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少年班“神童”,今日阿里科学家-天下网商-赋能网商,成就网商
文/ 天下网商记者 刘磊
阿里巴巴最近入职了一位“95后”算法工程师——胡晋,这位刚从浙大毕业的博士只有23岁,成为达摩院最年轻的科学家。胡晋考上北京交大的时候只有14岁,18岁已经进入浙大开始读博。现在他选择入职阿里巴巴,在达摩院人工智能实验室从事无人车研发。
胡晋和他在浙大期间参与制造的机器人
“胡晋比较少年老成,虽然年纪比较小,但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及对技术的了解比较成熟。同时,他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思维逻辑非常清晰。”曾面试胡晋的阿里首席科学家王刚这么评价他,“我认为这是非常聪明的表现。”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科学家选择加入阿里巴巴。在他们之中,不乏像胡晋这样的人——阿里云首席科学家闵万里毕业于中科大92级少年班,达摩院量子科学家徐华毕业于中科大97级少年班……他们都因天资聪颖、成绩出众多次跳级,比同龄人提前数年完成学业,从小到大头上一直顶着“神童”或“天才”的光环。大众对这些“神童”往往有着一套刻板印象,比如情商低、生活低能,等等。他们是怎样的人?他们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他们承认自己是“天才”吗?下面是胡晋、徐华和闵万里三位阿里科学家的故事。
胡晋(23岁,浙大控制科学工程博士,阿里巴巴达摩院最年轻科学家)
胡晋1995年11月出生于江西南昌,父亲是建筑工程师。他从没觉得自己的成长有什么特别的——除了因为成绩优秀跳过两次级,因此年纪总是比班上的同学小。年纪小并没给他带来任何特殊的感觉,“就是正常学习,一起跟大家上课。”“我自己觉得我其实很普通,我只是在学业上比别人稍微快了一点点。”胡晋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天才,他眼中的天才是那些“很小年纪就做出非凡的成就”的人,比如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维纳。至于他自己,无非是每次都考全班第一,“自律性比较好”。
他总结起自己的人生,用的词是“按部就班”:小时候别的小朋友看动画片他也看,工作之后同事有的买房焦虑他也有。童年时没什么一起玩的小伙伴,胡晋主要的精力都花在了学习上,但他从不觉得缺乏乐趣。“你怎么定义这个乐趣?每个人的点都不一样。”与小伙伴一起玩的乐趣在胡晋看来“不是那么深入的”,“其实(当时)你对自己不了解,然后对整个世界也不了解。”
胡晋过的是“快进”的人生,每次他与同龄人交流时能明显感到自己比他们更成熟。他反复思考过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现在的答案是“内心的平静和幸福”——他自认自己还差很远,但这是他在追求的东西。在他的理解中,内心的不平静更多来自“对自己没有能力的愤怒”,“没做出什么东西来。”至今最接近“做出东西”的感觉的一次是在2017年,他的一篇论文被一家国际顶级期刊录用了,“那时候才感觉我总算做出能够推进人类科技进步一点点微小的工作。”
工作之后(胡晋2017年10月就开始在阿里实习),胡晋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是他花一周时间写了一个“大家每天都在用”的仿真模块,“提升了整个团队的效率”。工作之余,胡晋还在做自己的研究,写论文。在胡晋看来,让自己往前走的是“内心驱动力”(焦虑则相反,“完全是个负面的东西,完全应该丢掉”)。
这种内心驱动力的本质是好奇心和创造欲。他从小就是一个有好奇心的人,对各种事物的原理“很感兴趣”。最近他在B站看一位美国教授的科普系列视频,讲各种经典工程机械的设计原理,看得“很爽”。对于接下来在阿里的职业发展和自己的整个人生,胡晋没有“规划”,就是“尽自己全力去做”,“看能做到什么程度。”
徐华(36岁,中科大97级少年班毕业生,阿里巴巴达摩院量子科学家)
“神童和天才我们是完全当不起的,我们(中科大少年)班绝大多数同学也都不敢当。”徐华也同样不觉得自己是天才。他总结自己的读书经历也是“按部就班”,只是“稍微快一点把小学初中高中的书读完”。在徐华的回忆中,仅有的特殊表现在小学时。开学后的一周内,他会和班上“特别聪明的几个孩子”比赛着把一学期所有的数学题答案都写到书上,他到现在都觉得“小学很多时候是在浪费时间”。
