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机场引入阿里云ET航空大脑,每天为旅客节省5000多个小时-天下网商-赋能网商,成就网商
阿里云机器智能首席科学家闵万里介绍ET航空大脑
文 / 天下网商记者 孙茜茜
“ET大脑的创新并不会在今天的发布会上终止,反而是一种开始。”阿里云机器智能首席科学家闵万里在云栖大会·北京峰会的现场表示,“只要相信就能看见。首都机场的朋友们,他们(是)相信的,所以他们跟我们一起创新,所以我们做到了下面的一个行业大脑。”
12月20日,阿里云与首都国际机场联合发布了“ET航空大脑”。
50秒调度全天1700多次航班,廊桥停机位利用率提高10%,是阿里云“ET航空大脑”为首都国际机场带来的改变。
ET航空大脑发布
郭一都是首都国际机场的一名机位分配员,他切身体会到了“ET航空大脑”带来的便利。
“ET航空大脑”出现之前,给每一个航班进行机位分配时,他头脑中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查看航班号,了解航空公司和航站楼信息;确认飞机机型、停机位大小及位置,飞机的机型有大有小,机位也分大小,因此不能把大的机型放在小的机位上,“否则就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安全问题。”确认航班性质,国内航班和国际航班分布在不同的航站楼内。
了解航班的基础信息后,确定机位的分配还要经历一系列的筛选和决策。究竟把什么样的航班放在优势机位上?所谓的优势机位是指近机位,旅客不用乘坐摆渡车。
“我们有一些优先的原则。首先,大机型优先于小机型;过站航班优先于纯出港和纯进港的航班;过站时间短的航班优先于过站时间长的航班。还有一些特殊的旅客,比如急救的病人、残疾的旅客、中转的旅客,我们也会优先。”郭一都表示。
除了旅客服务,他还要考虑到机场运行效率。航班有东线、西线之分,而机位的分配则决定了这个航班跑道头滑行的距离、以及是否会对周围的机位造成影响;还要考虑一些远机位的航班与登机口间的距离,以通过减少这个距离来缩短旅客摆渡的时长。
此外,他还要照顾航空公司的一些特殊需求,比如机场的施工工作。若恶劣天气以及对流量的控制等突发情况打乱了航班节奏,他还需要尽快重新排班。
而首都国际机场每天要迎来送往的航班有1700架次之多,对应的停机位只有300多个。因此,每接到一个航班,郭一都都要经历这一系列的筛选和决策的过程,他表示,自己工作的压力和承担的责任“也是可想而知的”。
首都国际机场在和阿里云合作后,阿里云ET大脑用50s的时间即排完了全天的机位。它是怎么做到的?
据悉,它首先学习了飞机机型、起落时间,机场停机位、跑道、滑道位置,摆渡车容量、数量等十多个维度的基本知识,通过建立巧妙的数学模型,以特殊设计的智能算法,全面考虑约束条件和临时调整。当有航班延误时,只要点击“重新分配”,人工智能就可以自动对机场分配进行优化。廊桥停机位利用率提高10%,相当于每天有2万名旅客不用再乘坐摆渡车,总计节省约5000个小时。
首都国际机场运维中心总经理赵莹介绍道,首都国际机场作为“第一国门”,旅客吞吐量连续七年稳居世界第二,仅次于亚特兰大机场。因此,“希望航班正常”是每一位旅客的心声。她希望通过提高首都国际机场廊桥的使用效率和周转率来提升旅客的感受、节省航空公司运行的成本。
双方合作的初始是首都国际机场最关键的生产运行系统——“机位分配系统”。
赵莹希望,未来通过ET航空大脑能够为旅客提供更多贴心、愉悦、便捷、高效的体验,也希望这些体验“不光感动我、我们,你、你们,也要感动他和他们”。
郭一都表示,阿里云ET大脑用50秒完成了他需要花2到3小时完成的工作,大大提升了他的工作效率。他希望,在未来的工作当中,在人工智能的配合下,他的双手、思想、精力、时间等都能得到解放。
闵万里表示,为机场提供停机位的智能调度只是ET航空大脑的功能之一,航空大脑还希望深入航空的其他场景。未来,ET航空大脑将继续为航班智能恢复、机场地勤人员调度、航空公司航线规划等提供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打造智慧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