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电商的战国时代已至,“后褚橙时代”的本来生活如何突围?-天下网商
文 / 天下网商记者 何承轩
在四周岁生日的当口,本来生活在各地举办了一系列名为“回家吃饭”的活动,向人们传达“本来生活”这个名字最初的情怀。而在这次活动上,本来生活也公布了一些未来的战略规划。
本来生活创始人喻华峰曾在四年前提出一个概念:“食物即媒介”。用媒体思维做电商,本来生活可能是第一家。
四年间,生鲜电商们不断借助资本跑马圈地。2016年5月,本来生活完成了1.17亿美金C、C+轮融资。7月12日,本来生活网副总裁刘有才公开表示,该公司正在进行D轮融资,并启动了海外IPO的计划。
喻华峰说,生鲜电商行业已在前两年度过了春秋时代,马上将进入战国时代,只有四五家能活下来,2018年才能迎来黄金发展时期。
“后褚橙时代”的本来生活,究竟打算怎么走?
偏向B端的战略版图
7月14日,在“回家吃饭”系列活动杭州站现场,本来生活副总裁、华东区总经理张兆峰宣布,C、C+轮融资会大部分用于仓储和物流。他详细阐述了配合当下消费升级,本来生活作出的未来三大战略:
一、供应端升级:标准化、搞金融、继续做大品
供应端需要升级。国内的优质生鲜供应与欧美日差距在20年以上。随着消费能力的提升,生鲜电商有了更优质化、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的要求。而本来生活的解决办法是:
标准化:与生产端一起,逐步建立从生产、加工、储运、包装等环节的标准;
金融支持:为供应端升级提供金融支持;
品牌打造与品牌溢价:利用新媒体矩阵、明星名人资源,打造特色品、大品的品牌。
本来生活副总裁、华东区总经理张兆峰
二、流通方式升级:目标是便利店和水果店
随着消费升级,流通方式也需要进一步升级,而本来生活已在B2C、P2B、O2O分别有布局。
目前本来生活主要在操作的两个项目,是从基地直供水果店的本来果坊,以及为便利店提供一站式经营解决方案的本来集市,原来的O2O项目也将分拆到这两个项目中去。
张兆峰称,在2016年,本来集市所属的P2B业务将是重头,该业务将覆盖23个城市、3万家便利店。
据《天下网商》了解,2015年4月上线的本来果坊已经进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刚刚进入杭州;2015年5月上线的本来市集目前显示开通的城市,则为苏州、武汉、东莞、合肥、青岛和呼和浩特这几个二三线城市。
三、线下零售业变革:小卖店玩出新花样
进入线下市场同样是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本来生活的应对战略是:
提供高性价比的商品,联合数万商家采购,统一开发新品,降低采购成本;
将优质零散店改造为本来加盟店,建立实体网络价值,提升零售端品牌价值和经营水平;
以及,为用户提供次日消费、极速消费、到店消费等不同消费场景。
本来生活方面表示,从业务模式上看,通过B2C、P2B、O2O三大渠道,已经能够构建起沟通生产者、零售者和消费者之前的生鲜流通闭环。
变化中的本来生活
买手制、好产品和情怀背书,这是本来生活刚刚创立时的关键词。
今年5月获得C、C+轮融资时,一位不愿具名的员工曾向《天下网商》透露,在更早一轮融资后,本来生活内部实际上发生了很明显的战略倾斜,对B端的投入在不断加大,相应的,对C端用户的投入有所收缩。
时间回到四年前。在2012年7月上线之初,本来生活曾因创始团队的“南方系”媒体背景和重金自建物流配送广受关注。后来又因为“褚橙进京”一战成名:一群没有任何电商经验的媒体人,找到了与当时众多生鲜B2C之间的差异,也就是原产地直供的概念。
成立5个月的本来生活,靠“褚橙”的火爆带动了流量,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卖出了200吨的橙子。此后,这部分不足迅速被填补,后来者也开始纷纷采用“选品模式”。在资金优势的基础上,竞争对手们在用户体验、供应链、物流等方面本不弱于本来生活,而它在品牌和营销上的优势也被同行不断追赶。
2014年,本来生活进入了一段低谷期。公司原市场部总监、原产地采购与分销中心总经理胡海卿和副总经理蒋政文先后离职,前者创立了天下星农,继续操盘出柳桃和潘苹果,而后者则和作家好友张嘉佳一起卖上了小龙虾。他们都曾直接负责和参与了褚橙案例。
不过,本来生活仍在继续寻找其他“大品”:李玉双大米、俞三男状元蟹和长秋山不知火柑。这些产品兼具情怀和品质,但是,相比于再次打造类似“褚橙”那样的营销事件,现在的本来生活或许更寄希望于提升硬实力。
除了坚持“大品战略”外,本来生活也扩充了许多生鲜以外的品类,借着资本注入完善供应链,并将短期重点着眼于P2B业务,已经在向全品类、全渠道的方向发展。
7月17日,喻华峰给本来生活全体员工的邮件中写道:“小学精彩毕业,中学呼啸而来。”面对生鲜电商的战国时代,厘清了商业模式的本来生活,显得愈发雄心勃勃。这个行业的新一阶段转眼已经拉开序幕。
(编辑 / 吴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