徐华(左二)和他在中科大少年班时的舍友
徐华正打算要孩子,也许是自己的经历给了他底气,他在孩子教育上心态很从容。“我觉得下一代的生活会越来越好,这是不用愁的,我相信我的孩子也不会笨,他在这个社会上总归是可以(立足)。你不推他,他工作了一段时间该发挥出来还是会走出一条路来的。”徐华说。
徐华2015年1月加入阿里,至今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是当年的“双11”。他和团队同事一起研发了一套通用购物券发放的算法。这是一套个性化的发券方案,“要让集团满意、商家满意、用户也满意”,需要考虑到各个维度:比如前一年用户总计用了多少张,最低多少张可以让用户满意,购物券对消费的直接促进作用,等等。“在2015年的时候应该说是第一个(在大型场景下进行个性化发券),也是比较创新的一个点。”徐华说。
关于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徐华的答案不一样。读书的时候,“想要发很好的文章,想要做很好的科研”。毕业之后,开始想“挣钱养家这些”。现在他开始觉得,“人生是一种经历,你可以经历更多的事情,经历不同的东西,在这个经历中间你发挥你的价值,从我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徐华觉得自己是在学业、工作与生活分配的精力上相对均衡的人,他从来不是一个在一条道上“拼命往前跑”的人。他回过头看当年很多同学的发展,“大势非常重要”,“个人的发展要跟国家和自己所在的行业公司这些结合起来,才能最大地实现个人的价值。”
中科大97级少年班
闵万里(40岁,中科大92级少年班,阿里云首席科学家)
闵万里对天才的理解是:“觉得自己不是天才的人可能才是天才。”而且他觉得,天才与是否早慧无关,而是看他最终做出的成绩,“不是看成才的年龄,而是看你成才的高度”。
闵万里眼中的天才他在当年的少年班同学里没有见过,后来在芝加哥大学读研究生时见过一个。是一个俄罗斯小伙子,他的特点是数学上的直觉极好,给他一个很复杂的公式让他做积分,他凭直觉就可以说出八九不离十的结果。“他可能从一些美学上,从另外一个维度去推算,这个可能真的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那个人真的是绝顶聪明的。”闵万里回忆。
至于他自己的成长经历,闵万里用“俗套”概括:“大家觉得这孩子优秀,每次考试都很好,包括上课老师的问答,总是会很快给出答案。”他觉得自己与普通人的区别在于,像俄罗斯小伙子这样的天才,普通人连见识的机会都没有,他能有机会见识到。一方面是普通人很难在现实世界接触到天才,另一方面,“你接触到你没觉得他有什么特别的”,“首先自己要到达一定的境界才能体会到他这深刻的内涵,不然的话真的是鸡同鸭讲,可能看不懂他。”
闵万里至今感谢当年少年班的教育,他发现自己当年受的教育有些“歪打正着”。当时同学们想做的都是像陈景润一样的科学家,因此在数学、物理这些基础领域学得都很扎实。现在,数学、物理和算法正是他工作领域的“黄金铁三角”,重要性不言而喻。
闵万里
闵万里至今最得意的是他在2005年和2011年的两篇论文。其中2005年那篇关于概率论的论文“改写了过去50多年做随机过程的整个的理论框架”,一位匿名评审说这篇文章的作者将会终生以这篇文章为他的骄傲。
到阿里之后,闵万里最有成就感的是萧山的救护车项目和对工业生产线的智能改造。在闵万里看来,这都是只有中国才有的应用场景,“中国式的应用场景会产生一些新技术出来。”
在萧山救护车项目中,闵万里和他的团队通过智能系统让每个红绿灯在救护车到达之前提前变绿,“这样的话就相当于是护卫队一样的,给元首开道。”工业生产线的改造是用“工业大脑”学习生产线的所有历史数据,让系统比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更有经验,实时指挥生产线上的工程师,控制每个岗位的参数。
“今天我们证明了一点,上百年的机器只要它的数据跟工业大脑接上,它就能梅开二度,焕发第二春。所以我说要用21世纪的智能去指挥20世纪的机器。”闵万里说。
有了小孩之后,还有一件让闵万里无比骄傲的事:他到现在没有给自己的孩子报过任何一个兴趣班。他想要的是“让小孩能够健康自由成长”,“今天你看但凡中国的孩子,上学之后就会被各种各样的攀比给他束缚住了。他送到奥数了,你送不送?”“我坚决不送,孩子成长也很开心。而且(孩子)也不笨,我觉得从基因上讲,他已经在起跑线上就赢了。”和徐华一样,也许同样是自己的经历给了他足够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