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市值腰斩 “十亿赌约”到期-天下网商-赋能网商,成就网商
文/小西
在小米港股上市103天后,10月19日,小米集团股价继续下跌,一度跌至历史新低,比起最高股价的22.2港元,市值最高5000亿港元时,股价已经几乎腰斩,市值也缩水一半。再过两个月,董明珠与雷军的“10亿赌约”就到期了。在此之前,两位选手都十分活跃,纷纷放言自己才是最后赢家。
赌约要追溯到2013年12月12日,雷军与董明珠同时登台央视年度经济人物典礼,作为获奖嘉宾发言。狭路相逢,他们以一个“世纪赌约”亮剑。
本来,只是雷军展示对小米发展的自信,放话5年内小米营收将超格力,否则输个1块钱。
然而,“铁娘子”董明珠也并非浪得虚名,当即霸气回应,要赌就赌10个亿。
一个智能硬件领域开拓者,一个空调行业头号老大,一个意气风发,一个傲视群雄。为了节目效果的“赌约”,背后是两种不同制造业模式的较量,就算他们只是一句玩笑话,但群众们紧紧盯住,“赌约”变成暗战,台上的场景延续到了台下的交锋。
彼时的2013年,格力电器营收已经高达1200亿元,而小米的营收仅有316亿元。众人皆为小米捏了一把汗,但雷军敢于与巨人格力叫板,在颇为自信的同时,还相信互联网的力量。
短兵相接间,战事竟然越来越胶着。五年转瞬即逝,小米成功上市,全年营收也突破千亿大关。虽然格力也是一路高歌猛进,但是也轧不住小米“疯了”样的增长率,五年来差距不断缩小,再一步就要被咬住尾巴。
格力最近披露的2018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前三季度格力营收有望突破1500亿元,并保持超30%的增速。而此前小米公布的上半年财报显示营收796亿元,同比增长75.4%。按此增长下去,小米有望进一步缩小差距,甚至超越格力。
尤其是,电子消费品行业具有一定季节性特征,下半年出货量及销售收入高于上半年,而空调等家电产品的需求量增速却并不明显。小米的下半场战局,占得了天时地利。
这个吃瓜群众吃了5年的大瓜,终于将要瓜熟蒂落。胜负似乎已有分晓,然而同时却又显得扑朔迷离。
战事胶着
对赌时刻,雷军曾豪言,小米是中国创造,格力是中国制造,小米必胜。
而小米与格力的赛跑,或许正刚好可以代表新兴互联网行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角逐。
五年,不长不短,但是对于一个每分每秒都在接受市场检验的企业来说,已经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小米应该算是雷军口中“风口上的猪”。踩上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过渡的风口,小米手机大打性价比与用户口碑牌,凭借出色的互联网营销成功C位出道;踩上物联网智能家居的风口,借势小米手机巨大流量和品牌效应,小米布局了完整的智能家居生态。
从小米手机到路由器、电视、手环、空气净化器.....凭借着出色性价比,出货量遥遥领先,也为小米模式带来无限的想象。
今年7月9日,小米在港交所上市,市值突破千亿大关。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小米互联网创新模式的成功。
与此同时,传统制造业模式的格力依然魅力不减。
根据格力10月9日发布的业绩预告,格力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490.51亿元~1508.55亿元,同比增长33.05%~34.65%, 2018全年2000亿元的营收目标胜利在望。
作为一家已经有28年历史的成熟公司,格力依然保持平稳高速的发展,已经不容易。只不过增长势头不敌“风口上”的小米。
在10月10日收市时,小米市值为3424.7亿港元(大约3022亿人民币),超过了格力2304亿人民币的市值。
但到了一周后的10月19日,小米市值跌到2745亿港元(约2433亿人民币),和格力2253亿的市值相差无几。
雷军曾说 “五年内小米超过格力的可能性是99.99%,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格力是工业时代制造业的骄傲,小米却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
“董小姐”则保持了一如既往强硬而直接的态度:“小米把控不了供应链的品质”“雷军输定了”“最后输的一定是他”。
事实上,董明珠不止一次提到小米“树大无根”,”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它离开我不行,我离开它,无非是辛苦一些了,如果没有产品做支撑,一切都会归于零。”董小结内心其实并不瞧得上缺乏硬件和供应链控制的小米。
而雷军讲传统和非传统,讲互联网风口,本身就带着一种“旧不如新” 的优越感。
不过,即使雷军赢了董明珠,小米营收逼近甚至超过格力,净利润上的差距却依然是一个巨大的鸿沟。今年上半年,格力电器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8.06亿元,同比增长35.48%,小米经调整利润38.16亿元,同比增长62.2%。
“董小姐”赌错了筹码?
