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告别滴滴打车 我们未来想做什么丨新网商峰会
-
买20万的车足够打15年快车。
-
从单业务到多元化业务,要求一个企业有非常强大的变革能力,但同时对文化的要求也很高,需要有非常开放的心态。
-
大数据:有共享的心,也要有共享的能力
-
团队:一个公司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它融了多少钱或者市值有多高,而是真的有一波心在一起的兄弟姐妹们,一心想做一件事情,而且就要把它做好。
9月7日,由领先电商媒体《天下网商》主办、阿里巴巴合作支持的“2015新网商峰会”在杭州黄龙饭店举行,滴滴快的总裁柳青出席峰会演讲,并接受《天下网商》专访。她说滴滴快的无论是在做巴士、代驾、顺风车还是拼车等,想的都是这能不能解决出行难的问题。她还提到做出行平台,烧钱带来高规模,这样才能拉动整个平台的效率。
以下为柳青现场演讲实录:
今天本来给我的主题是一个很专业的主题,但我觉得还是以一个创业者的身份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滴滴快的的故事,也分享一下过去这一年里面我们的感悟。我估计在场有一半以上都是创业者,所以我想做这个分享互相勉励一下,创业毕竟非常艰难。
我想讲的第一个主题是不忘初心,其实也是我们最近在思考的。
滴滴快的在过去一年里发生了很多事。去年我们从单一的出租车业务变到有专车的业务,今年2月14号滴滴快的又合并了,之后又推出了快车的业务、顺风车的业务、代驾的业务、巴士的业务,很多朋友还在我们平台上用过打直升飞机的业务,想象力还是蛮大的。
这一路,有很多人问我们,就是你们究竟在干什么,你们想干什么,你们本身是一个打车软件,你们不打车了吗?你们想服务什么样的人?你们的使命是什么?其实这也是我们天天在拷问自己的问题,每做一个业务决策或者战略决策的时候,我们都会问问我们的初心,我们真正想做一家什么样的企业,想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今天的滴滴(下文滴滴快的简称“滴滴”)已经有非常多的业务了,已经不是滴滴平台能够承载的。我们想做一个全面的升级,原来的业务和新的业务我们会一直做下去,我们还坚定地在出行这条路上走下去。
今天我们要解决的,就是出行难的问题。不久前有一天,先后两个人来到了我的办公室,一个人是来辞职的,一个人是来应聘的。辞职的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做行政的女同学,她说要辞职,我就很惋惜,我说你做得这么好,为什么要走呢?她说怀孕了。我说这不是更好吗,怀孕不是问题。她说她家住在北京的南城。这样我就明白了,因为从北京南城到北京比较西北的地方上班,每天在路上要花将近三个小时的地方,要倒两趟公交,一趟地铁,在高峰的时候挤地铁,大家想想会有多辛苦。我说你能不能再撑一下,我们就要上线滴滴巴士了,从你家可以直接到公司,而且中间不用换站,她答应我了,这个过程还是很辛酸的。
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一个同学应聘,我问他为什么来这个公司呢,他说非常喜欢滴滴这家企业,但是又说公司要搬家了,离他家会很远,他不愿意得“怒路症”,就是不愿意开车两个小时才能到公司。在北京互联网圈子里面,今天离职率最高的原因就是公司搬家,这是一个很雷人的原因,后来很多人开玩笑说,严冬来了,互联网公司搬家就有很多人离开了。这是很痛心的,但也是每天在发生的。
中国在过去十年里在衣食住方面都有很大改变,多亏在座的各位,尤其是从事互联网电商的朋友,因为你们的辛苦劳动,使得我们能够在家里就能买到很好的东西,出门的时候想去娱乐也能找到很好的娱乐场所,但出行这件事情还是迄今为止很大的痛点。我想不管中国的GDP增长多高,不管收入水平增长多快,如果出行问题不能解决的话,还是有很大问题。
我是去年7月份决定加入滴滴打车,大家要知道,你决定放弃做了十二年的工作到一个新的行业,心里肯定是忐忑的。当时程维说当天晚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是见交通部门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导,我说我一定要跟着你去看看领导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那天我发烧了,但我还坚持跟他去,我们提前两个小时出门,但是走了一个小时才走了一点,后来没有办法,我们下去挤地铁,那天我穿的跟今天差不多,非常痛苦,而且出了地铁我还做了“蹦蹦”,那是我第一次坐“蹦蹦”,当时我还发烧。后来我就决定了,不管领导怎么想,我一定要加入滴滴,因为出行太重要了。这两个故事都是身边发生的。
(PPT)这一页是我的私藏,很多人说滴滴怎么老能融资。最左边的是两轮车加“蹦蹦”,每天3亿人用两轮车和“蹦蹦”,第二类是公交,第三类是地铁,是2亿人次。然后是地铁,2千万,再就是自驾车2.6亿人次,其实大量的人是通过其它的交通方式通勤。我们想想,公交是什么样的状况呢,经常是很多人在那里等,等不上就走了,你刚一走它又来了。地铁我也尝试过了,在高峰的时候,是一个很强壮的男生或者特别女汉子的女生才能挤上。出租车也一直有一个供应不足的问题,我们常常说打不到车。自驾更不用说了,下面有一个数字,是中国和美国平均新车价格除以人均可以支配的收入得到的数字,中国新车的价格大概是年均收入的6.3倍,美国是0.9倍。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其实买车的成本是非常非常高的。中国人花这么多钱买车,但车95%的时间是停在车库里的,而且路上非常耽误时间,所以才有了“怒路症”。
