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拨浪鼓的货郎 他们的精神在电商时代光大-天下网商-赋能网商,成就网商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商的繁荣又使“货郎”这个行当复活了。

文/ 十年砍柴

城市各小区门口近些年最常见的一道风景是:从上午开始,直到天黑,总能看到几位或十几位的快递小哥,站在送货车旁,向一个个居民递交网上订购的商品。收货的多是号称“剁手党”的女性,要么不施粉黛刚从家中走出,要么穿着犹如在写字楼里整齐。

每每看到这一幕,我宛若穿越回童年时代,在老家的村口,和小伙伴兴高采烈地围着摇动拨浪鼓的卖货郎。

80年代以后出生的一代人,无论在城市或乡村长大,对货郎应该没有什么印象,在他们的童年时代,供销社、代销店已经深入到各个村落,货郎作为一个工种,基本消失了。

今天的年轻人,或许还能从郭颂先生唱红的民歌《新货郎》中,一窥当年货郎在乡村受欢迎的程度。不过《新货郎》的场景在东北,所以货郎是“推着小车来送货”,而我的故乡在湘中山区,不是东北那样交通便利的大平原,货郎需要挑着担子走山路,辛苦程度远甚于东北的同行。

《新货郎》是根据老民歌改编的,自然会加入些歌颂新时代的内容,突出货物的丰富多样:

车上的东西实在是好啊!

有文化学习的笔记本,

钢笔,铅笔,文具盒,

姑娘喜欢的小花布,小伙扎的线围脖。

穿着个球鞋跑得快,打球赛跑不怕磨。

秋衣秋裤号头多,又可身来,又暖和。

小孩用的吃奶的嘴呀,

挠痒痒的老头乐,

老大娘见了我呀,也能满意呀!

我给她带来汉白玉的烟袋嘴呀,

乌木的杆呀,

还有那铮碧瓦亮的烟袋锅来阿呀。

在歌中,乡村是富足而风景秀丽,货郎工作辛劳而愉快:

送货不怕路途远,翻山越岭过大河。

站在桥头四下望,是珍珠玛瑙挂满坡。

苞米棒子金闪闪,高粱带点红似火。

这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了浪漫主义的夸张。货郎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在旧时的北京城,“剃头挑子货郎担”属于三百六十行,是老百姓离不开的。百余年前哪怕是住在四九城的小媳妇、老太太,活动范围也相当有限,不到节日难得去庙会或大商店买东西,日用品靠流动超市——货郎担。当某个老太太听到墙外面拨浪鼓声伴随着韵味悠长的吆喝声,老奶奶常会给吩咐孙子:“你快点界(隔)着大门喊他一声,我想买点针线!”小孙子喜滋滋得令前去,希望奶奶在购买针线之余,捎带给自己买个糖块。

对我们这代人在乡村长大的人来说,货郎的到来,和公社电影队前来巡回放映一样,是过节一般的日子。那时的山区,供销社在集镇上,离多数山村较远而且通行的多是羊肠小道,劳动力被拴在集体的土地上,也很难有闲暇频繁地去集镇——除非是碰上嫁女娶媳妇等大事,那得郑重地去集镇采购。一般的日用商品,几乎都靠货郎用铁肩膀挑来——在巴蜀山区,可能就是用大背篓背过来。

货郎多是中年人,饱经岁月的磨砺,备尝生活的艰辛,他们的背长年累月被担子压得有些佝偻,对谁总是面带微笑,哪怕是一分钱货都不买的小孩儿。他们必定耐得烦,经得熬,对老太太、大姑娘为了几毛钱的货反复挑选,不能露出任何的不快。他们多半能说会道,察言观色,处处一副“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小心。

不但是小孩,就是成年人包括平时不问家务的中年男或老头也喜欢货郎到来。当货郎一来,在村口的大樟树或大椿树下落下担子,吆喝买卖时,整个村的人,就如武陵渔夫闯入桃花源一样,“咸来问讯”。货郎因为跋山涉水,走村串户,见多识广。他们不仅给闭塞的山村带来紧俏的商品,同时也带来山外的信息。比如哪个村高寿百岁的老人刚刚故去,隔壁公社换了书记,还有某个家族几十年不知道音讯的子弟从台湾写来了家书……围观的人笑着,或者叹息着。

吾乡的货郎用一根扁担挑两个箩筐,箩筐下面装满待出售的货物,上面一层放一个盖着玻璃的由一个个小四方木格隔开的盒子,类似商店里展示的橱窗,木格里展示着那时候我眼里特别惊奇的东西:绣花针、绣花线、顶针、纽扣、雪花膏、蛤蜊油、清凉油、人丹和学生用的作业本、橡皮、铅笔、小刀,当然还有诱人的糖果。对多数孩子来说,只能过过眼瘾。

一个货郎的活动范围基本上是固定的,大则小半个县域,小则两、三个乡,货郎和乡亲们很熟悉,熟悉而产生了信任。一块毛巾,几根针,价格低廉,利润极薄。可就这样,有些农户一时紧张拿不出钱来。他们或者用几个鸡蛋按时价折成货币顶账,这种“以物易物”的交易对货郎来说很常见;有些连易货的农产品都拿不出来,只能赊账。货郎随身有个账簿,拿出笔认认真真写好赊账人的姓名、货物和价格,等秋收后这家农户有钱了,再还上。

如果这一次没有顾客需要的货物,货郎会记下那个人所需的货物式样、规格,下次一准带来。就如《新货郎》中对老太太所唱:“想买花镜啊不费事呀,得等到明天风雨不误送到你们那个托儿所,还给您捎来那眼镜盒呀!”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带来市场的活跃,人的流动更为自由,交通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小商店在乡镇遍地开花,人们购物方便了许多,货郎的身影也就渐渐地在山野间消失了。

谁能想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商的繁荣又使“货郎”这个行当复活了。

当然,比起顾客网上瞬间下单、商家尽快配货、快递小哥迅速送上门的现代电商,货郎实在是太原始了。可我们如果再仔细琢磨一下,会发现今天的电商在许多方面其实和古老的货郎精神是相通的。一个优秀的货郎必须吃得苦,不怕麻烦,把客户体验放在第一位。优秀的货郎和客户之间是相互信任的,他的好名声是靠四邻八乡的口碑支撑。对不同村落、不同人群、不同季节的商品需求变化,优秀的货郎也是极其敏感的。还有,他们很早就“卖乡村,买乡村”了,把城里的货物卖给乡村,带回鸡蛋等农产品。

由此我想到了历史上那些更大规模的“货郎”。明清两代许多山西商人走西口,去蒙古高原经商,他们从汉族地区带去盐巴、铁器、药材、茶叶,深入到草原深处一个个帐篷里,和牧民交换皮毛、马匹、牛羊等货物。虽利润可观,可经商之苦,那是外人很难体会的。

“货郎”身上体现的正是中国商人的优秀品质:吃苦耐劳,和气生财,不嫌弃薄利,重视每一位顾客。这样的精神在电商时代不但不过时,更需要光大。没有这样的“货郎”精神,有再好的技术,也做不好电商,更做不好线上线下的融合。

随意打赏

电商2.0时代天下网商商学院电商3.0时代电商时代来临天下网商官网天下网商大会后电商时代电商时代天下网商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