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祎:免费策略用到硬件上就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天下网商
文/ 周鸿祎
我为什么要做手机
在人类发明的所有物件中,我觉得手机是我们最亲近的,甚至现在有种说法是,手机就是人体的一个器官,离了它,很多人没法活。所以,我觉得在未来,只要是智能硬件,无论是做智能家居,还是可穿戴设备,甚至是车联网,手机都会是很重要的核心。
事实上,在我真正做手机之前,就知道做手机不容易,当时有过投机取巧和别人合作做手机的想法,所以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下定决心孤注一掷地自己去做手机。最终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非但没有达成最终合作,还浪费了很多时间。这个想法行不通之后,我也想过回避做手机,找一个最简单的硬件,作为理由器,比如随身WiFi、儿童手表、摄像机等。但是后来,我越来越发现,无论如何还是避不开手机,恐怕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智能硬件的核心,我们必须尊重这个事实。
人工智能行业是一条明日之路
这些年,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快”已经成为互联网最鲜明的标签。但是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我觉得并没有大家预期中的那么快,消费级机器人在短期内不可能成为爆发的产业。
库兹韦尔是我非常推崇的一位作家,他曾在《奇点临近》这本书中,预言了人工智能将在2050年前后实现空前发展,这更加印证了我一直以来的观点——人工智能行业是一条明日之路。经常混迹于创投圈,我看到了太多爆发式增长起来的企业,公司刚成立一两年,就获得了巨额融资,然后向全国扩张。甚至这样的发展模式成为很多年轻创业者榜样,以至于现在大家都变得异常浮躁。
现在大家经常说的一个概念就是“独角兽”,即指那些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并且把这当作自己的目标,对于自己是否成为“独角兽”看得十分重要。我觉得没有必要如此要求自己,每年我都会利用假期去一趟美国,去硅谷。硅谷是全世界创新最好的地区之一,但是美国人已经不太讲“独角兽”的概念了,它反倒在中国被无限放大。
最开始,能成为“独角兽”的公司一般都做出了特别酷的事,在资本市场获得了高估值。注意,这个高估值源于公司做了很酷的事情。它是一个结果。而现在,已经没有人关心你的公司是做什么的了,不管你是送外卖也好,上门洗衣服也罢,只要你把市场估值弄好了,大家都觉得你挺酷的。这种唯体量、唯规模、唯收入的评判是扭曲的,大家已经忘记了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产业有什么价值。
这些年来,我经常去美国,目的就是在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进行充电,和美国的一些VC(风险投资)聊一聊,和一些做人工智能的教授交谈,也会看一些美国的创业公司。这个工程真的让我受益匪浅,那里有最前沿的科技、最新潮的思想。当你投入这种环境后,就会发现创新的乐趣比把公司做到10亿美元的估值更有意思。
当我回国后再看一下国内的公司,发现和美国是两种境况。就拿智能硬件来说,美国智能硬件公司的发展普遍比中国智能硬件公司好。在国内,智能硬件领域的很多创业公司都遇到了困难,所以出现了很多唱衰IOT、万物互联和智能硬件的人。我感觉非常无奈,这不就是我们的惯性思维吗?“以成败论英雄”,更何况我还没有失败呢。
如果回顾一下手机的发展,你或许就能看得更透彻。iphone到现在差不多有10年的历史了,2007年推出苹果一代,现在2016年已经过去一半,最新一代产品马上又要上市了。在iphone之前,智能手机行业的探索差不多有七八年。所以我说,智能手机行业经过20年的发展才走到今天,准确地说,是最近5年的火爆市场。而IOT概念的提出,到现在也仅仅才三四年,智能硬件没有到爆点也是正常现象,我认为它仍然处在一条正确的路上。
但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智能硬件和互联网有很多结合点,导致有些做智能硬件的企业过于强调互联网服务,而背离了硬件的本质。就是说,你做一个智能硬件,仅仅是用它加上互联网的附加值,但从本质上说,它还是一个供用户使用的智能设备。我觉得类似“卖出200万个体重计,从中得出每个人、每天测体重的时间和体重数据,然后宣称掌握了大数据,进而步入健康管理”的事情,非常荒唐。很多硬件并不像手机那样完全是以手机应用内容为驱动的设备,因而失败也是合乎情理的。包括我们自己也做了不少失败的产品,我总结的原因就是产品本身没有需求。
真正的智能硬件,一定是要能与人工智能的服务结合到一起的产品,否则无法称之为智能硬件。这个问题上,我也曾犯过糊涂。因为360是靠免费做起来的,我一贯以为推崇的都是免费策略,然后把这套思路再用到硬件上就出现问题了。甚至我原来也鼓吹过硬件免费,但是现在我发现不对劲:硬件的产业价值规律和软件并不相同。
我之前做软件,即使软件没做好,也没关系,不过就是费了点儿人力,如果实在没人下载,那么我们就不要了。而硬件呢,你要是想把硬件重新修改,开模至少要3个月,最后历经千辛万苦做好了产品,一旦卖不出去、存在库里,钱就全赔进去了。另外,做软件积累100万个用户和做硬件卖出100万个产品也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感觉,后者对于你的物流、仓储、供应链等的挑战是非常巨大的。