我们做任何项目,除了聊我们的初心之外,还要看看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大家都说滴滴打车今天对政策的挑战这么大,你们是如何跟领导讲的。其实很简单,我接触过的所有地方政府领导都非常清楚要解决中国的国家战略难题交通问题,他们都曾经去过伦敦、东京、旧金山等地方去学当地最先进的经验、城市的管理架构等等,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城市更宜居,自己的城市更有效率。我们说现在评价一个大都市的竞争力,有一个指标是看从机场到开会的地方再回来这段时间有多长。我有一个印尼朋友说,雅加达这个城市有问题了,因为从机场到会场来回需要四个小时,这就是我们政府领导天天要想要解决的问题。
空气污染、能源短缺在过去这么长的时间里一直都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今天中国人均拥有汽车的数量跟美国一样,中国全年汽油消耗量是全球汽油消耗量,所以这是一个战略问题。为什么中国出行比别的国家难?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大,中国有44个两百万人以上的大城市,而且随着城市化不断加速,人口不断加剧的话,这个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什么是破局之道呢?其实就是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就是共享经济的模式。在聊这个话题之前,我想所有创业的同学都会有一个感受,就是当你找到了一件让你无比兴奋、无比激动的事情以后,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我们要解决出行难这个问题,我们在推每一个新业务的时候,不管是巴士,还是代驾、顺风车、拼车等,我们都在想这是不是偏离了原来的主题,我们是不是在解决出行难的问题。因为在创业过程当中我们遭到过很多挑战,投资人挑战过我们,说你们这个业务模式到底什么时候赚钱,也遭到过政府的挑战。这个时候很容易摇摆,但是我们坚信,不管前面怎么难,只要你做的这件事情有价值,有社会价值,不管前面多么难,后面总会有价值。
在出行领域我们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出行有一个“潮汐”问题,就是高峰的时候和平峰的时候,高峰是早晚夜,每天有三个交通出行的高峰时期,它对供给的要求是和平时不一样的。以前很多人会说,既然运力不足,那为什么不多发车牌呢?像纽约,一百多年了没有增加出租车牌照,各大城市都非常谨慎,没有增加出租车牌照。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不用专业租赁车来做这个事情?多发牌照让他们来做不就好了吗?但这里面有一个什么问题呢,当你用高峰时期的需求匹配出来的运力,在平峰时期一定是冗余的。
滴滴今天要做的事情,在高峰时期我们要把社会上不同的运力,巴士也好、出租车也好,甚至是私家车也好,来统到运力的这个盘子里面,来承接大家的需求,平时就回去。所以这个是共享,只求享用,不求拥有,共享模式解决了出行的“潮汐”问题。
它还解决了出行什么问题呢?资源配置问题,比如道路资源的配置。在出行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道路资源,道路只能承载这么多车,所以才限牌。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通过共享、拼车,不仅拼小汽车,还要拼大巴、中巴等等,必须一辆车承载很多人,才不会出现整个城市交通瘫痪问题。
它还解决资源运用效率的问题。一辆出租车的运力相当于12辆私家车,相当于7辆政府用车,这都是实际的数据显示出来的。今天哪位朋友说我想买一辆凯美瑞,我就劝说你别买凯美瑞,因为你买一辆凯美瑞的钱可以坐十年的快车,而且有专用的司机,还创造了就业,如果每辆小汽车都能出来拼一个人的话,我相信环境问题也不会是现在这样,交通问题也不会是现在这样的状况。这是我们想通过共享经济来解决出行的一个手段。
这是今天滴滴的数字。出租车是每天300万订单,而出租车大盘是3800万,所以互联网改变出租车才是刚刚起步的阶段。专车是400万每天人次的订单。顺风车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东西,如果哪位朋友自己有一辆车,上班和下班的时候都可以拼一个朋友给你,它是一个社交属性非常强的产品,因为你作为乘客可以挑司机,作为司机也可以挑乘客,你可以根据兴趣,也可以根据颜值。我有一个做风险投资的朋友,他老跟我说最喜欢开顺风车,当车主,我说你是不是为了找颜值高的乘客。他说不是,为了找项目。专车里面包括了快车,这里面都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企业用车,比如像阿里巴巴、华为这样的企业,提供了专门的方案。包括代驾,很多出租车司机也是做代驾司机的。还包括滴滴巴士等等,这些都是用共享的模式,把所有的运力整合起来去满足高峰期的需求。
