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副总裁李少华:对农产品上行的“最前一公里”进行重投入-天下网商-赋能网商,成就网商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摘要:电商助农不创新就永远解决不了农业的真问题。

网商君

阿里巴巴将加大和加快在数字农业领域的投入,完善其数字农业仓配体系。

近日,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李少华在2020(首届)数字农业50人论坛上透露,阿里将再建几个数字化产地仓。同时,加大自营模式下的农产品基地直采规模。

“做农业,光有平台的力量还不够,需要更大的魄力、更大的投入。” 李少华2年前接手阿里农村业务,现在负责数字农业和数字乡村两个事业部。

目前阿里已在全国建了5大产地仓,包括云南昆明、广西南宁、四川成都、山东淄博、陕西西安,辐射中国最核心的农业主产区。同时,深入原产地直采农产品,目前的采购额是每年数十亿元。

重投入自建数字化仓配体系,是阿里做农业跟同行最大的区别。

“农产品上行最难的是最前一公里,我们希望在这个领域做深、做透。不仅下苦功夫、笨功夫,更下真功夫。”李少华透露,产地仓里仅一条分选设备的基础投入就是3000万元起步。而且,阿里已有上千人的队伍专职做农业。

除了产地仓,阿里这几年还投入巨资建设物流中心。目前,菜鸟的乡村物流共配项目,已覆盖全国25个省域的600多个县域。在配送端,菜鸟依托遍布全国的智能仓与物流园区,在全国超过1200个区县实现了配送当日达或次日达。

如果说产地仓解决的是农产品上行“最前一公里”难题,物流中心则畅通农产品进社区和城市餐桌的“最后一公里”,两者合力形成数字农业仓配体系。产地仓的设立,让农产品卖得更多;修通农产品上行的“高速公路”,则确保农产品卖得更快。

数字农业50人论坛由阿里巴巴大农业办公室发起。该办公室2019年成立,内部简称“农办”,由阿里合伙人戴珊负责,统筹阿里集团涉农业务。农办成立的同时,阿里成立了数字农业事业部,建设1000个数字农业基地和5大产地仓。

首届数字农业50人论坛在云南昆明的产地仓举行。论坛的主题是:利用农业高新技术和数字化技术“让农民富起来”。

当天,阿里与农业领域院士和科学家合作的第一个项目“农业科学家基地直选”频道,在手机淘宝首页“土货鲜食”正式上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等13位科学家带着各自的农产品首批入驻。

电商助农不创新就永远解决不了农业的真问题——专访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李少华阿里副总裁李少华:对农产品上行的“最前一公里”进行重投入-天下网商-赋能网商,成就网商

李少华

记者:请简单介绍下阿里巴巴数字农业事业部?

李少华:这个事业部在阿里很年轻,去年9月底成立。我们希望用数字技术帮助农民从亩产一千斤到亩产一千美元。

今天,在阿里平台,农产品亩产一千美金已经是常态化。在葡萄、樱桃、猕猴桃等领域做到了亩产五千美元,下一步是复制推广到全国。

我们跟中化合作的泉荭草莓品牌,甚至做到了亩产一万美元。我们一起介入到农产品种植端,实现农产品的数字化、标准化、商品化、品牌化。

记者:你们的核心业务模式是什么?

李少华:产供销全链路数字化。

产供销数字化的核心是产地仓。相比以前的“土仓”,数字化产地仓通过智能化分选,让农产品在90秒内变成农商品,完成清洗、烘干、拍照、称重、测果肉、测糖度酸度、包装、封箱全过程。

记者:农产品全链路最难和最重要的分别是什么?

李少华:最难的是农产品上行的“最前一公里”,最重要的是农产品进社区的“最后一公里”。

最前一公里关乎多卖农产品,卖出好价格,这是政府和农民的核心诉求;最后一公里关乎消费者的鲜美生活,优质优价的农产品进入城市餐桌的时间必须足够短。

在这两个领域,最重要的是敢于“大投入”、勇于“干重活”,但最关键的是要创新。电商助农不创新就永远解决不了农业的真问题。

记者:怎么创新?

