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线执法处长吐槽假货洼地:社交电商平台已成监管盲区-天下网商-赋能网商,成就网商
网商君
“越是公示清晰的平台,假货几率越小,投诉机制越畅通,就越容易得到有效的打击,越是信息不太公开,假货聚集的量就会越来越多,像滚雪球效应。”深圳市市场稽查局稽查处处长王向东在谈到假货洼地治理时指出,一些社交电商平台不公布商家的经营地和发货地等应该公示的信息,造成商家所在地监管部门无法有效监管,消费者也无法及时有效维权,形成假货洼地。
防控疫情期间,假口罩等假冒伪劣防疫物资横行一时,不仅扰乱市场秩序,也危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成为全民关注的热门话题。市场监管部门、司法机关均展开打击、治理。今年4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披露,截至4月24日,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1192.7万人次,查获问题口罩8904.6万只、其他问题防护用品41.8万件,累计查办非法制售口罩等防护用品案件29906起。
深圳市场稽查局稽查处处长王向东:假货治理洼地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作为抗疫一线的执法人员,王向东对利用疫情发“国难财”的制假售假案件深恶痛绝。他介绍说,一些非法商家已经形成了一种意识,认为自己打的是社交电商或者是新销售的概念,不用公示商家信息和一些必要的法律上应该公示的信息,就能逃避法律监控和执法追查。疫情期间,防疫物资及相关信息在网络世界四处散布,这些信息良莠不齐、真假不一,假口罩等假防疫物资也经由社交平台四处售卖。
社交电商平台已成打击假货的“法外之地”,从中还能清晰发现假货在社交平台的流窜轨迹。社交电商平台不公布商家的经营地和发货地,不向政府和社会共享信息,造成商家所在地监管部门无法对违法违规店铺进行有效监管,广大消费者也无法及时有效维权,这在事实上加剧了假货的泛滥,也让假货治理成为“猫捉老鼠”的游戏。
王向东认为,假货流窜现象值得高度重视,要像防控疫情一样防控假货洼地,否则,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事实上,平台在打击治理方面是否积极,是否与市场稽查部门进行更直接、充分的沟通,决定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有多大。
“取证和查证是执法过程中相对比较难的问题,比如说,我的销售记录和你购买的货物是不是真实一致,你的商家信息和实际信息是不是一致,都需要我们有一个线上线下对比的过程。如果沟通机制本身不顺畅,求证的过程就显得会非常冗长,对消费者造成的伤害继续在发生。”王向东说,证照的公示、商品的必要公示信息,给消费者不容易造成误解,对商家属地的监管来讲,也更容易判定企业的登记信息和内容是否正式。
“以我们现在常用的几个电商平台举例,这种信息和沟通的响应,阿里可能在一天或两天之内就能完成,京东是两周之内,社交电商平台则需要一个月。”王向东说,希望各大平台能和市场稽查部门进行更直接、充分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