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副总裁高红冰:“互联网+”时代 政府治理应是生态化治理
【i天下网商注】高红冰说,互联网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网络、生态系统。在一个创新、转型、升级的环境下,治理者不应该奢望这个生态是横平竖直、井井有条、按部就班的。生态就像一推杂草,看似杂乱,但却最有生命力。治理者的目标不应该是把这堆杂草剪成草坪,看上去很有条理、很规矩和舒服,而应只是去除掉里面的害虫就行了。所以,“未来的政府治理可能是生态化治理的模式”。
文/ 周慧
互联网+很热。地方政府、各行业从业者,都在探究如何拥抱互联网+。
互联网+对行业究竟会产生何种影响,地方政府又该如何应对,互联网企业和政府可以在哪些领域形成合作?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此专访了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
高红冰是国内最早接触互联网的人士之一。上个世纪90年代,他先后在国务院信息办政策法规组、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任职,参与信息化战略规划、政策法规的起草制订及国家信息化指标的制订工作。他从2000年开始在互联网领域创业,2012年加盟阿里巴巴。
高红冰表示,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以“互联网+民生”作为切入点,借助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和数据积极布局,另一方面,加速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融合,推动信息基础设施的普及和安装。
他说,互联网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网络、生态系统。在一个创新、转型、升级的环境下,治理者不应该奢望这个生态是横平竖直、井井有条、按部就班的。生态就像一推杂草,看似杂乱,但却最有生命力。治理者的目标不应该是把这堆杂草剪成草坪,看上去很有条理、很规矩和舒服,而应只是去除掉里面的害虫就行了。所以,“未来的政府治理可能是生态化治理的模式”。
“+”在脚底下
《21世纪世纪报道》(以下称《21世纪》):对于互联网+是什么,目前无明确定论。你是如何理解互联网+这一概念?
高红冰:“互联网+”,对应的英文为“internetplus”,即不是加法(加号), 而是“化”(plus)。互联网+各个产业部门,不是简单的连接,而是通过连接,产生反馈、互动,最终出现大量化学反应式的创新和融合。
“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网络零售、在线批发、跨境电商、快的打车、淘点点所做的工作都是努力实现交易的在线化。只有商品、人和交易行为迁移到互联网上,才能实现“在线化”。只有“在线”才可以实现数据的沉淀、挖掘和使用。在线化、数据化之后就可以通过大数据反过来指导生产经营和管理。
对互联网的理解不同,也决定了“互联网+”的不同“变现”形式:“+”在旁边是把互联网当工具,“+”在前面是把互联网当渠道,我们建议“+”在脚底下,把互联网当作基础设施,这样才能实现整个经济形态的转型。互联网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看到的信息处理成本最低的基础设施。互联网天然具备开放、平等、透明等特性,这使得信息/数据在工业社会被压抑的巨大潜力爆发出来,转化成巨大生产力,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新源泉。
《21世纪》:阿里研究院的报告提到,互联网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和100年前的电力技术,200年前的蒸汽机技术一样,将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产生深远影响。你认为冲击最大的会是哪些行业,传统行业在转型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高红冰: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已经全面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推动着我国向信息社会发展。但到今天为止,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冲击其实还是局部的、有限的、割裂的。
比较容易被突破的领域:一是行政垄断比较少、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领域,比如零售、餐饮、物流业;二是供需发生转换,供大于求的领域。例如,如果房地产供求发生反转,也会加速互联网化;三是问题较多、老百姓(603883,股吧)不满意,信息化水平低的行业,比如城市交通、医疗领域。比较难突破的领域是行政垄断壁垒高的行业,比如金融服务、能源、通信业。这些领域的突破取决于放松管制的改革进程。
很多传统行业认为转型升级就是跟互联网产生关系,认为只要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便高枕无忧。殊不知,触网程度对于企业转型和发展的成功概率并不是决定性的。一个不具价值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无论线上、线下或是O2O,都是无法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获胜的。所以传统企业在转型时要打破“互联网工具论”、“互联网唯上论”。对于不少传统企业来说,转型的首要前提是,明确和建立自身真正的核心竞争力,那种在充分竞争的背景下能够起到有效作用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核心竞争力,即使是引领潮流的互联网企业也难以持久领先。
另外,目前我国的传统产业观念固化,具体体现在因袭原有的信息化老路,对云计算、大数据等基础设施服务缺乏必要的了解和应用,也没有适应消费者作为主导的商业格局的转变。
以“互联网+民生”作为切入点
《21世纪》:目前地方政府对互联网+积极性较高,采访很多地方招商以及经济决策部门,大家都在制定产业政策,在招商方面也有侧重。你怎么看待当下的发展态势?