李少华:我们重点从技术、业务、模式三个方面进行创新。

在技术创新方面,帮助农业生产者精准规划管理,提高农户的生产效益和资源利用率;在业务创新方面,用数字化打通“研-产-供-销-服”全链路;在模式创新方面,破解农业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难题,探索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模式、新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效益。

记者:在农业升级上你们做了哪些尝试?

李少华:我们认为,中国农业升级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卖出去。

这是最基本的。比如最近云南的冰糖橙滞销,我们帮着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层是卖得好。

一些同行强调的是卖出去,我们加了一个要求——卖得好。只有卖得好,农民才能多赚钱。缩短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城市餐桌的时间,保障好农产品的品质,才能卖得好。这是我们的一个优势。我们有线上线下全渠道的营销矩阵和仓之外的快速配送的物流能力。

第三层是选得好。

好的果子选出来,卖给需要它的消费者,才能卖出好价格。

选得好就要分级。比如,昆明产地仓通过数字化的智能分选,为云南18种农产品建立了分级标准,为云南的百香果建立了8个等级。

第四层是种得好。

行内有句话,好水果都是种出来的。

通过产地仓的分拣,把农产品分级,让农民看到什么标准的农产品对应什么价格,引导农民种植符合标准的农产品。

记者:阿里做农业和别人有什么不同?

李少华:第一,我们是重投入模式,主要是产地仓为核心的数字农业新基建;第二,我们采取了自营模式,到基地去直采农产品;第三,我们选择进入农业源头端,这是农业升级的深水区,我们希望把最没被数字化的“人、地、品、种”全部数字化;第四,战略定力,这是最大的差别。

我们认为,农业是慢的,是春华秋实的,不是快餐式的。数字农业绝对不是简单的线上卖农产品,也不是短期能看到效果的领域。阿里不做插一根扁担就开花的事情。我们有点像熬老鸭煲,是结硬寨,打呆仗。

记者:你们怎么介入生产端?生产种植端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李少华:现在农民主要是靠天吃饭,是老天爷经济和老祖宗经济。据说我们国家的果蔬是吃三分之一、扔三分之一、烂三分之一。

以后要靠数据吃饭。我们通过数字化,让农民会种、种得好。通过大数据,拉近农户和消费者的距离。

现在中国农产品还没有做到优质优价。因为不优价,农民就懒得去投入,科学家的很多好技术,也就落实不了。优质一定是对农业的重投入,意味着技术含量要高,管理要精细。

记者:我们看到农产品的供给端,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问题循环往复,产业就像被施了魔咒。阿里有什么新解法吗?

李少华:主要还是农民不知道市场要什么,跟风种植。同时,政府缺乏数据支撑去做科学决策。政府拿不到数据,或者拿不到别的地方的数据,尤其是需求省域的数据。可以通过大数据,指导农民种植和销售。实现农产品交易的平滑性、稳定性,避免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

记者:为什么现在很多农产品都是丰产不丰收?

李少华:我看到过一个数据,目前的农业产业链中,农民的投入占了55%,回报是22%;中间流通商投入了大约24%左右,回报大概60%左右;终端销售的投入跟回报在20%左右。

所以,要把中间流通扁平化,把压缩出来的农产品价值反哺给农民,把利益更多地还给农民。

记者:你们不也是中间商吗?

李少华:我们直接进入产地直采。其实不怕中间商,怕的是中间商太多。

农产品上行的链路长,易腐的农产品,到了消费者手里就不新鲜。农民早采摘,到消费者手里又还没熟。这个问题在国产猕猴桃市场表现最为突出,现在即食型猕猴桃基本被国外品牌垄断。

通过数字技术优化供应链,让农产品抵达销售终端的时候,正处于最佳可食状态。最近我们跟一个农业科学家打造的国产即食猕猴桃,就在盒马热销。

我们不卖最便宜的,我们只卖你需要的。

记者:跟院士和科学家打交道,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李少华:上次来到阿里跟我们开研讨会的有一位苹果科学家,是孙建设老师,大家都叫他“孙苹果”。我听说孙老师做农业很成功,过去20年都穿国际名牌。他跟学生说,要活成一本教科书,让搞农业的人都崇拜自己的职业。这点我们很认同,做农业不应该苦大仇深,应该是快乐的事。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