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不廉价!他一年刻下几百万财富,送出3万份人世间的谢意-天下网商-赋能网商,成就网商
天下网商记者 姜雪芬
老人病逝,尸体在医院电梯运输时掉了下来。
迷信的人们猜测老人在医院有未了的心愿。
子女们在悲痛之余,想起了老人生前的叮嘱——尽人事听天命,无论结局如何别忘了谢谢医生。事后,他们为表达谢意特意制作了一面锦旗送给医生。
医院墙上挂满锦旗。图片来源:《人间世》
一面锦旗, 一声简单的谢谢,可能是老人对于尘世最后的牵挂。
这是年少时的郭宏升听过的关于锦旗的故事。
“医学永远是一个比例,不是一个承诺。”对于卖锦旗的郭宏升来说,锦旗永远不会只是一门生意,更是一个承诺。
3万个关于感谢的故事
《人间世》纪录片《命运交响曲》一集镜头里,或沮丧、或情绪激动的病人家属、医闹堵在医院门口讨要说法,但也是在这一天,来来往往的病人家属为医院送去了很多面锦旗。
送锦旗的人越多,生意越好。生意人郭宏升自然乐意看到这样的镜头。
这个1995年出生的小伙,习惯了在红色绒布和金黄色浆液间穿梭,和同龄人相比,似乎显得过于佛系和乏味。在网络时代,发红包、送礼物、打电话甚至发一个表情包等表达谢意的方式唾手可及,送锦旗不可避免被贴上“老土”“俗气”的标签。对于许多95后来说,比起卖锦旗,卖服装、美食总显得更时尚。
郭宏升在检查锦旗文字,进行瑕疵处理
郭宏升不是一个喜欢追风口、赶潮流的人。生活中的他是一个很宅的人,“没有几个朋友,最大的爱好是钓鱼。”
几年前,他初中辍学,从安徽跑到上海,在图文广告店打工。四年前,他做了个“任性”的决定——用岳母给的用来结婚的3万元,做起了锦旗生意。
“亲戚在线下做了30多年的锦旗生意,很忙,经常有很多老客户特地去那里。”他认定“感谢”是一门靠谱的好生意。
其实,那时候线下锦旗生意走向没落之忧渐起。不少线下锦旗店因无法突破地域限制,加之受房租上涨、拆迁、人工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响,日子渐难。早一批制作锦旗的老手艺人已退休,很多年轻人不了解锦旗,现实并没有想象中乐观。
但每一个朴素的谢意都应被认真对待。
在锦旗制作中进行刷浆
郭宏升请出了70多岁已退休的制作锦旗的师傅,潜心研究字体、工艺,开出了只有锦旗一个产品的博文锦旗淘宝店。为了让谢意不敷衍、有质感,他花了大半年时间,从国外采购布料,由平绒升级为直绒,将塑料配件升级为镀金龙头。
去年一年,他的网店卖出了3万多面锦旗,帮陌生人送出了3万份谢意。
没有两面完全相同的锦旗
这些年,郭宏升购买了4台刻字机,刻下了“光明天使 救死扶伤”“崇法明德 鼎信天下”“神医圣手 送子观音”“人民好警察 神速解民忧”“贴心服务 情满人间”……
每一面锦旗上刻着的文字大同小异,但没有两面完全相同的锦旗。以送医院为例,有个因事故在床上躺了十几年的残疾小伙,因没有被医院“当烂摊子拒绝接收治疗”,买了两面锦旗感谢医生。
还有个客户在店里陆陆续续买了7面锦旗,送给不同医院、不同科室和不同医生。
一面锦旗需要历经刻字、印刷、发泡、晾干、压烫等多道程序,耗费12个小时成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透过一面面锦旗,参悟着世间种种爱恨别离。
办公室墙上挂着制作完的锦旗
送锦旗背后的他们,或是多年后找到走失孩子的父母,或是辗转于病院与死神搏斗的年轻人。娶妻生子,一年赚几百万元,买了新房新车的他,有时候也会好奇:那个送了7面锦旗的人,是否治愈了疾病,有了一个逆袭的人生?那两位几十年没见的老战友,是否在有生之年品尝到了再次重聚的喜悦?
