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村民出国收头发,请带枪保镖,生意做遍全球-天下网商-赋能网商,成就网商
文/ 天下网商记者 姜雪芬
编辑/ 陈晨
“收头发,收头发。”这个吆喝声很多人小时候都听过。但是被收走的头发之后去了哪里,没人知道。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去了山东省的这个小县城。
“西北两面跨黄河,与河南省毗邻,离菏泽市几十公里,你脚下的这方土地就是千年古县,遍地都是你要找的头发。”说话间,出租车司机给递过来一张名片。末了不忘加一句,我们这里虽然交通不便,可也没妨碍全县的假发卖到全世界。
这里是山东菏泽的鄄城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几项重要的经济指标都排在山东省的最后,一度被谑称为“省尾”。早在上世纪70年代,鄄城县的郑营和富春两个乡镇开始有人从事人发收购。80年代,富春乡金堤口自发形成了人发皮毛市场。
“几乎家家户户会做头发。”一路走来,在鄄城县郑营镇东街一户农家院子里,几位女工正在忙活。只见约20平米的院子铺满一团团黑色的头发,乍看之下像惊悚片的场景。但女工们习以为常,别人头上掉下来的头发,是她们家庭收入的一大来源——她们大多数是留守妇女工,因为需要在家照顾孩子,无法外出打工。
农家院铺满人发
据当地媒体报道,目前全县从事人发购销的人员约5万人,发经营专业村30多个。全县人发加工户2300多户,规模以上人发企业68家,年生产档发2500吨,各种假发制品800余万件,人发进出口额占全县总进出口额的一半以上。
随着人发产业的发展和国内货源的紧缺,如今村民们还会跑到越南、缅甸、印度、俄罗斯等周边国家收购人发。再经过女工们之手制成后,通过1688国际站和速卖通,卖到了欧美、非洲等各国。
假发来自海外再卖到全球。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农村早已不是孤岛,村民们与世界连接,为自己忙碌,给家人幸福。
随着电商的发展,在山东,已经有245个淘宝村。菏泽曹县,以前一直戴着省级贫困县的帽子,现在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儿童演出服产业基地。青岛即墨大欧村,有300多户从事鸟笼加工,年产鸟笼50万套,村民靠着电商把鸟笼卖出国,有的鸟笼甚至卖到上万元。
手里的黑金子
一个用铁架子支起来的简易板子上,戴着围裙的工人正在筛选“头发蛋儿”——头发丝被缠成球形,因此被当地人称作“头发蛋儿”。
32岁的赵丽是这里面年纪较小的女工,有一头乌黑的头发,挽着发髻、化了淡妆的她正拿着一把半米长的头发打理:“别看这一小把头发,做出的成品可是能卖两千多元呢。”说话间,手里的剪刀麻利地修剪完一捆头发,将其整齐码放在墙边。
这是档发生产的最后环节。所谓的档发,即把头发分出长短,在档发机器上经过拉档,长的归在一起,短的归在一起,捋顺、修剪好、捆扎起来。年纪小的姑娘多做档发,而有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不方便走动,在家里就能撕头发蛋。在这里,做档发一个小时能赚12元,一天基本上忙活10个小时,一个月能有三四千块钱收入。老大娘们眼神不好,撕头发弄坏的情况也常有发生,但平均下来一个月也能有两千多元收入。
作坊里的女工在拉档发
与赵丽紧挨着的张美在档发机器上正将长发短发分离。与赵丽的活泼俏皮相比,今年40多岁的她则沉稳许多。从孩子上幼儿园到上大学,她干这一行已近20年了。
“我们手里的可都是黑金子啊。”32岁的赵丽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当地有了人发产业,有些阅历的张美则回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村子里陆续有人从外地收来头发,转手或者回家处理后就能卖个不错的价格。后来假发通过网店卖到了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一队伍。
