交易、物流信息,海关还能确切地知道商品的成交价格。相比刻板的参照完税价格表,通过电子商务这种技术和全社会的资源协同,保税电商在清关的效率和合理性上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保税电商已经铺垫了很久。早在2012 年2 月,国家发改委就发出了《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之后由海关总署牵头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
当年5 月,海关总署推荐了上海、重庆、杭州、宁波、郑州五市作为试点,并于8 月份得到了发改委的批复。2012 年12 月,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工作启动部署会在郑州正式召开。
但直到2014 年3 月份,海关总署才以加急通知的方式确认了保税进口的服务模式,并新增广州作为保税进口试点海关。之后,随着海淘温度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各大电商平台对保税进口模式的积极尝试,保税电商逐渐走进了海淘一族的生活。
其实对海淘用户来说,阳光化清关不但不是他们的核心需求,反倒是他们会有意规避的模式,因为避税是海淘族本能的需求。
以实价计税的做法还会进一步挫伤海淘用户的清关意愿。
目前大部分主流海淘商品的实际成交价格都要高于之前海关公布的完税价格表中的价格。所以保税清关意味着用户将支付额外的行邮税。消费者自是不情愿。
保税电商要想得到海淘用户的认可,只能寄希望于提供更好的物流和服务。这需要接入保税区的电商平台和运营商家的共同努力。
对商家来说,应用保税模式涉及一系列的资质门槛,短期内难以广泛普及。同时,保税备货模式更适合于销量较大的标准品。对库存宽而浅且市场需求不可预期的非标准品来说,全球跨境采购的风险太大,难以应用到保税模式下。
保税模式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大幅改善了海关的业务流程,消除了传统物品清关中的灰色地带。虽然政策上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毕竟有规范才有未来。这可能是保税电商的核心竞争力。保税备货模式更适合于销量较大的标准品。对库存宽而浅且市场需求不可预期的非标准品来说,全球跨境采购的风险太大,难以应用到保税模式下。
(编辑/天下网商 陆丽娜,本文首发于《天下网商·经理人》2015年2/3月合刊,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文/天下网商 杨钦
海淘火了,海淘政策也跟着热起来。因为涉及“钱包”,海淘政策的每一次变化都牵动着亿万海淘用户的神经,宏观政策与微观个体在这里变得息息相关。
海淘的关税政策无非解答两个问题:征多少税?如何征税?应税额= 完税价格* 税率,但这道乘法题中的两个因子都不好确定。
确定价格
首先是定价。每年入境包裹数量上亿,进出境人数也高达上千万,其中携带的入境物品更是不计其数。逐件逐票地去核对每一件商品的价格在传统的业务逻辑下完全不现实。
海关对此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参考市场整体价格水平,预先设定常用物品的完税价格,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物品完税价格表》。除非商品真实价格大幅偏离该预定价格,否则直接根据完税价格表计价。这就大幅简化了征税过程中的定价流程。
消费品市场不断会有新的商品浮现出来,社会整体物价水平也都会持续变动。为了保证完税价格表的客观、全面,海关总署每隔五年会更新一次完税价格表,一方面新增热门商品,另一方面调整参考价格。
进境物品完税价格最近一次调整是在2012 年。这次调价在当时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一个原因是化妆品类目的价格变动非常大。其中,香水的完税价格从100 元/ 瓶大幅上升到300 元/ 瓶,洗面奶的价格从20 元/ 瓶提高到100 元/ 瓶。同时,海关还新增了眼霜、面霜、精华液等商品,其完税价格大都分布在每瓶100 元到300 元的区间。
化妆品是当时非常流行的海淘商品,新规导致化妆品海淘的行邮税大幅提高,许多原先在免税额以下的化妆品将无法享受该等优惠。因此一石激起千层浪。
与化妆品类似的还有纺织服装用品,相关商品的价格上调幅度也比较大。
涨价永远是最受关注的话题,但实际上,2012年海关第15 号文也下调了不少商品的价格。酒类的价格下调幅度较大,其中12 度以下葡萄酒定价从每瓶500 元直接下降到了100 元。数码产品是另外一个整体价格大幅下调的品类。数码相机和笔记本的价格均从5000 元下降到了2000 元,数码产品代购因此成为一门好生意。
整体来看,进境物品完税价格的调整与社会整体物价变化保持相对一致,这也是海关调价的基本原则。
确认税率
确认价格之后,还需确认税率。针对入境旅客行李物品和个人邮递物品,国家收取行邮税(行李和邮递物品税)。
我国目前的行邮税税率主要分为10%、20%、50% 三档(30% 税率商品极少)。大部分商品享受10% 的税率,纺织服装、家电等商品税率为20%,而烟、酒、化妆品等的税率则高达50%。
行邮税相较于一般贸易进口的税率要优惠许多。即使以化妆品50% 的税率来看,如果按照贸易清关的话,需缴纳的增值税、关税、消费税(价内税)分别为17%、10%、30%, 综合下来的税率高达83.9%。对比来看,化妆品的行邮税要低很多。
行邮税税率的设置会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一般贸易的关税水平,因此大体保持相对稳定,但偶尔也会做出适当调整。
2012 年的海关新政就将数码类商品的行邮税税率从20% 下调一档至10%。配合价格的下调,数码产品的行邮税大幅下降,数码相机、笔记本的应税额从之前的每台1000 元下降到了200 元。
