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智能技术守护四川老河沟,一窥野生大熊猫的日常打滚秀-天下网商-赋能网商,成就网商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摘要:阿里云的科技,改变了野生熊猫保护区“一人一狗一柴刀,一问情况三不知”的巡护状况。

天下网商记者 王安忆

四川省平武县老河沟公益保护地,海拔上到2000米,廖军和队友刚拿镰刀拨开竹丛,一团黑影突然窜了出来,吓得他们赶紧后退了两步。

“羚牛幼崽?”队友有点吃不准,廖军却觉得不像羚牛,“介么打钩子(这么大屁股),像是大熊猫!”

廖军蹑手蹑脚爬上一块大石头,顺着溪水的方向望去,果然看到一只大熊猫正扭着屁股往前飞奔,不到十秒的功夫,就消失在两人视线之外。

这是廖军的幸运时刻。占地110平方公里的老河沟自然保护区里,至少栖息着13只野生大熊猫,最近十几年来,廖军和队友是唯一一支亲眼见到国宝的巡护队。

在老河沟,野生动物远离人迹神出鬼没,巡护队要监测它们的行踪并不容易,直到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捐赠了一批红外触发式相机,才让巡护队摸透了野生动物的数量和行踪。

2018年5月,阿里云的工程师们与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协作,深入老河沟自然保护区,为其打造了一整套野生动物AI识别系统及能移动终端巡护APP,大大提高了巡护效率,而巡护队与云智能技术的结合,使得“发现”大熊猫的频率,在短短一年内提升了整整三倍。

满是珍稀动植物的老河沟

老河沟自然保护地,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东部的摩天岭山脉,是大熊猫的最佳栖息地之一,连接着岷山山系中的大熊猫种群。

阿里云智能技术守护四川老河沟,一窥野生大熊猫的日常打滚秀-天下网商-赋能网商,成就网商

叼着幼崽的大熊猫妈妈

曾经,这里是国有林场,有条通向外界的大路,可以走运输木材的卡车。1998年起,中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叫停了采伐经营活动。

经过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5年的努力,“老河沟自然保护中心”于此成立,巡护员多来自周边村庄,或是原来林场的职工。

除了大熊猫以外,老河沟还有红豆杉、连香树、水青树、独蒜兰等十几种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以及包括川金丝猴、羚牛、林麝等多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巡护员的日常工作,就是通过巡护监测保护区内动植物的生存状态,并保护他们免于遭受不法分子的侵害。

阿里云智能技术守护四川老河沟,一窥野生大熊猫的日常打滚秀-天下网商-赋能网商,成就网商

老河沟保护地巡护员廖军

今年30岁的廖军,2017年来到老河沟保护地,他说在巡护途中,经常会撞上羚牛,“遇到成群的羚牛,我就会吼上一声,可要是遇上落单的羚牛,你就得先往后退个十米。”

“落单的羚牛很凶狠,一头就可以把人挑飞。”廖军指着巡护队皮卡车身上坑坑洼洼的凹痕说,这些都是羚牛角撞击后留下的痕迹。

阿里云智能技术守护四川老河沟,一窥野生大熊猫的日常打滚秀-天下网商-赋能网商,成就网商

夜巡中遇到了羚牛

羚牛不怕人,野生大熊猫、川金丝猴、豹猫、金猫们却对人类保持着高度戒备,要搞清楚他们的活动范围和种群状况,就要先找到它们的活动踪迹,而这些踪迹可能是动物留下的脚印、粪便、甚至尸体,也有可能仅仅是一声吼叫。

每个脚印每堆粪便都要记录

为了尽可能深入野生动物活动范围获取信息,老河沟自然保护区设有44条巡护线路,总长度超过2600公里。巡护队走完一条巡护道,少则需要两三天,多则需要四五天。

原始森林中的野生植物生命力惊人,经常是巡护员好不容易用镰刀开出一条一人宽的小径,一周之后再次上山,小径早就重新融入齐腰的灌木丛中。

除了蹚水过河,攀爬峭壁,巡护队员还要时刻提防着无缝不入的蚂蝗和牛虻。一路拆除盗猎者布设的猎套的同时,他们还要重点关注野生动物留下的踪迹。

一旦找到脚印、粪便或是动物尸体,巡护员就要拿出GPS记录点位,拍照取证,并在纸质表格里填写相关信息。然而,山里的天气瞬息万变,说起雾就起雾,说下雨就下雨,纸张一湿,全程白忙。

纸质表格记录下的巡护数据,回到基地还要录入电脑。过去,老巡护员们连复制粘贴都分不清楚,这项工作一直没得到重视,所以年级最轻的廖军刚到队里,就被委以“数据分析”的重任。