“别看老板这里的头发多,他有时候还要到国外去收头发哩。我现在手里握着的说不定是印度某个长发美女的头发。”几位女工打趣道。
院子正中央,戴着花围裙,站在铁架子旁初步筛拣头发团的男士,就是几位女工口中的老板孙良乾。
“像这样的头发是在云南,由当地人收的。从亮度、色泽上,焗油的和自然色一眼就能看出来。”今年31岁的孙良乾一一介绍。将收来的头发蛋进行初步筛选,经过清洗消毒,先是送到隔壁及其他10多个驻点的老大娘那里,由她们一点点撕开头发,之后再收回,由女工一档一档分开,成为档发半成品,之后再卖给大工厂,根据质量成色长度,销售价格可达600到1000元一斤。
大大小小的头发蛋平铺在地上,乍看倒是有些惊悚片的感觉。在当地人看来,这些都是来之不易的宝贝。院子一侧摞起来的白色尼龙袋里,全是人发,仅在孙良乾院子里的宝贝就有1000多斤,但孙良乾说这其实只购卖一个月的。随着中国假发通过1688国际站、速卖通等跨境电商平台走俏全球,新一波行业红利显现。
农家院门外墙上立着一袋头发
出国收头发,雇个带枪的保镖
从小就看着父母辈做头发,年少时的孙良乾起初对人发并无兴趣。2004年,不到20岁的他曾外出闯荡打工,可薪水微薄。2007年,结婚后的他开始骑着摩托,走街串巷铰辫子收辫子,入了这行。
那时每年到了夏天,放暑假的学生爱剪头,迎来收头发的旺季。孙良乾介绍,短发便宜,长发贵,10年前,好质量的头发收购价达800多元一斤,一般的也在300到400块钱一斤。
可慢慢的,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变得不爱留长发。他开始走出家乡,到外地收购头发。虽然大城市长发少,但是在云南、甘肃、四川、贵州等地,少数民族依然保有留长发的习惯。然而近年来市场竞争加剧,人发资源紧缺,村民开始到缅甸、印度等国家收购头发,孙良乾也加入国外收头发大军。
2014年夏天,跟着朋友,孙良乾去了一趟巴基斯坦收头发。他们在租住的房子周围雇佣了荷枪实弹的保镖,一般不出门交易,而是坐等当地人介绍亲戚朋友送货过来,偶尔也会挨家挨户上门收购。与国内大都市不同,当地人会将平时梳头掉下的头发缠到一起,攒起来卖钱。“对于有些特别贫困的家庭,卖一次头发差不多等于一年的收入。”
在巴基斯坦待了10多天,孙良乾和朋友收了上百万元的头发。 但实际上,这些跨跃4000多公里收购来的头发,在国内市场上还属于“低档货”,因为真正的高档货是直接齐着剪下来的,多产自于国内的云南、甘肃等地。
并不是每一次远行都会带来回报。对于头发蛋,买的时候只能看个大概,收来以后才能看出尺码长短。“买不好的话会赔钱,有赚就有赔吧。”孙良乾介绍刚入行时,就赔了一大笔钱。
所以,后来他就养成了多次小批量进货的习惯,一次投入不到10万块钱。2013年,行情利好,他每半个月到一个月就可出售一批约50万的货。
夜幕降临,在平房上的孙良乾正将一批晒干后的头发装回袋子里。作坊里的女工已陆续回家,隔壁院子里透出昏黄的灯光,几袋头发立在门边。他说,这些袋子里的和即将装进袋子里的头发经过再回炉重造,拉档后成为半成品送往大工厂。
孙良乾将晒干的头发团装进袋子
做了近10年收购头发、半成品加工,孙良乾也明白深加工后的附加值更高,他曾尝试将半成品头发加工成成品,以期直接在网上销往全球,但苦于没有多余可支配的时间和资金,只得作罢。而从2015年开始,当地一些假发工厂陆续迁往人发产业园。孙良乾发现,集约化规模发展后,市场对高档发的原材料需求越来越大了。
年销1000万美金还想做品牌
10公里之外跨境电商产业园里的新达发制品工厂,就是孙良乾想要做成的大厂模样。总经理张金书正忙着和员工一起布置成品。20几年前,从临沂老家出来闯荡的他先是在青岛从事人发产业,后机缘巧合来到鄄城,与董事长曹广才一起升级更新设备,招聘外贸人才,2009年工厂通过入驻阿里巴巴国际站,将中国假发产品出口欧美,销量一路上涨,如今一年销售几十吨假发。
工人在制作假发
虽然在鄄城县有大大小小的1000多个原料采购点,但新达仍面临原料紧缺问题。“很多农户也供不上我们的量。”张金书叹息。多年代工生产之后,他们逐渐有了做自己品牌的想法。
