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卖货、生态赋能,多样化“电商扶贫”如何惠农富农-天下网商-赋能网商,成就网商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摘要:“电商扶贫”三岔口:植物工厂、低价卖货、生态赋能。

文丨远山

互联网巨头进军农业并非个例,自网易“养猪”而起,阿里巴巴全国首个数字农场在国家级贫困县内蒙古自治区科中右旗启动,该数字农场将聚焦大米产业“产供销”的全链路数字化升级。京东宣布以“猪脸识别”技术介入生猪养殖产业,拼多多的首个“多多农园”项目也在前段时间落地云南保山。

这其中,京东的动作频频,除了“猪脸识别”外,还隆重推出了“植物工厂”。

引进、卖货、生态赋能,多样化“电商扶贫”如何惠农富农-天下网商-赋能网商,成就网商

京东“植物工厂”内景

去年12月,京东生鲜植物工厂正式在北京通州落成运营,该植物工厂总面积11040平方米,由京东生鲜联合日本三菱化学共同建设,号称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日本技术太阳光和人工光结合型植物工厂”,是京东在供应链源头布局的一次探索。

失之于日本,收之于京东?

就在京东生鲜“植物工厂”出尽风头之际,却有农业专家对此模式进行了质疑。

《中外管理》杂志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农资服务平台“好农场”创始人程存旺,程存旺指出,植物工厂的模式在日本已经推行了多年,但事实证明,这一模式并不成功,不盈利的占到70%,倒闭的很多。

程存旺点出植物工厂的三大软肋。首先,植物工厂运营起来并不经济,成本非常高,只有个别财力雄厚的企业去做才会有生存空间。这就导致了它们把卖菜变成了卖商业模式、卖设备来生存。

京东和三菱合作也是购买日本的机器设备和技术,所以日本这些公司就不需要靠卖菜挣钱了,靠卖技术和设备,靠管理输出就可以赚钱。

程存旺说,京东也不见得就是想要靠卖菜挣钱,恐怕更看重的是其品牌效益在资本市场的加持。

其次,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看,更需要的不是“水培蔬菜”,而是有机农业。实际上中国的蔬菜严重过剩,但质量很差,因此京东“植物工厂”菠菜“1年可收20茬、远超普通菠菜1年6茬”这一数据并不值得太多宣传,关键还在于其质量。

引进、卖货、生态赋能,多样化“电商扶贫”如何惠农富农-天下网商-赋能网商,成就网商

京东“水培蔬菜”

此外,水培蔬菜和常规蔬菜相比,化肥用量不见得比常规蔬菜少,而且能耗非常高,10度电只能生产1公斤左右的蔬菜。

第三,京东植物工厂规划提到,水培有机蔬菜的营养高于有机蔬菜和普通蔬菜,但程存旺认为,目前国家还没有对水培模式的植物工厂做有机认证。水培模式是利用化学元素作为培育的营养液,但他们这些所谓的营养液不可能“复制”土壤的营养。只不过消费者对于这类知识的认识并没有那么全面,比较容易受广告引导。

程存旺提出,早在几十年前,水培种植技术在荷兰就已经使用了,然而时至今日,率先使用这一技术的国家都没有普及,京东引进的模式很难大规模、大范围推广,因为首先要考虑谁来投资,多少年能收回成本。

“电商扶贫”走向多元化

虽然京东“植物工厂”引发了一些争议,但也要看到,“电商扶贫”被称为近几年来互联网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与农业深度融合的重要趋势。从各大电商的扶贫思路来看,目前可归纳为三种模式。

一种就是京东的“引进为主”模式,通过引进日本无土栽培技术,打造“植物工厂”,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将平台评估后认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快速移植到国内,短期内就可能看到一定成效。但缺点就是可能存在水土不服、技术先进性有待验证等问题。

此外,“植物工厂”属于京东自营,那么对广大农户而言,也就很难从中获益。“植物工厂”更偏向于京东满足城市中高收入群体需求的农产品特供。

一种是拼多多的“低价卖货”模式,主打价格牌,以相对更为低廉的价格从农户手中拿货,然后直接通过平台销售给消费者,尤其从农田到餐桌直接对接,绕开了不少中间环节,从而能够省去这部分成本,价格相对传统商超确有优势。

引进、卖货、生态赋能,多样化“电商扶贫”如何惠农富农-天下网商-赋能网商,成就网商

来源:拼多多爱心扶贫页面

不过,由于“卖货”模式的核心是价格,尤其是需要通过批量采购实现“爆款”,因此在品控方面就不可能像传统商超那么严格,平台对于“量”的诉求高于“质”,这其实就是放弃中高端产品,以满足三四线城市用户为主的差异化方式。

长期来看,“卖货”模式为部分农户的存货、压货提供了出口,有助于这部分农户的销售。但是,“卖货”模式无法为农户在农产品专业化、品质化管理上提供太多支持。

“生态赋能”是阿里巴巴的电商扶贫思路,也即从供应链和需求端同时切入,在需求端,发挥国内最大电商平台的海量用户需求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预判用户对于农业新品类、新标准的需求变化,再结合用户在“吃”上品质提升、食用安全放心、兼顾环境保护等更高诉求,再倒推至供应链的对应变革。从农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入手,帮助农民对于自家农产品进行标准化改造。