但是,并不是所有消费者都需要完全按照上面公式计算出的应税额缴纳行邮税。这其中涉及免征额和包裹限额。
根据海关的规定,个人进境邮递物品单次限额1000 元(港澳台地区限额800 元,不可拆分单件商品除外)。如若超过,需走贸易清关通道。贸易清关不仅仅是税收更高,其涉及的贸易资质、商检、报关等流程构成了个人海淘用户的壁垒。于是,1000 元的单笔订单是海淘的天花板。
另外,就入境旅客随身行李来说,海关为境内居民提供5000 元的免税额度,超出部分将按规定收取行邮税。但在5000 元的免税额度以内,还需符合单一品种限自用、数量合理的原则。
举例来说,以奶粉每罐200 元的完税价格来算,5000 元的免税额度可携25 罐奶粉。但没有任何理由能够说明自用奶粉需要25 罐,故虽在限额以内,却也需缴税。
同时,海关还对一定金额以下的应税额予以免征。根据1994 年海关发布的规定,该免征额为500元(港澳台地区为400 元)。2010 年海关总署发布第43 号文,将进境物品行邮税免征额从500 元大幅缩减到了50 元。
其实,按照之前500 元的免征额和1000 元的单笔限额来看,绝大部分进境包裹将免征行邮税。但当免征额降到50 元以后,许多包裹将无法再享受免征待遇。
这项规定直接造就了目前海淘行业许多畸形的现象,奶粉就是最直接的例子。按照海关规定的完税价格和邮递限额,海淘用户理论上一次可购买5 罐,尚能有效分摊国际物流成本。但实际上,大多数海淘网站建议用户每笔订单不超过2 罐,若想大量采购的话则建议拆单,从而造成了物流效率的极大浪费。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就是为了享受免征行邮税的待遇。2 罐奶粉的行邮额为40 元,落在免税额以内。但3 罐奶粉的应税额为60 元,不能免税。为了购买这第三罐奶粉,消费者将需要支付60 元的行邮税,也是一种不经济。于是,单笔2 罐几乎成为奶粉海淘行业的一个惯例。
海关2010 年第43 号文结合2012 年第15 号文,对化妆品行业的杀伤力巨大。海淘眼霜、面霜单瓶的行邮税为100 元,香水和精华液的应税额更是高达150 元,都超出了免税额。一瓶就需缴税,海淘化妆品免税的日子因此成为历史。
核价之外,行邮税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的另外一个大的挑战是物品核实:审核包裹中的邮递物品是否与申报物品相符。如果对每个包裹拆箱验货,需要极大的人力、物力,在原先的清关业务逻辑下几乎不可能。
而如果不能做到全开箱,就有心存侥幸的消费者谎报、虚报商品。特别是通过邮政这一绿色通道清关的时候,因为抽检的概率比较小,逃税的空间随之增大。许多海淘商家都会给出一个清关被税的“概率”,可以将它简单理解为邮政清关被抽查到的概率。
保税电商的阳光化清关
不可能在包裹清关时逐件核实商品,但能在货物批量进口时阳光清关,这就是保税区电商的做法。它的创新点在于将贸易清关的做法引入到了邮递物品清关。
当国际商品批量进入保税区时,就正式进入海关的监管范围,之后的所有商品流向都将接受海关的全程监管。所以,当商品在保税区完成分拣和包装进入到清关环节时,海关能确切地知道每一个包裹中的商品。
更进一步,通过与电商平台打通底层的商品、交易、物流信息,海关还能确切地知道商品的成交价格。相比刻板的参照完税价格表,通过电子商务这种技术和全社会的资源协同,保税电商在清关的效率和合理性上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保税电商已经铺垫了很久。早在2012 年2 月,国家发改委就发出了《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之后由海关总署牵头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
当年5 月,海关总署推荐了上海、重庆、杭州、宁波、郑州五市作为试点,并于8 月份得到了发改委的批复。2012 年12 月,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工作启动部署会在郑州正式召开。
但直到2014 年3 月份,海关总署才以加急通知的方式确认了保税进口的服务模式,并新增广州作为保税进口试点海关。之后,随着海淘温度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各大电商平台对保税进口模式的积极尝试,保税电商逐渐走进了海淘一族的生活。
其实对海淘用户来说,阳光化清关不但不是他们的核心需求,反倒是他们会有意规避的模式,因为避税是海淘族本能的需求。
以实价计税的做法还会进一步挫伤海淘用户的清关意愿。
目前大部分主流海淘商品的实际成交价格都要高于之前海关公布的完税价格表中的价格。所以保税清关意味着用户将支付额外的行邮税。消费者自是不情愿。
保税电商要想得到海淘用户的认可,只能寄希望于提供更好的物流和服务。这需要接入保税区的电商平台和运营商家的共同努力。
对商家来说,应用保税模式涉及一系列的资质门槛,短期内难以广泛普及。同时,保税备货模式更适合于销量较大的标准品。对库存宽而浅且市场需求不可预期的非标准品来说,全球跨境采购的风险太大,难以应用到保税模式下。
保税模式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大幅改善了海关的业务流程,消除了传统物品清关中的灰色地带。虽然政策上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毕竟有规范才有未来。这可能是保税电商的核心竞争力。保税备货模式更适合于销量较大的标准品。对库存宽而浅且市场需求不可预期的非标准品来说,全球跨境采购的风险太大,难以应用到保税模式下。
(编辑/天下网商 陆丽娜,本文首发于《天下网商·经理人》2015年2/3月合刊,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