我们创造的就业机会是多少呢?现在有135万的出租车司机,200万的专车司机,460万的顺风车司机,100万的代驾司机。我们希望未来中国人跳过有车阶级的概念,能够更绿色出行,也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最后再聊聊大数据。所有的事情,没有数据都没有办法完成。刚才我们说的拼车,你怎么拼车的人?我虽然有共享的心,但我没有共享的能力,这需要非常大的数据匹配。滴滴快的的好处是这是一家土生土长的中国公司,我们积累了三年的大数据,我们非常了解所有用户每天从哪儿到哪儿,而且是高频次发生这样的交易。这也给我们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这是动态的匹配,不是静态的匹配,因为司机和乘客都是不停地在动,用越快的速度解决这个匹配才可以。所以为什么我们骄傲地说,中国出行方面有最领先的世界技术和算法,这也使我们招揽了很多世界级的华人科学家,他们都加盟了滴滴,就是为了解决现在世界上的这个难题。
刚才说的难题,还有一点,就是司机和乘客都有自己的喜好,比如某一个司机,到了下午6点钟就不想去接乘客,因为他想回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数据,加起来就是海量的数据,今天我们要计算的次数是10亿次,高峰是一分钟要匹配200万次的需求,这是在任何国家都不会见到的,每天我们的数据分析是10TB的数据,每天连续上传的连续定位数据是50亿次,这都是非常大的数字。
有很多朋友都在问烧钱问题,我在这里做一个回答。怎么看这个问题呢?其实这真的就是一个规模效应的问题。比如说,在滴滴刚刚创始的时候,在2012年的那个冬天,那是一个破局的冬天,如果不是那个冬天(滴滴也是阿里巴巴的线下铁军过来的创始团队),滴滴拉了1万个司机,如果不是有这1万个司机就不会有今天的滴滴,为什么呢?因为你必须有足够的运力基础才能够有乘客叫到车,如果在北京一跑只有10辆车或者20辆车,你永远是叫不到的。从0到1这个步骤非常难,而且叫车成本也非常高,因为你的等待时间会非常长,所以确实感谢我们的团队。有了0—1,每个乘客等待的时间就更短一些,出行价格相对更低一些,因为有更多的司机在这个平台上不需要靠补贴,就形成了一个正循环,订单量也会更多,客户留存率会更高,会满足更多多样化的需求。从每个司机的收入来看,他每天接单量多了,就不需要靠补贴留在这个平台上,就是靠每小时的收入留在这个平台上,他就会形成一个正循环。
如果这个平台规模不够大的话,这个业务是不可持续的,从用户体验来讲也是非常差的。为什么一定要做那么大,为什么一定要做那么多,就是为了用户的体验。所以做出行平台,一定要靠高规模,这样才能拉动整个平台的效率。
另外是业务的多元化,很多同学说你们什么都做,会不会做不好?这还是要从用户角度去想,今天中国用户需求非常多样化,在某一个时点就是要走,不管是坐出租车走还是坐专车,坐快车,或者拼一个巴士。我们提供一个全系列的解决方案,用大数据直接匹配,这样匹配的几率会高很多。
我们未来想做一件什么事?某一天,某一位朋友离开家的时候,拿出一款applewatch或google眼镜,什么都行,说我要走了,下楼车就自动到了,有可能是出租车,有可能是辆快车,也有可能是辆专车,或者顺风车、大巴,为什么这么快呢?因为它记录了你上一次出行的记录,你的出行会更经济、更舒适、更体面。当然这是我们的梦想了。
最后我再聊一句关于团队的感悟,我觉得这是所有感悟里最深的,所以还是很想跟大家分享。因为我们是在一年之间从一个业务一下长到了多个业务,这个挑战还是非常大的,所有经历过从单元到多元化业务的朋友们可能都有这个感触,这要求一个企业有非常强大的变革能力,但同时对文化的要求也很高,需要有非常开放的心态,也需要我们这群兄弟姐妹相濡以沫、同甘共苦。所以在每出一个新业务的时候,其实基本上都是靠老业务出来支撑的。当时出租车花了八个月的时间,做到单日1万订单。专车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做到了单日1万的订单。顺风车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做到了单日100万订单的峰值。这一方面是刚才讲的规模效应,另外一方面真的是有赖于我们团队非常的团结,在每次推新业务的时候,都是原有业务的同学出产品、出技术、出运营、出拓展。今天滴滴已经做到巴士了,基本上还是同样一波阿里巴巴线下的团队在各处开城。所以对于团队的感受,一个公司真的伟大不是它融了多少钱或者市值有多高,而是真的有一波心在一起的兄弟姐妹们,一心想做一件事情,而且就要把它做好。
这就是我今天的感悟分享。人家不是说,梦想家的路总是很辛苦的,在之前都是各种挑战和质疑声。但今天滴滴快的还是非常感恩的,我们还是得到了比以前更多的理解和更多的支持,所以非常谢谢大家,移动互联网让出行更美好。
以下是《天下网商》对柳青的专访:
Q:9月9日,滴滴将会进行品牌升级,未来几年,滴滴的业务会发生哪些变化?