智能硬件还得依靠卖产品赚钱。最近一次我去美国发现,“自动驾驶”的概念非常热,不夸张地说,做一辆汽车的难度比做手机至少高出3个数量级,零件的书目是第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它对于安全的要求更高。试想一下,如果辛辛苦苦做出了这样一款车,你会选择低价出售来获得用户,然后通过车里的互联网服务增值吗?我觉得非常不现实。
很多公司在做硬件的时候,可能思维有些固化,按照互联网公司的游戏规律来确定商业模式、做设计,因此才出现如今智能硬件行业里的窘境。我觉得智能硬件行业应该冷静下来,不要因为遇到苦难、有人唱衰就放弃,也不要浮躁、急功近利,急着快速获得用户、快速建立大数据服务。重心还是要放在给你的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服务上。
对于人工智能和智能硬件的前景,我非常看好,智能硬件赚钱也是非常合理的,理由有以下3个:
(1)你的硬件如果能够给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理所应当要从硬件赚到钱。如果所有人都觉得做硬件不赚钱,大家都去做软件,那么硬件的会变得越来越差。
(2)消费升级。这是一个必然趋势,未来会有更多的人为了更好的产品体验支付更高的价钱。
(3)未来,产品功能的细分会更加丰富,这会为智能硬件行业带来更多的可能。
作者: 周鸿祎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副标题: 未来商业与社会的新生态
出版年:2016-11-1
定价: CNY 49.00
360要怎么做人工智能
2016年3月,在阿尔法狗以4:1的比分战胜李世石后,我给所有的360员工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我告诉大家,360是一家科技公司,公司未来的主要业务也一定是围绕着科技展开的。过去几年,我们看到很多科技公司都做起来了送外卖、卖电影票的生意,但360不会随波逐流。
之所以在这个节点写这封信,是因为阿尔法狗与李世石的对决非常引人注目,包括所有360员工都在关注。这就说明,人工智能的热度绝不亚于外卖、O2O这些行业。我坚定地相信,未来的世界一定是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并且智能设备也不仅仅局限于手机,而会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
所以,我对360的战略规划就是全线硬件产品向人工智能看齐,从图像识别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两个方向深度拓展。目前,我们已经在中国和美国成立了相应的技术研发团队,并且还相继进行了一系列并购。并且做了以下布局:
建立软硬件训练平台:360net
DeepMind公司曾经推出过DQN项目(deep-q-network),它是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游戏平台。我们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并成功建立了一个基于软硬件的训练平台——360net。之所以构建训练平台,是由深度学习的本质决定的:要训练一个系统,大量的训练数据固然重要,同时快速的响应时间也必不可少。
360net支持多机多卡,可以用100张卡或者几百张卡连在一起对深度学习进行训练,同时它还具有高度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这意味着将来我们还可以吸纳其他的深度学习模块,来减少开发所需要的时间。对我们的人工智能业务而言,360net是至关重要的根基。
稳定、低功耗的人脸分析系统
360的人脸分析系统已经被应用到360手机、儿童手表、行车记录仪上。此外,线上搜索也在一步步配置人脸分析技术。人脸分析系统可以对性别、年龄、表情等进行分析,当下直播行业的火热,让这套系统的前景非常可观。众所周知,在人脸分析过程中,准确定位人脸上的关键点是验证技术的一个标准,我们已经把这套技术应用到了360的产品当中。未来,360还将进一步提升人脸分析的准确度,这一切的基础就是大量图像数据的积累。
车俩环境感知
我们曾经招募一个计算机视觉团队,他们来到360之后,主要负责车俩环境感知方面的研究,主要是物体的分类、检测和分割。这是360对无人驾驶汽车的布局,通过技术实现车辆和行人之间的精确定位,可以更好地辅助驾驶。
试想一下,在城市环境中,汽车可以自动进行车道线的检测,同时预计出距离红绿灯以及交通摄像头的距离,保证汽车的安全。而在检测出可行驶区域之后,就可以准确地预测道路车俩可移动的估计和范围,这对于车的路线预判和选择有巨大的价值。
当然,我对人工智能的建立在泛安全的基础之上。这里所说的泛安全指两个方面:传统的线上安全和线下安全。线上安全处理的主要是大数据方面,线下安全则是人与智能硬件的交互。我们把信息传递给智能硬件之后,智能硬件要能理解我们的意图,同时要把它的信息反馈回来。
安全是基础,只有在安全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考虑舒适、便捷的人工智能式生活。所以,360首先还是利用IOT技术解决人们的家居安全和出行安全。对于做安全起家的360来说,人工智能是一个更适合我们的方向。
当手机行业热潮来临的时候,我们视而不见;当O2O大行其道的时候,我们依然不为所动。但是,当人工智能的概念进入我视野的那一刻,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抓住人工智能这波浪潮,并为之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备注:以上节选均来自于《智能主义——未来商业与社会的新生态》)
(编辑/Ange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