但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家对高档发的原料需求也越来越大。
张金书分析,目前国内的假发主要销往欧美和非洲两大市场,非洲市场黑人假发价格低,种类颜色相对单一,产品附加值低;而白人假发一个头套就好几千元,100克的一条发帘子,高端的有800块钱,低端的也有200多块钱 。新达主攻白人市场,以白色、金色等长发为主,通过打造高附加值产品,以期形成自主高档品牌。
目前新达发制品已在美国、欧盟注册了自己的品牌,还在美国设立了海外仓库。公司在菏泽、济南、青岛都设有跨境电商业务部,产品远销西欧、北美、大洋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工厂门外的主干道上,国际快递公司DHL的标志性小黄车正在收件。这是DHL在山东设立的唯一一家县级分公司。每天下午,物流来园区收件,当天晚上可以抵达青岛机场,三天左右就可以送达美国。
新达工厂
除了新达,当地还有很多工厂纷纷入住了鄄城县投资2亿元打造的6万平方米的跨境电商产业园,园内实行统一供暖、排气、排污,并在物流及外贸人才上提供支持,帮助企业打造自主品牌。迁入园区之后,新达预计今年年销售额约1000万美金。
家门口的扶贫车间
恰逢庙会,郑营西街上相较前几日,热闹许多。在一处土庙前,戴着帽子裹得严严实实的老人们正听戏。几十米之外的扶贫车间里,工人们操作的倒根机轰隆隆的声音与戏曲默契地和着。
王雨是车间里的老师傅了,正在倒根(头发上有鳞片,经过倒根之后,头发尾部和根部的鳞片方向保持一致,头发摸上才会顺滑)。她的丈夫在浙江宁波打工,一年难得回家几次。因为不习惯外地生活,做了近10年人发相关工作的她,一年前来到村里的扶贫车间,成为一名员工。工资按斤算,无时间限制,一斤15元,一个月下来能有3000多块钱收入,还不耽误家里的农活。
与王雨一个案子的女工手法生疏一些,这是她来到扶贫车间工作的第二天。昨天刚学习完如何操作的她,眼睛紧盯着机器和手里的头发,不敢有一丝放松。在隔一排的倒根机上,十个女工也在熟练地进行着倒根。临近年底,工人们期待着加把劲,多赚些钱。
扶贫车间里的工人在接假发
扶贫车间的墙上则挂着众义加工点简介:现有工人76人,其中贫困人员23人,主要从事发制品加工,拉档、漂染、梳理等业务,产品主要销往青岛、安徽等地和韩国、非洲国家。而这样的场景,只是鄄城县400多个精准扶贫就业点里的一个。
从挑选、拉发、档发,到根据客户颜色浅处理,之后经过漂染、消毒、定型等30多道工序,一个假发产品才能诞生。按10公斤成品计算,从个人手里收集到加工成成品,最快也要半个月时间。
所以对新达等工厂来说,因为跨境电商业务的快速发展,发制品工厂对人员需求量进一步增大,“就业扶贫点建到村里之后,企业用工不再难了,群众收入也上去了,这是双赢。”张金书说。
与轰隆隆的倒根机形成鲜明对比,马路对面的建华扶贫车间内,十多个女工正聚精会神安静地接发。接一个发带7分钱,一个月下来最低也有上千元收入。五个前来学习的新员工在一旁观看,一名女工带着两岁大的孩子一起上班。
对于谁会戴这些假发,女工们也有自己的思考。“非洲人自身的头发打卷,不好打理,他们剃了之后,还想美,会戴假发;对于欧美人来说,戴假发就像穿衣服一样,他们出席不同的场合习惯佩戴不同款式的假发。”“网上不是说90后也开始秃了么,他们也开始戴假发了。”女工们笑着说。
借助跨境电商,中国的假发卖向全球。如今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人发产业收购也开始迈向全球。在这样一条愈加拉伸的全球产业链上,中国发都的乡村工人们,满足着越来越多人士的需求。
他们手中的头发,几个月后,或是由都市里时髦女郎佩戴,或是出现在电视剧里明星的装扮上,“还有一些刚做完化疗,头发都掉了的人也会购买,能帮上他们就好。”除了赚钱,这是女工们最朴素的想法。
(文中赵丽、张美、王雨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