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花300亿美元造了1亿间厕所,为什么还有3.44亿人露天排便-天下网商-赋能网商,成就网商
天下网商记者 黄天然
付出惨重的经济代价之后,印度却没能控制住疫情,但在科学家眼里,这其实一点也不意外。
印度每日新增确诊病例远远超过美国 图片来源:Our World in Data、Worldmeters
早在3月底,印度确诊病例刚突破一千例时,就有多名印度专家向政府呼吁,尽快为贫民窟安装临时移动厕所。
一来,新冠病毒可以通过粪口传播;二来,像孟买贫民窟达拉维,每1440名居民共享一间厕所,根本无法实现有效隔离。
印度贫民窟破败的厕所设施 图片来源:NYT
这不是先见之明,而是经验之谈。
3.44亿印度人至今仍在露天排便,粪便中携带着病毒和细菌,会污染地下水和水井水源,极易在附近聚居人群中传播包括腹泻、霍乱、痢疾、甲肝、伤寒和脊髓灰质炎等疾病。
每年,印度有12.6万人死于腹泻,还有数百万人在与慢性肠道感染疾病斗争……
两个印度男孩在电线杆后方便 图片来源:The Economist
然而,印度专家们在发出呼吁的时候,或许已料到希望注定落空。
毕竟,莫迪政府历时五年,耗资300多亿美元的厕所基建计划,依然没让印度摘掉“全球露天排便之都”的帽子,一个积弊已久的问题,怎么可能在疫情期间临时解决?
印度人露天排便主要原因不是穷
中国人对印度厕所的认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逐步加深。
十几年前,印度贫民窟的公厕照片,在猫扑大杂烩总能引发围观,而随着穷游印度的UP主越来越多,当我们在视频中看到印度人光天化日下神态自若地在火车站铁轨上、在贫民窟周围的河岸边、在广袤农村的田地里随地方便时,早已见怪不怪。
但是,鲜有人知道,印度人热衷于户外排便,主要原因并不是穷,而是农村人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
在印度宗教中,恒河水是圣洁的,牛尿是圣洁的,露天排便也是一种圣洁的处理污秽的方式。
一位村民拿着一壶用以清洁屁股的水,前往甘蔗地里如厕 图片来源:国家地理
根据教义,家中是供奉神明的地方,而厕所作为污秽之物,不可设于家中,哪怕再干净,也是对神灵的亵渎。
自古以来,露天排便,就被印度人视作一种自然高尚的行为,因为大自然有包容万物的净化能力,秽物就该化归自然。
人们聚集在恒河中接受圣洁的洗礼
基于这种传统,哪怕印度政府出钱,为村民家里装上厕所,依旧有些人会把厕所当储藏室或杂物间用,然后继续选择在露天排便。
古代人少,大自然还忙得过来,但随着印度人口爆发式增长,当印度贫民窟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25000人-277136时,大自然母亲也来不及处理这么多粪便。
自然净化不了,就只能依赖人工操作。
过去,清理粪便的活儿,只有被上等人视作“不可接触者”的达利特人愿意干。
可是达利特人这些年也觉醒了,开始反抗种姓制度压迫,为争取平等而奋斗,不愿继续处理粪便,这样一来,印度管理厕所的劳动力一直供不应求。
印度法里达巴德外一排功能失灵的厕所 图片来源:CNET
可是达利特人都不愿干的活儿,其他高种姓人群就更不可能干了,于是印度各地厕所年久失修,粪便外溢的惨状随处可见。
耗资300亿美元为印度人造厕所
2014年莫迪上台后,推出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计划,其中之一就是“清洁印度”运动,为所有印度人建造厕所。
莫迪推行“清洁印度”计划
根据该计划,印度将在2019年10月2日,圣雄甘地150岁生日之前,解决印度的露天如厕问题。
为了确保计划成功,印度政府采用了疏堵结合的策略。
为了改变传统观念,印度政府联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制作宣传视频,呼吁人们“到厕所大便”(Take the poo to the loo)。
印度政府还收集了随地大小便者的照片,在电视公益广告、互联网和户外广告牌上向全社会曝光,甚至街头还有喷水车四处巡视,上面挂着“你不尿我就不喷”的标语,用冷水原地惩戒那些敢当街大小便的人。
而在印度农村地区,政府组织志愿者成立“早安小分队”,专门赶在如厕早高峰偷偷摸进村里,一旦有人被现场抓包,除了接受训诫,用来清洗屁股的水瓶,也会被没收充公。
孩子也加入了训诫随地大小便的志愿者队伍
五年来,印度各地足足有300多万公务员和学生,在印度4043个城镇农村展开了监督文明如厕的各类活动。
印度村中号召用厕所宣讲会 图片来源:国家地理
印度鼓励到厕所如厕的公共雕塑
原本经常被用作户外如厕的河滩上也有了提醒用厕所的浮雕
为了鼓励老百姓建造厕所,印度政府还给予每个家庭12000卢比(约合160美元)的补贴,外加全国各地兴建的公厕,这项耗资300多亿美元的计划,据说为印度增加了1亿多间厕所。
厕所覆盖率100%只是个梦想
2019年10月,莫迪大张旗鼓地宣布,印度已经实现“零露天如厕,厕所覆盖率100%”,还为此被盖茨基金会授予“地球守卫者”大奖,以表彰他在改善印度卫生条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印度政府宣布实现全国“零露天排便”