多数锦旗的诞生都源于一个悲惨的开始,他期待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他乐意将每一面锦旗“送佛送到西”,即便是“拾金不昧”这样微小的谢意。
丢失钱包的外地乘客定制了一面锦旗,想当面送给出租车司机。因行程改变,一再央求店主帮送达当面致谢。一夜没睡的郭方爽快答应,驱车前往,中间一度累到几乎睡着。将锦旗送到司机手上那一刻,一向佛系、鲜少有情绪波动的他,仿佛完成了某种特殊使命。
买家在店里秀出谢意,郭宏升期待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于生活琐事中记录人性之光,是他4年多来,守着只有一款锦旗产品小店的另一种意义,是几百万元收入之外的另一笔人生财富。
“总有一些人做了比本分更多的事”
当下,他的锦旗生意依然面临着不少挑战。
之前这些锦旗多来自于远离上海市区的小家庭作坊,“其人工成本约为7% ,近一些则在8.5%~9%。”转型为自主生产后,近年来,人工、原料成本进一步上涨,直接影响产品终端价格。最低78元一面的“高端”锦旗让有些人望而却步。
和郭宏升不一样,网店店主苏建龙走价格更为亲民的路线,“最低30元一面。”这个1988年出生的年轻人,在国外留学后回到河北石家庄老家,接手家族宫灯彩旗生意。他在线下做了6年多的锦旗生意,如今在天猫上经营着昌成泰电子词典专营网店。去年他卖出了2万多面锦旗。
苏建龙已做了6年多的锦旗生意
他的故乡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是宫灯之乡,盛产宫灯和彩旗。他所在的村子有5000多人或是成立公司,或是以家庭作坊方式制作锦旗,还有3000多外来人口直接或间接从事附加工作。
行业技术门槛低,这一行竞争依然激烈。上午下单,当天大约五六个小时便可赶制出来。下午下单,要等到第二天做出来。
锦旗制作并无高技术门槛,竞争激烈
其实,产品并不是生意唯一的挑战,还有来自于人心的压力。在这个更易于盛产焦虑和危机的互联网时代,有人质疑锦旗早已变了味儿。
生死疾病是一个很厚重的话题,日常订单中,送给医生的锦旗占比较高。在他们的店里,幼儿园是也是锦旗消费的一大主力机构 。送给教师的订单占比超过40%。每年9月的开学季,小店迎来销售旺季。幼儿园的墙上挂满一片红色的锦旗,多是“恩师难忘”“如沐春风”“胜似亲人”之类的“老套话”。有客户小班送、中班送、大班送,还有家长甚至一直送到孩子小学毕业。
更有些机构将锦旗纳入硬性考核指标,直接与薪资、职称挂钩。
有人抨击锦旗的严肃意义正在被瓦解:“有些人明明做的本是份内的事,为何我们这个时代的谢意变得如此廉价?”
收下“谢意”的也有心理负担。有年轻医生和老师匿名表示,并不希望患者、家长、学生送锦旗:“本是份内的事,受之有愧。同事看了羡慕,领导觉得你要上天。”
但也有人给出了不同的解读:要知道,这个时代,有人在负能量爆棚的时候,总有一些人做了比本分更多的事。千篇一律的“救死扶伤”“拾金不昧”“春风拂面”里,是不擅表达感情、含蓄委婉的中国人,传递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信任和善意。
郭宏升至今未送过锦旗,“或许会在女儿上学后,送给老师。”因为肯定装修服务,苏建龙给装修公司送去了一面锦旗。
社会总需要有一束温暖的光。在国外有小费文化对用心服务的人给予肯定,但在中国,送红包有种变了味的感觉,口头言谢又没有仪式感。在他们看来,送锦旗是对一个人最高的精神嘉奖,恰到好处,既不突兀,也不制造负担。
锦旗生意“三不接”
在他们的网店里,产品消费人群多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然而在时代飞速发展下,线上订单中不乏情侣过生日、朋友过生日也流行送锦旗,上书“老婆大人辛苦了”“年年十八一枝花”等文字,颇有恶搞成分。
苏建龙介绍,近年来类似“长得真帅,办案真快”“感谢XX,救我狗命”等文字也偶有出现。在他们看来,年轻人有年轻人的表达方式,总之都是一番心意,并无不妥。
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底线——“三不接”原则:婚姻感情纠纷、热点新闻、政治敏感事件。
在郭宏升的店里,曾有人定制锦旗送给“婚姻破坏者”。对方是律师,小店被告知侵犯名誉权,需道歉并赔偿。苏建龙在销售锦旗上也栽过这种跟头。
热点新闻里不乏一些引发公众舆论热烈讨论的事件。去年8月,江苏省昆山市一宝马司机持刀追砍自行车车主反被砍身亡的刑事案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宝马车内一男子与骑电动车男子因交通问题发生口角,宝马车主返回轿车取出一把刀,持刀挥向骑电动自行车的男子,后被对方夺刀追砍倒地,并最终死亡。最终砍人者被定性为正当防卫、无罪释放。
那段时间,店内涌入一些客户,要求定制锦旗感谢相关机构。但也有客户将锦旗当成了情绪宣泄口,要求刻上诸如“打得好”之类的文字。这些生意并不在郭宏升的商业版图中。
不触碰负面舆论情绪,传递朴素的谢意。作为年轻的父亲,他们希望孩子成长的社会,多一些人世间的美与爱。
郭宏升三岁的女儿在锦旗旁玩耍
新一年,郭宏升盘算着再扩展一条业务线,增加几台刻字机,提升定制服务效率。一堆晾着的红色锦旗中间,他三岁的女儿正在咿呀学语。即便不认识红色绒布上的烫金大字,“小大人”却有模有样地“叮嘱”起家人:这个很重要,不能碰,不要弄坏了。
这是生意,也是心意。
编辑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