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柴哥”新晋谷歌CEO,却揭开了印度的伤疤-天下网商-赋能网商,成就网商
天下网商记者 倪轶容
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几乎每个屌丝逆袭的故事里,都有这样的桥段。
就在12月3日,来自印度的桑达尔·皮查伊(人称“劈柴哥”)演绎了一把真人版“走上人生巅峰”的故事:随着两位创始人“退休”,这位来自印度的穷小子,成了谷歌及其母公司Alphabet两家公司的CEO, 而陪在他身边的妻子,则是当年的班花同学。
劈柴哥“上位”,再一次刷新了印度人在美国公司担任CEO的记录。
近十年来,印裔在美国,已经收割了硅谷三巨头(苹果、谷歌、微软)中的两个CEO宝座,而摩托罗拉、Adobe、百事可乐、万事达卡等行业巨头,也都选择聘用印度人担任CEO。如今,在美国大公司里担任CEO的印度裔,高达40%,不得不说,这“霸屏”程度,还是相当牛逼的。
为什么印度人在美国混得这么好?这恐怕要从一项看似不起眼的业务——技术人才外包说起。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科技和其它公司的IT部门,苦于在本土找不到足够多的人才。于是,印度就成了美国公司的技术人才弹药库。
以印度最大的技术外包公司TCS为例,早在40多年前,它就进入了美国市场,输送大量印度技术人员。通过“卖人头”的方式,TCS赚得盆满钵满,而美国公司的系统维护、软件开发等岗位,也渐渐被印度人“垄断”。
这些早早加入美国公司的印度人中,有一小部分,凭借着自己的天赋和努力,一步步获得了晋升,并最终成为了最高管理层——萨提亚·纳德拉早在1992年就加入了微软,直到2014年,才在比尔盖茨的推荐下,成了CEO。
文化上的趋同性,也让印度人更容易在美国公司获得晋升。
作为前英国殖民地,不少印度人的英语达到了母语水平——虽然带着浓浓的印度腔。与此同时,印度的“精英教育”和西方也是一脉相承的。
在印度,大学的普及率不高,但能进入大学的,绝对是学霸——以印度理工为例,其2%的录取率,比全球最严苛的斯坦福大学6%的录取率还低,常常有印度学生自嘲“去不了印度理工,所以只好去哈佛或者斯坦福了”。
仅仅是学霸还不够。
受西式教育影响,印度教育非常注重语言表达和沟通,而在美国职场上,这无论是团结员工,还是争取晋升,都是非常有利的——在美国,竞选总统都要靠“打嘴炮”,印度人在美国公司如鱼得水,能说会道显然是一个重要原因。
印度人的可怕之处,还体现在“抱团”上。
据说,一旦有印度人当上美国公司CEO,不久后,这个公司的印度人就会越来越多,以至于午餐时间,整个公司都弥漫着一股咖喱味。这种彼此提携,也让越来越多的印度人,爬上了美国商界高级管理层的位置。
不过,当印度精英们在美国越战越勇时,印度国内却出现了严重的人才匮乏。事实上,如今,印度已成了全球人才外流最厉害的国家之一。
曾有中国科技公司外派印度的业务负责人提到,在印度遇到的挑战之一,就是很难招到高水平的本土IT人才。
来自领英的数据显示,每年,印度三分之二的大学毕业生会选择离开印度,前往欧美工作,其中,38%去了美国。而印度本土,虽然有全球最大的IT外包产业,但创新创业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IT行业发展的最大桎梏。
百事可乐印度裔CEO卢英德·诺伊,原本在印度一家纺织企业工作,后来揣着500美元赴美。12年后,她被提名CEO。诺伊认为,自己没有什么诀窍,只是谦虚学习,努力适应环境,以及执着追求成功。
在印度,基础设施落后、种姓制度、官僚主义横行、政治体制混乱无序……极其复杂而又混乱的环境,反倒成了诺伊这样印度职业经理人的“黄埔军校”。
一旦进入经营运作有序的跨国公司,他们往往很容易脱颖而出。但这,恰恰也是印度留不住人才的原因所在——或许,印度不应该仅仅沾沾自喜于“劈柴哥”们的成功,更应该去看看这些光鲜成就背后,值得反思的问题。
附:国际大公司里的印裔CEO
公司 CEO
谷歌 桑德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
微软 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
百事可乐 卢英德·诺伊(Indra Nooyi)
诺华(制药巨头) Vas Narasimhan
万事达 彭安杰(Ajay Banga)
摩托罗拉 桑杰·贾(Sanja Jha)
Adobe 山塔努·纳拉扬(Shantanu Narayen)
诺基亚 拉杰夫·苏里(Rajeev S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