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所退场,P2P真要变成“屁秃屁”?-天下网商-赋能网商,成就网商
P2P已经迟暮,中小互金平台则需要尽快转型,尽管难度重重,但早转型早获出路。
文丨刘福真(财经科技专栏作家)
P2P十年,风雨如晦。
在2018年,暴雷声不断,短时间内数百家P2P平台出问题,或跑路,或提现困难,或出现大规模逾期。有业内人士自我安慰说:这是市场出清的过程,劣质平台退出市场后,P2P行业的局面就清朗了;投P2P出问题,因为投的是中小平台,投资头部的平台就不会出问题。2019年伴随着市场出清以及备案的落实,P2P行业会逐步进入好年景。
但2019年到现在,P2P行业确是另一番光景。除了中小平台的持续退出,我们还看到这些:
3月底,代收145亿元的团贷网,因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立案调查;
7月初,网传网信集团计划良性退出。网信集团回应称,由于大额企业标的无法及时还款,以及部分借款人恶意逃废债,导致集团部分产品出现逾期;
7月18日,媒体报道称,正在谋求上市的行业老大陆金所,因为监管的原因,计划退出P2P,转而寻求消费金融牌照。陆金所回应称,P2P业务正在配合“三降”要求。也就是说,既没肯定也没否定,态度比较暧昧。
陆金所官博的回应
市场确实不太好,市场出清已经向绝对的头部平台蔓延。陆金所、网信集团、团贷网都是行业里Top级规模的平台,现在却遇到了各种问题,或主动或被动地考虑提出市场。
情况确实不太妙,不仅是小平台出事,大平台似乎也越来越靠不住。
环顾身边,总能找到几个因为投P2P而被坑的金融难民,金额或多或少,相同之处是只能无助地等待兑付。平台如果已经拿不出钱,就只能接受血本无归的结局了,可谓是成本极高的金融投资教育。这几年的P2P倒闭潮,确实伤害到了不少人。
P2P的繁华与没落
多年关注互金的人,应该对P2P与互金曾经的风风火火印象深刻,虽然拍拍贷在2007年就成立了,但P2P真正开始走入大众视野还是在2013年互金热潮开启之后。伴随着余额宝的横空出世,互联网金融成为大众热议的领域,以及资本关注的焦点。P2P也与互联网支付、网络理财、众筹等模式并列,成为互金的主要业态。
到了2014年初,人人贷获得挚信资本1.3亿美金融资,这应该是P2P行业有史以来最大一笔融资,也拉开了资本下注P2P行业的序幕,此后P2P平台频频获得机构融资,成为资本的宠儿。2016—2017年,P2P行业进入鼎盛时期,交易金额成倍增长,2017年交易额达到三万亿左右,这恐怕是以后再难企及的巅峰了。那时候,P2P平台的发布会一场接一场,融资、战略合作、业绩发布等事件此起彼伏。很多传统金融行业的人才也竞相流入到P2P行业。
繁荣伴随着乱象,高峰时期的P2P行业有数千家平台运营,不断有诈骗、跑路的新闻出现,坑了不少投资人。当然,也有不少“羊毛党”薅到了P2P平台的羊毛。在E租宝等大案爆发后,P2P监管终于落地,严格信息披露、对借款人的借款金额实施限额、平台需备案等监管措施的出现,试图规范野蛮生长的P2P,也成了压倒P2P泡沫的最后一根稻草,行业里的诸多不规范操作,如资金池,期限错配,自融、对借款人的高利息等,都浮出水面,处于监管的打击之下。2018年的暴雷潮大家应该记忆犹新,年内至少有五六百件平台出现逾期、跑路、倒闭等事件。一个行业的黄金年代正式谢幕。
三大困境下的P2P行业
如今落入到这样的境地,究竟是为何?可以从技术、模式与政策三方面来解析P2P所面临的三大困境。
之前市面上的P2P平台大部分没有形成应具备的金融科技能力,是如今陷入窘境的根本原因。尽管各家平台都会吹嘘自己的大数据风控能力,亮出各种深度学习算法,又是生产对抗网络,又是交叉验证,等等,但在金融投资面前,还是要“不看广告看疗效”。大平台都出现的大规模逾期表明,这些平台并没有形成新金融所需要的金融科技能力。其实金融科技实力的形成,需要大量的数据来喂养算法,需要形成规模且具备经验的技术人员,在合理的方式下去研发。而大部分P2P平台本身并没有多少数据,外部数据又是割裂的,还有不少黑市上的虚假数据,而且这些平台本身对金融科技的投入也有限,不能期望这些平台在金融科技上有多强的实力。
此外,不少P2P平台的数据能力还受限余诸多的限制条件。比如,很多逾期甚至暴雷的平台,大部分逾期都来自对企业的贷款,相对来说针对个人的消费金融贷款还好控制一些,企业贷款则还没有合适的金融科技能力来辅助判断信用风险。因为现在个人数据已经比较丰富,个人的信用卡使用数据、电商消费数据、电信运营商那里的数据、网络行为数据等,维度很多,量也很大,对于形成算法、辅助信贷决策有一定帮助。即使没有形成良好的金融科技能力,还有高利息覆盖高逾期这样的土办法。而在企业那里,因为是法人而非自然人,数据量偏少,维度也少,没有那么多的数据去帮助判断信用状况,而且实体经济利润薄,承受不起高利贷,这都很容易导致逾期的产生。
2018年10月,P2P平台安心贷在官博上发布的逾期公告
