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摆渡人》,多多少少浓缩的是阿里影业两年“变形记”-天下网商
文/天下网商实习记者 唐弢
2016年12月23日,《摆渡人》上映,首日票房突破亿,此时,距离它正式立项推出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
千呼万唤始出来,王家卫监制、张嘉佳执导、梁朝伟和金城武等一干大卡司助阵出演,以《摆渡人》之名行“摆渡”电影梦想之实,阿里影业这块“试验田”的配置不可谓不豪华。
随着《摆渡人》的上映,“田里的庄稼”终于开始收割。2014年,明确了以“内容研发与制作、互联网宣发、娱乐电商和海外业务”为四大业务架构的阿里影业,此时,首部主导电影《摆渡人》,是否能串起两年以来的“变形记”呢?
阿里影业要怎么样“摆渡”内容?
《摆渡人》是张嘉佳畅销小说集《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一章节选,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睡前故事”,它曾在微博创下了150万次转发,40亿次阅读的纪录。
2014年,王家卫看上了《摆渡人》,希望着手将其拍成电影,自己担任监制。在王家卫的督促下,张嘉佳亲自上阵,易稿118次,将一个几千字的故事改编成几十万字的喜剧剧本,还将首次担任导演,为影片掌舵。
亢奋、搞笑、甚至胡闹,是影片给人的第一感受。曾经一个看完令人潸然泪下的睡前故事,反转成了市井、街头带有烟火气捧腹情节,尽管还有待观众买账,但不可否认,这成为了影片在内容上最直观的一层颠覆。
同时,《摆渡人》作为一部标准的喜剧,也可以说是王家卫个人从影历史上第一次拍这么“大众”的电影。当文艺、小资、伤感的标签在王家卫和梁朝伟的身上摘下,富有跳跃感的喜剧因子市场如何呢?
早前,在阿里影业成立初期,时任阿里影业CEO张强就表示过,阿里影业并非一家纯粹意义上的影视公司,而是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去解决中国电影的痛点。
可以看出,一直以来,在阿里影业的IP布局构想中,无论是内容IP还是个人IP,都将带有鲜明的互联网思维和质感。目前的阿里影业,不仅具备充足的资金,还拥有海量的用户数据和消费数据。在张强看来,内容制作的颠覆和出新,迎合的恰恰是最精准的目标受众。
《摆渡人》是阿里影业的头炮,而在阿里影业的“弹药库”里,还有基于全新IP开发的《征途》《激荡三十年》《没有别的爱》,也有《古剑奇谭2》《三生三世十里桃花2》《蜀山战纪2》这样的成熟IP;有《阿修罗》这样的特效大片,还有《奇幻之旅》《青禾男高》这类面向年轻观众的类型片。
在阿里影业的眼里,这些优质的“弹药”不仅要成为输出票房影响力的排头兵,还要成为阿里影业构筑平台的基石。
“阿里影业希望成为对接各种资源的平台,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和模式去运营这个平台,让电影的研发与制作更有效率、更少风险。”张强表示。
《摆渡人》将成阿里影业的“宣发试验田”
在今年的“天猫双11狂欢夜”上,《摆渡人》两大主演梁朝伟、陈奕迅就合体亮相,为影片造势,赚足了眼球。
而在晚会的后方,作为《摆渡人》出品方之一的淘票票,也在互联网营销上使出浑身解数,摇一摇、送福利、代金券,依托于互联网平台的各种宣发手段应接不暇。
据了解,在《摆渡人》上映之后,淘票票通过自身平台和手机淘宝推送、支付宝banner等多个渠道对影片购票信息提前露出;在淘宝首页,《摆渡人》也直接设有购票入口;新浪微博、优酷等阿里系的传播平台也将不遗余力地为影片进行宣传助力。
可以预见,《摆渡人》电影的票房、口碑、排片率、发行策略、制作水准等每一个环节都将成为定义阿里影业首个主投主控电影成绩单的重要依据。
为此,阿里影业准备了整整两年。作为一家希望将互联网基因植入电影行业的公司,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梳通线上的购票渠道。
2015年4月,阿里影业以8.3亿元人民币全资收购粤科软件;2015年11月,阿里影业斥资5.2亿美元向阿里巴巴集团收购淘宝电影及娱乐宝。2016年5月,淘宝电影获17亿元A轮融资,整体估值达137亿元,并更名淘票票,进军泛娱乐业。
在张强看来,这一切的资本动作,都是在为形成一个线上加线下的O2O发行模式探路。而《摆渡人》自然就变成了一块最好的“试验田”。
可以说,一部《摆渡人》的背后,站着的是阿里整个大文娱团队。在阿里文娱集团成立之始,阿里文娱集团董事长俞永福就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提到过阿里文娱“2+X”的业务矩阵,而其中大优酷事业群和新移动事业群,无疑会成为X所代表的垂直纵队最直接的传播助力。
那么作为垂直纵队一员的阿里影业,依靠着新移动事业群的用户数据和画像能力以及大优酷事业群的传播输出力,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互联网宣发模式,将成为未来票房市场竞争中最重要的胜负手。
更纵深的链条:院线
从《摆渡人》首日的票房分析来看,破亿的票房成绩,大地影院成为了除万达院线之外的第二大贡献方。这似乎是为阿里当初坚定地投资大地做了一次小小的正名?
就在今年5月,阿里影业花费10亿投资了大地影院。至此,阿里完成了对影业周边投资的全布局。而同时,阿里影业手头还未交出一个完整的独立内容。
质疑声四起。阿里需要影院吗?对此,俞永福给出的解释是,中国电影行业并不缺一家擅长内容制作的公司,缺乏的是一家能够连接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平台型公司。阿里影业要以此为目标,投资影院便是重要一环。
这看上去不无道理,我们回过头来看,当华谊兄弟与万达撕破脸,《我不是潘金莲》沦为票房炮灰,华谊可能已经在心里暗自后悔,当年没有及早地布局院线市场。
对于阿里影业来说,尽管有淘票票、娱乐宝、优酷土豆以及整个淘宝平台能够触达线上的视听内容消费者,但真正将内容触达观众、掌握观众资源依旧是线下院线。
阿里影业自成立之初,就始终强调要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电影。而互联网的思维,便是用户至上。在阿里影业看来,它不仅要了解电影用户的观念和喜好,还要掌握获得用户的真正渠道,传统电影公司无法做到,阿里影业就要将其填补。
因此,阿里投资大地,只是开始,当涉及院线业务后,阿里影业就拥有了电影的全产业链,完成了“制、发、放”一体化,从而进一步降低影片制作、发行的成本与风险。
另外,在张强看来,院线也是阿里影业电影、明星衍生品的重要销售渠道。阿里影业与阿里鱼都有电影、明星等IP衍生品生产与销售业务,建立线下院线业务,也有利于衍生品销售。
通过两年多的布局,阿里影业以及阿里系已经基本完成了从内容制作、线下发行、线上售票平台、线下影院、娱乐电商的全产业链布局。
而这些产业链连接的成效,不同程度的都会在《摆渡人》的票房上显现出来。作为一家以“全产业链平台”为目标的公司,阿里影业在内容制作上可以拥有更长的时间表,但同时,内容也将被赋予更重大的责任。
对于阿里影响来说,成为平台本身,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编辑/周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