然而,各国媒体赶来学习印度经验,却发现这个成绩严重注水。
比如半岛电视台记者,就在新德里拉姆·克里希那·普拉姆贫民区发现,社区里没有一间厕所,距离最近的一处,还要走一公里路。
妇女哈蒂嘉告诉记者:“那间厕所每天都排长队,有时候要等半个多小时才能轮到,遇到紧急情况就别无选择,只能在附近就地解决。”
印度妇女排队等待可以上的厕所坑位
当地社工介绍,这里800多人共用10间公共厕所,人均公厕占有率提升了,但是厕所又臭又脏,为了避免被恶臭熏晕或附着传染疾病,人们宁可选择继续露天排便。
孟买一位女孩手提水桶走过铁轨去露天排便 图片来源:半岛电视台
印度街头在禁止扔垃圾的标语下,依旧堆满垃圾
最讽刺的是,就在莫迪宣布大功告成后不久,一对找不到厕所的达利特人少年兄妹,被迫在中央邦一座大楼附近大便,被两名上等种姓的人发现后惨遭殴打致死。
一个月后,印度国家统计局(NSO)公布的数据,也让莫迪下不了台。
NSO在一份《印度饮用水、卫生设施和住房条件》调查中公布,印度全国仍有28.7%的家庭,无法使用各种形式的厕所,而在已经配备厕所的家庭中,也有3.5%的人不用厕所。
短短5年,要改掉印度人传承千百年的习惯谈何容易。
造厕所的钱喂肥了不少人
那么,300多亿美元花去哪了?
《印度电讯报》记者卡比尔·阿加瓦尔深挖了这项计划,发现实际建造的厕所数量被严重夸大,一些厕所只存在于纸面之上,还有一些厕所则造成了豆腐渣工程——因为政府很少核实厕所实际修建情况,大量资金被房主、村长或建筑公司装进了自己的腰包。
有些建筑商拿钱倒是办了事,但是克扣经费偷工减料。
政府建议的厕所,一般采用双坑设计,一个坑使用,一个坑分解,可以安全排空粪便。
可是为了节约成本,只有25%的新建厕所按设计标准采用了双坑设计,大部分厕所却减配成单坑设计,无法及时分解的污泥极易堵塞,需要手动排空或通过抽吸机排空,而人们又不愿支付排空清理的费用,导致新厕所很快沦为摆设。
坑式厕所是露天排便的一种简单替代方法,但即使这种卫生设施在印度也不容易建好
还有一些厕所更糟。古吉拉特邦的村民维尼什一家,就从未使用过政府建造的公共厕所,它只是一个简陋的蹲坑,甚至没有与自来水管或下水道相连,这种“假厕所”根本无法使用,一家人还是继续露天如厕。
维尼什一家与政府建造的厕所
另一位村民拉曼斯,才在政府建造的厕所中享了一年福,就险些丢掉自己的小命:“一天早上,我走进厕所,正要蹲下,发现瓷砖塌陷了,墙壁向我倒下,我赶紧冲出去,接着厕所塌了。”
摇摇欲坠的露天坑厕
一些家庭建造的厕所在屋顶上(左下)
就算那些少之又少的合格厕所,建成后也需要定期维护,一些坑厕的化粪池容量只能使用五到七年,然而与厕所配套的污水处理排水厂也少之又少。
很难想象,拥有13亿人口的印度,全国只有大约800个污水处理厂,其中大部分的产能只达到30%,如果化粪池管道直通排水沟,带来的健康危害甚至比露天排便更大。
严重的水污染正在危及百万印度人的生命
一些国际组织和科技公司,正致力于为印度解决“厕所难题”。
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是印度新卫生基础设施项目的主要投资者。
2011年,基金会启动“重塑马桶挑战赛”,鼓励科学家为印度开发廉价厕所,它们无需连接到电网、污水处理网或供水系统就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
初创公司Garv则设计了一款高科技钢制的封闭厕所,可以通过厕所内的传感器做日常远程维护,保障设备长期有效运行。
印度创业公司Basic Shit则利用可生物降解的再生塑料和锡棚装置,打造出一套廉价公厕。
排泄物可以通过活性炭处理毒素和臭气,平时不用水来清洁,每半年清理一次粪池收集器即可。
Basic Shit简易公厕
然而,远水难救近火,在四分之一人口露天排便的当下,印度疫情未来的发展只会更加悲观。
参考资料:
Aljazeera:Modi declares India open defecation free, claim questioned
National Geographic:Nearly a Billion People Still Defecate Outdoors. Here’s Why.
TOI:Rural India achieved 100% ODF status: Govt
The Economist:Sanitation in India:The final frontier
CNET:India spent $30 billion to fix its broken sanitation. It ended up with more problems
CNN:Half of India couldn't access a toilet 5 years ago. Modi built 110M latrines -- but will people use them?
Business-Standard:Fake data, inept toilets: Why use, construction don't match in rural In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