同样的困境
无敌是最深的寂寞。雷军与董明珠,亦敌亦友,欢喜冤家。
董明珠曾坦言,每次开会都因为与雷军姓氏笔划比较靠近而坐在一起,但从未感觉有压力,争议之下是朋友。
五年前“10亿赌局”之夜,主持人有意将小米划分到互联网轻资产阵营,格力划到传统制造业阵营,有意无意间挑起了论战。
事实上,小米远远称不上一个互联网公司,而格力的崛起恰恰也与营销有莫大关联。
雷军一直强调小米的本质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然而这一点却越来越被怀疑。过去三年,小米的互联网服务业务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4.9%、9.6%、8.6%。而2018的中期报显示,小米互联网业务收入占比再一次下降占比8.8%。这直接影响了它能否给资本市场讲述接下来的故事。
互联网风口上飞起来的小米,到底是不是一家真正的互联网公司?
小米的“轻”以及重营销的模式,一度被董明珠拿来作为要害攻击,殊不知,董明珠自身就是营销出身,被冠以“销售女王”名号。
雷军和董明珠,一个技术出身,却谈营销,一个营销出身,却谈技术。他们互相瞧不起,却又互相欣赏。因为在他们各自的领域,他们都做到了了不起。
而在对方的领域,他们似乎无法游刃有余,甚至束手无策。
小米唱起“空调”新故事,但是由于空调行业是一个重资产行业,同时在渠道和售后上有较高的门槛,这不是小米所擅长的事情。小米曾三次进军空调行业。2015年与美的共同推出推出“i青春”智能空调,号称“年轻人的第一台空调”。第二次尝试是在去年8月份,小米投资生态链公司智米科技,发布智米空调,生产厂商为四川长虹。随后又发布了米家互联网空调,代工厂商为长虹。
对于小米携手长虹生产空调的举措,董明珠戏称小米的空调是长虹贴牌代工生产的,小米并实际并没有踏入空调行业的门槛。
与此同时,董明珠对做手机也近乎执念,但似乎对此有很大误解。她主打手机“质量” 为卖点,甚至不惜怒摔手机以展现格力手机的坚固。然而手机行业早就过了拼质量的时代了,一个空调可以用好几年,但手机的更新率速度是空调的几十倍。以卖空调的思路卖手机,也无怪格力手机卖不动,只得内部消化。
事实上,他们有着同样的烦恼。格力的营收过于依赖空调业务,小米的营收则过于依赖于手机业务。品牌多元化转型是他们共同的诉求。这也是他们几乎同时涉足对方领域的原因。
与此同时,作为现今中国最成功的企业代表,小米与格力都到了技术转型的时刻。
以红米称霸低价手机市场的小米要转战高端市场,而格力也力排众议做起了芯片, “企业跟国家的命运是不能分开的,企业不能简单地考虑,做这个项目能赚多少钱,而是要考虑通过这个创新能不能让企业可持续发展,对国家有利。”
确实,商业模式的成功或许可以使一家公司繁荣一时,但是创新与技术,决定了它可以活多久,走多远。
五年“十亿赌约”,所带来的营销附带效果,何止十亿。其实,从赌约开始的那一刻起,就没有一个输家。只不过,还有比赢得赌约更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