故此,很多P2P平台的金融科技能力只是存在于宣传稿中,真正派上用场的技术能力太少。这是P2P平台不能把事做成的根本原因,即没有这个能力。
其次是模式存在缺陷。P2P平台,一方面收集借款信息,另一方面聚集投资者,向其发标募集资金给借款人。这一过程中,资产端信息透明度极差,借款人的信息可以随意包装,可能是P2P平台实控人的皮包公司挂在上面,实控人借机搞自融,外部人谁也看不出来,甚至P2P平台的员工自己也不知道平台标的背后的借款人到底是谁。所以现在很多平台出事时,员工也是被蒙在鼓里,不知道平台发生了什么。资产端的信息透明度差,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也是很多平台出事的原因。
传统金融也有这类问题。最近包商银行被接管,原因就是实际控制人违法违规占用银行资金,导致逾期,银行的钱收不回。不过,银行是有牌照限制的,得到一个银行牌照要付出很高的成本,所以拿到银行牌照再去依法乱纪的行为其实不多,因为付出的代价很大,而且在严格的监管之下。
P2P平台就不一样了,P2P是一个可以向普通投资人去筹集资金的平台,然而现在却几乎没有门槛,任何人都可以做个网址或者APP,列一下标的去向投资人募资,建立一个平台付出的成本不高,且没有有效的监管,这样,诈骗、跑路的行为也就不可避免地频频出现了。
另外,就是现今的管理政策约束,备案迟迟不来,来了也不一定通过,在备案之前又必须得控制规模不增长,平台其实是在坐吃山空。也有可能是政策有意为之,以加速市场上劣质平台的出清。对此,等不起的平台只好选择退出了。
早转型早获出路
监管层已经为存量平台的转型指明方向,P2P平台可以其申请牌照,转型小贷公司,甚至消费金融公司。这其中的关键当然是能拿到牌照。但更关键的,还是具备足够的金融科技实力。
不管是P2P备案也好,转型小贷公司也好。都只是给了一条出路,可以去这个方向做,但能不能做好,只能看平台自己的内功了。这内功其实就是金融科技实力。换句话说,没有金融科技实力,即使拿到牌照,还是会在贷款中形成大量逾期,还是会面临倒闭的风险。
P2P是这些年里新金融的代表,规模大,影响和冲击力也很大,这些P2P平台大多没有很好地完成金融科技转型。可能是早年的钱太好挣,尤其是消费金融刚刚崛起的红利,让不少平台挣到了钱,也就没有太强的意愿其升级金融科技能力。现在时过境迁,消费金融已经是一片红海,每天放款的时候都要面对共债人群,消费金融风险也越来越高。针对企业的贷款,有没有很好地风险识别能力。因此在暴雷潮中倒下的做企业放款的P2P平台有不少。风险来时如山倒,化解风险如抽丝。
P2P行业要想焕发第二春,要想获得政策层面的支持,金融科技无疑是关键。第一,P2P行业要想获得政策尊重,必须在扶持中小企业与实体经济上做出成绩,才有可能获得更高层面的政策认可。现在政策对P2P如此严厉,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P2P这些年没有有效助力实体经济,反而衍生诸多社会问题的失望。第二,也只有金融科技能帮助P2P平台获得持续化的运营能力,现在P2P平台大量出现逾期,说到底还是能力不足。只有金融科技才能拯救P2P行业。
这些年的新金融企业里,估值高、融资金额高的公司如蚂蚁金融等,基本都是对金融科技的布局比较早,大数据、AI、区块链、金融云等,都有相关的产品和技术,金融科技不仅支持自身的金融业务,也对外做技术输出,未来技术输出的收入在营收中的比重会越来越高。而银行也密集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如兴业银行旗下的兴业数金、建行旗下的建信金融科技、招行旗下的招银云创等,也试图在金融科技输出方面分一杯羹。建行、招行等银行在2018年更是提出了“开放银行”的理念,通过API或者SDK把金融服务与金融能力输出给合作伙伴与客户。这些主题成了金融科技发展的主力军。
P2P行业则比较尴尬,虽然是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主要营收模式,以新金融自居,但在P2P行业,现在还没有在金融科技输出方面做得不错的公司。数据资源有限、研发实力不突出、对金融科技投入不足等,都让P2P行业的金融科技实力有点拿不出手。现在P2P行业已经进入到了十字路口,如果转型去申请小贷牌照或者消费金融牌照,难度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很难在消费金融红海中占据优势。转型做助贷,未来可能也需要牌照,而且现在P2P平台在助贷(就是为放贷机构的贷款业务提供支持和帮助)市场实力一般。如果不能在金融科技上取得突破,P2P平台的前途会很暗淡。
P2P行业或许正成为一个时代产物,当然还会有一定存量,但在政策导向以及市场发展来看,P2P已经迟暮,而中小互金平台则需要尽快转型,尽管难度重重,但早转型早获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