廖军在拍摄动物粪便

每组巡护队下山后,都会将巡护表格交到廖军手里,一个字一个字敲进电脑汇总。到了月底,廖军还得把数据挨个翻出,将动物刨痕、食痕、脚印、爪印、尸体以及巡护公里数等信息逐项归类。

需要归类的还有历史数据,2011年、2012年、2013年这三年的数据,就足足耗费了廖军一个月的时间。

红外相机爽了记录 苦了分析

为了提升监测效率,老河沟自然保护区近年来在桃花源基金会的资助下引进了红外触发式相机。这种相机专门用来抓拍野生动物,一旦探测到镜头前方热量发生变化,就会自动抓拍记录下动物的影像。

红外相机拍到卖萌的大熊猫

巡护员在保护区核心范围里划出几十个1公里乘1公里的网格,每个网格部署一台红外相机,相机记录下的照片与视频,帮助人类对保护区内兽类和雉类的分布情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方便了调查保护区内的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

目前,老河沟自然保护区已经有70余台红外相机,24小时实时监测,每换一次电池至少能用两三个月。

巡护员也会定期放置新的红外相机,检查老相机有没有被动物攻击破损,按需更换电池以及储存卡,还会定期在红外相机旁,放置盐砖吸引动物。

廖军和队友在检查红外相机

数据采集的效率大大提高了,可是负责数据分析的廖军却变得苦不堪言。除了归类录入巡护表格文字内容,他还要一帧帧分析辨别几十台红外相机拍摄的画面,按照动物种类和活动区域进行归类。

要知道,红外相机被动物触发后会自动抓拍三张照片,摄录十秒的1080p视频,而每台相机有32G的存储空间,为了分析海量的图片和视频,廖军前后给自己的电脑升级了两次硬盘。

仔细看右下角,有个灵活的身影

而且,并非每张照片都是有效信息,有的照片就算拍到动物,也可能是身体的一小部分,或是遇到像黄喉貂这样灵活的动物,只出现1秒就跳出了画面。

“记录一时爽,分析火葬场。”筛选影像资料成了最费眼睛的活,耗时长不说,出错率也高,廖军觉得,“是时候做出些改变了。”

云智能技术解放了巡护员

2018年5月,阿里云的工程师们来到老河沟自然保护地,为巡护员们打造了一整套野生动物AI识别系统及智能移动终端巡护APP。

过去,原始森林里没有移动信号,手机纯粹是个摆设,现在阿里云在保护区内部署了LoRa低功耗广域网,巡护员用手机就可以采集各类数据,并以图表的形式清晰、准确地进行展示,以供专家们更有的放矢地为野生动物提供更优的生存环境。

同时,通过卫星信号回传,基地可以在后台实时看到巡护员在山上所处的位置,保障了人员安全。

左边为旧时的装备,右边为装有巡护APP的手机

现在,巡护员每次上山,再也不用携带纸笔、GPS和相机了,一台装有巡护APP的手机就能搞定全部记录工作。

同时,通过对老河沟24种重点监测物种约28万张照片的训练,阿里云量身定制了一套智能管理相册后台,能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识别、分类不同物种,准确率达99%。

通过配套软件,基地工作人员还可以与AI进行交互,不断完善AI物种识别。待系统稳定运行后,过去需要3位数据员处理200个小时的数据,只要由1位数据员用20个小时即可。

野生动物AI识别系统识别羚牛

廖军说,阿里云的系统投入使用后,不仅让一线巡护员拥有了方便趁手的记录工具,扭转了过去“一人一狗一柴刀,一问情况三不知”的巡护状况,也减少了他80%的繁杂数据整理工作,大部分工作都由电脑自动、高效、准确地完成。

基于物联网技术,阿里云构建了“物种可监测、生态可分析、偷盗可预警、安全可保障、公众可参与”的数字化生态保护平台,终于把老河沟的巡护员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巡护队与云智能技术的结合,使得“发现”大熊猫的频率,在短短一年内提升了整整三倍。

2017年到2018年,保护区红外相机拍到大熊猫的照片数量从195张增加到569张,羚牛照片拍摄数量提升1.8倍,金猫照片拍摄数量提升15倍。现在,野生大熊猫经常活动的区域可以在屏幕上被清晰标注出来。

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的柳逸月博士表示:他们正在规划将老河沟的这套技术,尽快复制推广到其他自然保护区,有望缓解当前国内保护区巡护的数据分析滞后、数据孤岛化等问题,为生态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夯实基础。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