高红冰:地方政府谋求以互联网为纽带推动民生改善、产业升级和政府职能转变,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制定和推行“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各地需要根据自身现有的经济发展基础,发挥各自的资源区位优势,量力而行,扬长避短。
一方面,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平台优势,政府发挥指导和服务功能,给市场留足空间,搭建公平竞争的舞台,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性,扩大了社会就业规模、增强了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加速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融合,互联网技术对于地方的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提升了经济效益,推进了经济发展;同时有效开拓了市场,提升了发展空间。“互联网+”为各地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活力。
《21世纪》:地方官员提到,在长期规划中会考虑多和BAT这样的大企业合作,目前类似阿里这样的大互联网企业和政府可以在哪些领域互动合作?
高红冰:一方面,改善民生是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地方政府可以以“互联网+民生”作为切入点,借助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和数据,在数字教育、数字交通、公共安全和应急响应、数字医疗等方面积极布局,推动信息化、城市化、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实施产业升级。
另一方面,可以合作推动信息基础设施的普及和安装,尤其在云计算、大数据方面。如2014年6月25日“浙江政务服务网”正式开通运行。通过这个运行在阿里云计算平台上的政务门户,省市县三级政府6万余个审批事项均可办理,并使用支付宝缴费。这是我国首个淘汰自有数据中心、运行在云端的省级政务网站,也是中国目前访问速度最快的政府网站。与传统 IOE(IBM服务器、Oracle数据库、EMC存储设备) 架构相比,云计算架构可以为政府降低 80% 以上的IT成本,减少数据中心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更为重要的是,只有通过云计算,政府机构才能真正运用大数据的手段提升便民服务的效率。
《21世纪》:地方政府都在请大佬给他们讲课,谈互联网如何助推实体经济,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高红冰: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此后各地政府积极响应,纷纷从金融、交通、电子政务等方面推出地方版“互联网+”行动计划。
如果把实体经济看作是经济中的硬件的话,那么互联网就是经济中的软件。二者相互依托,相互影响。地方政府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出发点是好的,有助于推进民生改善、产业升级和政府职能转变。但地方政府在推进过程中需遵循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或将互联网视为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灵丹妙药”。
互联网在助推实体经济上表现出了20超能的力量,在工业制造、农业生产、商业零售等方面都创造出了神话,并创新了C2B的商业模式,但同时实体经济对于互联网也有着非凡的意义,今年3月份马云在德国曾做过一个演讲,他认为,互联网缺失的部分就是鼠标和土地、水泥携手合作,找到一个方法让互联网经济和实体经济能够结合,互联网公司才能活下来,才能根植、融合于社会经济。
未来的政府治理可能是生态化治理
《21世纪》:你早年在部委相关岗位工作过,也有互联网创业实践,你觉得目前地方在拥抱互联网+这个概念时,有哪些可以做的,能做的?
高红冰:在互联网+时代,政府集众多身份于一身,需要扮演好新商业生态系统的助推者、优秀商务环境的建设者、和谐宜居生活环境的设计与推动者、公民全面自由发展氛围的维护者等角色。因此政府必须在管理理念、职能发挥方面与互联网+的要求相吻合。
首先,从观念上高度重视互联网经济。其次,推动电子政务向云计算模式迁徙,并夯实政府数据基础。第三,构建、创新良性循环平台,以服务创新的姿态,为创业者培育生态并致力推动“创业、生态、社会”三者的良性循环。第四,进一步简政放权、扶持小微企业成长。第五,用数字看世界的能力是领导干部服务、监管经济的必备能力。我们应该把学习型政府与新领导力建设融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大、拓展干部新领导力建设的力度与路径。
《21世纪》:最近有媒体做了系列文章,提出几个热门讨论,关于为什么某个区域不能出现优秀的互联网企业,你如何理解这个区域特色分析?你觉得地方产生优秀互联网企业主要有哪些关键因素?作为企业,你们最看重一个区域的哪些要素?
高红冰:我国互联网经济过去十年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一个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对于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应确立“先发展、后管理、在发展中逐步规范”的原则。因此,一个地方能产生优秀的互联网企业,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必然是宽松的发展环境以及良好的投资氛围。
互联网的小微企业“小而不弱”,充满创新和变革活力,对于国家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做出重要贡献。政府如果能遵循最小干预原则,让市场充分竞争和有效自律,并对小微企业在工商、税收、市场监管等方面予以优惠政策,扶持小微企业做大做强,我相信这是小微企业最为看重的地域因素。
《21世纪》:当下包括互联网金融、智慧城市建设、专车等等的发展,对于地方政府治理来说都算是新事物。在政府治理方面,有什么建议?
高红冰:在一个创新、转型、升级的环境下,互联网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网络、生态系统。治理者不应该奢望这个生态是横平竖直、井井有条、按部就班的。生态就像一推杂草,看似杂乱,但却最有生命力。治理者的目标不应该是把这堆杂草剪成草坪,看上去很有条理、很规矩和舒服,而应只是去除掉里面的害虫就行了。所以,未来的政府治理可能是生态化治理的模式。
(本文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生态化治理是在治理概念上的发展,强调的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个参与者为了维持自身的利益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共同参与到治理过程中来。生态化治理包括主体多元、责任分散、机制合作三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