而通过天猫、淘宝等平台,结合新零售、本地生活,阿里巴巴的农业“生态赋能”一方面可以让农户在天猫、淘宝卖货,参与各类规模化、品牌化的“××节”,另一方面则可以让农产品直销进入到本地生活、新零售的各大商家采购环节,实现餐饮、零售商家与农户的直接对接,达到农民增收、商家降低采购成本的双赢。

引进、卖货、生态赋能,多样化“电商扶贫”如何惠农富农-天下网商-赋能网商,成就网商

“生态赋能”让阿里巴巴从全产业链角度来审视电商扶贫,解决农户“种(养)什么、怎么种(养)、卖给谁”的供需关键点。当然,“生态赋能”对于互联网平台的要求非常高,首先是平台本身具有可以与农业直接对接的产业形态,如高粘性的网购用户群体、庞大的自有或者合作线下零售网络、高效的物流配送等,还要具备强大的技术尤其是数据能力,如超算、云计算等,此外还要将“电商扶贫”作为长期目标,有明确的整体战略,强执行力团队,资金、人才等资源的持续巨量投入,尤其是从管理层到员工都怀着以农业基本规律、技术赋能规律为出发点的底线思维,不能简单将电商模式套用在农业互联网+模式上,扎实做事而非玩噱头。

农业“互联网+”的必经之路

“电商扶贫”如何取得长效?农业“互联网+”是大势所趋,但从理想到现实,如何实现技术惠农富农,互联网企业与农业的结合能否成功,取决于扶贫三大要素。

在养殖种植层面,要针对传统农业的痛点,为农民减负。比如,同样是养猪,阿里的ET大脑能够建立猪的档案,该档案记录了年龄、体重、运动情况等数据,整个数据收集贯穿每个猪的成长过程,这些数据能够详细分析猪的健康程度、料肉比等情况。而在此之前,饲养过程中针对每个猪的监测都是人工完成,在准确程度和效率上相比差距明显。

引进、卖货、生态赋能,多样化“电商扶贫”如何惠农富农-天下网商-赋能网商,成就网商

阿里云ET农业大脑可以帮助农民养猪

与如今电商等领域言必称大数据一样,农业实际上也是一个应当走向数字化管理的重要领域。无论是农作物生长,还是禽畜养殖,本质上都是一系列相关数据生成过程,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分析和运用,恰恰也是包括阿里巴巴在内互联网平台的技术优势所在,从而能有效解决传统人工操作带来的繁琐、工作量大、效率低、数据容易遗漏等难题。

而让农产品提“质”,是改变传统农业偏低端的路径之一。比如,陕西阎良是我国甜瓜主要生产基地,平均日照时间2026.8小时,昼夜温差在15~20℃,甜瓜的糖分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沉淀。

但是,阎良瓜农发现,消费者对于甜瓜的口感越来越挑剔,瓜农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甜瓜相关甜度,另一方面还要确保产量的稳定增长。

为了完成甜瓜的品质升级,当地选择与阿里巴巴合作,阿里巴巴农业大脑调动智能识别进行喷洒灌溉,记录甜瓜的日照时间、施肥量等信息,确保每个甜瓜在品质最佳的时候被采摘。最后通过AI技术种植的甜瓜,平均甜度能达到20°。

如果用一个通俗的词汇来形容,这是“种瓜得瓜”。阿里巴巴专注于将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转化为农业养殖种植全过程的专用工具,让农民通过技术能够减少人工操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尤其是减少大量重复低效的工作,在掌握农作物、禽畜全生命周期数据的基础上,推进种植养殖的标准化、智能化。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同样成为农业“互联网+”的受益者。互联网平台参与农业,最大的障碍是非专业化,关键之处则是面对农业种植、养殖流程的知识和信息壁垒。通过数据同步搜集,后续与农业专家、种植养殖户的合作,为数据分类、打标、加工、分析,让阿里巴巴参与项目的工程师能够将之前所掌握的数据能力与农业所需的分析能力所结合,逐步提升对农业的相关认知。未来,这些工程师可能在包括甜瓜在内农产品种植过程中,如何与土壤、空气、水以及适度的化肥等有机结合上,比一个种瓜几十年的老农更熟悉和运用这些要素,让种出来的瓜更具“瓜味”。

引进、卖货、生态赋能,多样化“电商扶贫”如何惠农富农-天下网商-赋能网商,成就网商

阿里云工程师正在田里查看瓜的生长状况

不仅是阿里巴巴,所有的电商平台在参与“电商扶贫”时,就必须将其作为一项挑战度极高的事业来做,尤其是针对传统农业的三大痛点,也即扶贫三要素,必须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并提供相对应的技术、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唯有如此,“电商扶贫”才能称为助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打造21世纪惠农富农工程的新动能。

随意打赏

农产品电商运营模式农村电商服务站电商发展趋势科技赋能生态电商是什么农村电商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