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投诉敲诈浪费行政资源、恶化营商环境 专家建议对职业索偿人限制适用惩罚性赔偿-天下网商-赋能网商,成就网商
秒拍秒退、截屏存证、索偿不成、举报投诉……9月10日,在中国工商报社举办的“职业索偿行为研讨会”上,一段视频将职业索偿人的行为特点揭露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职业索偿人的恶意投诉敲诈行为,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他们不针对假冒伪劣问题,而是寻找宣传瑕疵、甚至编造问题,以维权为名、举着社会正义的大旗,行敲诈勒索之实,造成行政资源空转、复议诉讼成倍增加的恶果,导致营商环境恶化、商家不堪其扰。
来自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市场监管执法人员、法律专家和企业代表参加了研讨。与会人员普遍认为,职业索偿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违背社会诚信、突破法律底线等特点,对于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加强维权执法监管、推进消费维权社会共治难以发挥正面作用,反而对正常的营商环境构成较大威胁,应当依法予以规制。
炮制超10万个恶意投诉浪费行政资源
据某平台所在地主管部门统计,数百个恶意投诉敲诈团伙仅在2017年就制造了超过10万个投诉举报,炮制了成千上万个行政复议与诉讼。恶意敲诈投诉团伙用足投诉举报、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纪检监察、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等“政策套餐”,公共资源被少数团伙恣意挥霍。
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海淀分局消保科科长苏传海在发布会上透露,今年从1月至9月,在海淀分局所有收到的8万件投诉举报中,共有1万件高度疑似职业索偿的投诉举报。
苏传海介绍,在投诉人较为集中的6266件投诉中,共涉及投诉人1490名,投诉最多的吴某某共投诉206件;共涉及企业1936户,其中被投诉最多的一家企业,被骚扰了107次。
“这是一家卖耳塞的公司,被投诉的原因,是其商品描述中使用了‘超强抗噪音’的表述,被投诉使用极限词违法。”苏传海表示,在上述6266件投诉中,只有5件是关于产品包装的三无问题,其余全是针对商品宣传问题,90%以上都是针对极限词用语。
9月10日中国工商报举办“职业索偿行为研讨会”现场
多地警方重拳打击恶意投诉敲诈 保护营商环境
产品包装瑕疵和宣传用语不规范这两个问题,俨然成为当下职业索偿人恶意投诉敲诈最喜欢利用的工具。而这样的不法行为,正在成为警方重点打击的目标。
今年3月,深圳市场稽査局与市公安局罗湖分局联合执法,一举捣毁以李某等6人为主的“职业索偿人”黑恶团伙。该团伙主要集中在产品标识、说明等微小瑕疵方面,以打假之名对商家进行敲诈勒索。目前,李某等6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敲诈勒索罪,已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
今年7月,在阿里安全的技术协助下,浙江嘉兴市公安局南湖分局打掉了一个专门在网上利用极限词恶意投诉对商家进行敲诈勒索的犯罪团伙。犯罪嫌疑人吴某等三人利用商家怕麻烦的心理,在网购商品页面上找茬、利用PS伪造的工商投诉材料威胁商家涉嫌“违法”、以撤诉为条件向商家索要钱财。
该团伙今年以来累计投诉9000余次、涉及商家近9000家,目前已经查明的涉案金额超过6万元,警方仍在进一步核实相关涉案情况。据警方透露,本案系全国首次对网上利用极限词恶意投诉进行敲诈勒索的犯罪嫌疑人进行批捕。
嘉兴警方公布的犯罪嫌疑人与商家聊天记录
对恶意投诉敲诈高发领域限制适用惩罚性赔偿
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执法稽查局副巡视员马雪冰看来,针对职业索偿问题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梳理和讨论,十分有必要,这一现象已经到了立题建规的时候。
“我们需要在总结职业索偿行为特性和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一套应对职业索偿问题的标准和程序,建立更加完善的规则和模式,这对于执法部门、企业等各方都有益处,能让问题的解决更趋于合理化。”马雪冰表示。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监司消费环境建设处处长李希盛认为,恶意投诉敲诈问题,归根到底是公共治理视角下的利益平衡和价值取向问题,应当通过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来探索这一问题的合理化应对。
“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应当有所调整,对于产品包装和宣传用语中存在瑕疵的恶意投诉,应当限制甚至排除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李希盛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