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战略业务”半年记:那些已经奔赴农村的上千名年轻人,和他们身后更多的年轻人-天下网商-赋能网商,成就网商
“小伙子从外地来啊,要不要给你介绍下我们这里?”
“开玩笑啰大哥,我比你熟的多,哪个路口有个什么店,甚至冰箱有什么饮料我都知道。”
贵州六盘水的出租车上,司机有一搭没一搭的和吉凯敏搭着话。从司机的表情上看得出,吉凯敏的回复他并不相信,甚至不屑。
不过,他确实误会了吉凯敏。
今天,是第5个国家扶贫日,也是第26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在吉凯敏的日历里,这是他来贵州六盘水的第3年零9天。
2014年开始,阿里巴巴开始摸索用互联网助力农村的可行模式。此后,大批阿里巴巴小二从城市走向农村,以农村为家,成了扎根在农村的“泥腿子”。
去年12月1日,阿里巴巴宣布将在未来五年,投入100亿元参与脱贫攻坚,并把脱贫确立为阿里巴巴的战略性业务。
2017年12月1日,阿里巴巴脱贫基金成立,计划5年投入100亿脱贫攻坚。
半年时间,阿里巴巴派出了超过1000名员工投入脱贫业务。这些年轻人身后,还有数万名小二在通力协作。虽然背景各不相同,但是小二们身上背的,却是将脱贫与业务结合、用生态助力脱贫的共同使命。
年农产品上行总量超千亿,全渠道助力电商脱贫
2015年10月8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对全体员工发出公开信,宣布把农村作为公司未来十年的三大战略之一,要利用互联网无线技术、数字技术赋能乡村。
也是在这一天,杭州小伙吉凯敏来到了六盘水,成了第一批来这里做农村淘宝的村小二,转型成为一名“泥腿子”。此后,在这里,他一呆就是3年多。
吉凯敏生于杭州、长于杭州,这是他第一次长时间离开家。
六盘水位于国家规划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域中的滇黔桂片区,全市4个县区中有3个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其中,吉凯敏负责的水城县更是深度贫困县。
奔波在农村3年下来,这个曾经皮肤白皙的江南书生已经成功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皮肤古铜色的糙汉子。
也恰是在这3年多的时间里,吉凯敏和同事们在全国已经建起了31500个村级服务站,1007个县级服务站。从浙江到贵州再到中西部,吉凯敏和同事们的足迹遍布了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
村淘点开张,后排左4为吉凯敏
一个个服务站不是孤立的存在,基于菜鸟网络的设计,这些植根在村里的服务站成了一个个的商品和信息的流转枢纽,串连着城镇到乡村的最后一公里,打通了城市工业品到农村的下行通路,也铺就了一条乡村土货进城的路。
数据显示,通过菜鸟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日均到村包裹60余万单,预计到2018年年底将突破100万单。3万多个服务站累计带动了包括“村小二”、“淘帮手”返乡创业群体在内的6万余名青年就业。
村淘之后,为了助力农产品上行,阿里巴巴陆续推出淘香甜、兴农扶贫多个举措。一方面,引入技术推动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全面打通阿里巴巴旗下淘宝、菜鸟、天猫、盒马、大润发、银泰等线上线下渠道,搭建优质农产品的全渠道产业链。
2017年,阿里巴巴电商全渠道农产品上行超1000亿元。仅今年上半年,国家级贫困县在阿里巴巴平台网络销售额超过260亿元,其中,53个贫困县网络销售额超过1亿元。
扶贫先扶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跟吉凯敏不同,王开北是阿里巴巴在农村的另一类“泥腿子”。
初中以前,王开北的家里经常新米未收就已断粮,掺着红薯煮的粥的味道和当时等待秋收的心情他至今都记得,这也是让他下决心回去的原因。
2017年年底,已经在北京做到电商总监的王开北回到了老家——黔南布依族自治州,成为了淘宝大学独山基地的一名培训小二。他的任务,是把电商培训带到当地,帮助村里的年轻人通过电商创业。
独山县地势狭长,被称为贵州的南大门。从村子到县城,远的地方要赶2、3个小时的路,甚至还要坐火车。加上不了解电商,招生就成了首要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18年春节刚过,王开北联合了3个讲师,把课程直接开到60多个村子的广场空地上。原来村民赶大集、看露天电影的地方都是王开北和讲师们的课堂。
淘宝大学在独山县江寨社区培训现场
村广场之外,王开北还把课程开到了大学城,半年下来,他已经在独山县开了20多期培训班,累计培训学员超5000人次。
独山县之外,截至目前,淘宝大学已在全国建设培训基地17个,总培训人次超3.5万。
针对乡镇基层管理者,淘宝大学县长电商研修班已累计培训县级领导2900多名,覆盖28个省(市、区)。此外,在2017年4月到2018年3月,还有823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约21万名学员,在线学习了2300多门课程。
脱贫是给人以希望,针对青少年,2015年起,“马云乡村教师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每年将为100名乡村教师提供总金额为1000万元的奖金资助和持续三年的专业发展支持。“马云乡村校长计划”和“马云乡村师范生计划”还计划在10年内投入总量约5亿元用于寻找和支持乡村校长和优秀师范毕业生,为农村培育师资力量,改善乡村教学条件。
脱贫成阿里“战略业务”,半年派出上千名“泥腿子”下乡
2017年12月1日,阿里巴巴再次针对农村推出重要行动计划。宣布将在未来五年,投入100亿元脱贫基金参与脱贫攻坚,将脱贫确立为公司战略性业务,与各个业务深度结合。
此后,仅在2018年上半年,阿里巴巴就派出了超过1000名员工投入脱贫业务,实地走访贫困县超100个。
1000多名小二不是全部,在他们身后,还有数万名阿里员工在通力协作。虽然这些年轻人来自阿里巴巴各个不同的业务线,但身上背的,却是将脱贫与业务结合、用生态力量帮助贫困县脱贫的共同使命。
在蚂蚁金服,针对贫困地区,截至今年6月,网商银行已向贫困县100余万用户提供贷款超过380亿元。117.8万建档立卡贫困户从“顶梁柱健康扶贫公益保险项目”获得健康保险保障,该项目获得公益捐款超过7500万元。
为了帮助农业分析,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阿里云“农业大脑”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到农业生产中,通过数字档案管理全生命周期,及时预测和发布农业病虫害。以阿里云和成都特驱集团合作为例,通过为每头小猪建立监测数据,小猪死亡率降低近3%,收益提高近10%。
在阿里乡村事业部,小二们通过引入科学的种植方法加上全渠道销售链路打通,在重庆奉节、云南元阳、甘肃礼县、安徽金寨等全国多个区县,帮助农户实现“亩产一千美金”,农产品产值屡创新高。
基于把脱贫当成战略性业务的思路,阿里巴巴希望将脱贫与业务发展的深度结合,撬动阿里巴巴经济体的力量共同参与脱贫攻坚。在投入100亿脱贫基金的基础上,通过生态力量,最终带来价值1000亿乃至10000亿的脱贫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