A:未来,我们仍然只围绕出行。但滴滴的业务模式非常特别,它以大数据为基础,让大平台成为可能。上两周,滴滴最大的呼叫订单量是1200万,在这样的数据基础上才能做平台。未来三年,滴滴的核心目标是每天能服务3000万用户,让每个用户只需等3分钟。
中国的用户有多样化的需求,滴滴的各个产品都有各自受众群,例如出租车像招待所,国家定价,专车像三四星级酒店,价位更高端,快车像如家、汉庭这类经济型的酒店,拼车像是airbnb,而巴士像青年旅社。无论受众是谁,都在帮助解决出行的问题。
Q:服务3000万用户作为目标的价值是什么?
A:今天滴滴在做的事情是解决社会问题,衣食住在互联网时代已经被升华了,但是出行却没有。有人说滴滴现在的市场占有率这么高,但我们的出租车用户只有300万,而实际上有3800万出租车用户,其他领域更是刚刚开始。只有做到规模,用户在上面的等待时间才最短,只有形成规模才能实现供给。
Q:这一年,滴滴从出租车,延伸到专车、快车、顺风车、拼车以及巴士,滴滴从单元到多元业务是出于什么考虑?
A:快速孵化产品不是拍脑袋的决定,而是通过数据驱动决策。从平台后台看,因为出租车的运力有限,所以成交率上不去,因此我们拓展了专车,但发现仍然运力有限,才开始拓展快车。我们每到一个城市,都先考虑供给需求,只有看到空白市场才会去拓展新产品。
滴滴最大的财富是大数据,一切新业务的拓展都只看供需,然后各事业部去合力。
Q:最近,滴滴的补贴普遍下降,订单量有没有受影响?
A:结果恰恰相反,在补贴下降的同时,订单量反而呈现出增长之势。因为人们出行需求是刚性的,即使没有补贴也同样要出行,补贴主要是从0到1的过程,形成规模后,在平台上有足够多得用户和司机,补贴的作用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Q:作为一个从高盛出来的投资人,你是怎么看未来的滴滴?
A:给用户带来更大的价值才最有意义。以私家车为例,买车、维护、保险、停车等都需要成本,一趟出门的价格会远远高于坐快车,摊销下来,买一辆20万的车,一般用5-7年换车,平均下来每次保守的估计都要100-200元,买一辆车至少能坐15年快车,一辆出租车可以抵过7辆私家车的运力。
未来应该是大家都不买车了,花来买车的不如用来做快车、专车,即使自己要开车就可以做顺风车。
Q:当快车、专车成为习惯后,出租车未来需要做几件事?
A:出租车需要品牌化,因为出租车的服务是受限的,都是一次性服务,所以对服务的概念并不深刻,现在有了互联网的基础,为谁服务,评价如何都会打分也会有记录,未来如果将服务水平和收入挂钩,就会很有优势。出租车有自己特色,出租车有发票。服务这件事能提高是有吸引力的。出租车是存量市场,如果服务提升后,可以作为私家车的替代品。利用技术改变出行,提升对出租车产品本身质量。
Q:滴滴投资东南亚打车软件GrabTaxi,处于怎样的考虑?
A:东南亚市场和中国市场比较类似,而且GrabTaxi也是从出租车起家,业务和发展方向与滴滴比较类似。我们也希望中国人的产品能遍布全世界,至于遍布的方式,我们设想是不需要到某个国家下载一个当地的打车软件,而是通过滴滴打车用中文的界面就能快速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