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App这么多,妈咪知道怎么“单吊”儿科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网
在国内某医生社交平台上,流传着一张“医院科室之间的鄙视链”,将国内医院科室分为八个档次,肿瘤、心内科、骨科、消化科、泌尿科、普外科、妇产科、整形科、口腔科、麻醉科、病理科……档次依次降低。而儿科几乎位于这条鄙视链的底端——第七档,仅仅优于行政类科室。
苦累穷,这是行业基本公认的儿科医生现状。收入低、工作强度大、人力缺口大、医患矛盾也尤其严重。数据显示,全国共有2.2亿名14岁以下的儿童,但儿科医生的数量却只有9.6万名,缺口达到20万。
母婴
然而依然有创业公司要死磕这个领域,比如妈咪知道。这个定位“母婴问诊”的平台,不久前刚刚宣布拿下1亿元B轮融资,距离其上一轮获得晨兴创投和软银中国的1000万美元A轮融资不到一年。
看看这家新晋“捞金”平台的数据:上线不到一年,签约1000多名儿科医生,“养”起了360万用户。
拿什么“收服”儿科医生?
据妈咪知道副总陈琳介绍,妈咪知道有部分高管本身来自传统医疗机构,因此对于儿科医生的核心诉求再清楚不过。
“在整个医生体系里面,儿科医生是相对弱势的,尤其在既有医疗体制下。”陈琳这样总结道。
她告诉亿邦动力网,在国内,大多数的医院都是“以药养医”,医生的大部分收入是来自药品差价。而儿科领域非常特殊,国家有明确规定,不允许开很多的药剂,所以儿科医生相比其他科室是没有增收途径的。
那么对于这样边缘化的儿科医生来说,互联网平台到底能发挥怎样的价值?陈琳分析了两个核心点:一是增收,二是被尊重和被认可。
亿邦动力网了解到,目前妈咪知道平台的问诊分免费和收费两种。普通没有时效性的问诊一般可以选择免费档,而需要快速得到医生回答的家长则可以选择收费档,医生讲在1分钟内回复,收费价格为17元/10分钟。
另外,妈咪知道根据医生的不同等级职级和服务,提供了不同权职,让医生更有被认可、被尊重的体验。
陈琳称,妈咪知道已经捧红了不少“明星医生”。回复速度快、医德高、回答问题精准、效果好,接单量也相对更高。据她介绍,有医生在妈咪知道一天的接单量曾达到(回答咨询)80~100个。
除此之外,为了增强医生与平台的粘性,妈咪知道还在开发一套医生“自成长体系”,让医生能在平台获得更多专业层面的学习机会。
上线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妈咪知道平台聚集了1000多名三甲医院医生,基本上都签了排他协议(即签约妈咪知道后,不能再入驻其他问诊平台)。
资讯+问诊,凭什么打动患者?
“大多数的问诊平台,分类就细致到‘儿科’,而我们会分为儿内科、儿外科、皮肤科、眼科、耳科、心理科、保健科、推拿科……”陈琳一口气列了N个细分科室。这也是她认为妈咪知道与其他问诊平台比起来最有底气的地方:垂直、专业。
陈琳将妈咪知道的核心业务总结为两块:资讯和问诊。
资讯是自助式的,解决的是常见、大众化的症状。妈妈们在问诊或者带孩子去医院之前,通常会查询资料,做一个病情预判。“比如宝宝发烧了,妈妈一定不会是立刻带着宝宝去医院,她首先会去做一些搜索,比如‘宝宝一岁半 高烧41度怎么处理?’”
针对这一类常见病症,妈咪知道平台的医生会梳理出一个“病例库”,在哪个地域、什么季节、什么年纪的宝宝可能会出现的几个高发疾病,病因、病理、居家护理的要点、可能存在的疾病的风险以及怎么样去治疗……
而问诊则是互动的,一对一咨询。据陈琳介绍,目前妈咪知道上,内科的问诊量是最大的,比如常见的感冒、发烧、头痛。另外,还有20%的问诊量来自长尾科室,比如心理科。比如有小孩认生、坐不住、脾气大,这些其实都是可以从心理层面调节的。这类不怎么大众化的咨询,通常能给妈咪知道以及平台的医生带来口碑。
线上+线下,两条线为医院分流
“40%的儿科医院挂号,实际上患者并不需要到医院,而只需要做简单的咨询就能解决。”陈琳告诉亿邦动力网,小孩家长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没经验,容易焦虑和担心,一有个头疼脑热就去挤医院。
因此,妈咪知道想通过网络问诊的方式分流医院患者,解决医院的“堵塞”。
目前,妈咪知道签约医生主要在利用闲暇时间在线上答疑。早上7:00~8:00、中午、晚上下班后是三个最为活跃的时间段。
但为了满足患者的紧急需求,妈咪知道年初上线了“急诊”功能,相应的医生可以24小时在线回答用户问题(主要是医生利用休息时间坐诊)。这也是妈咪知道正在尝试的收费模块。
不过,线上问诊始终有边界。陈琳称,线上医生只做咨询、不开药。对于一些超出咨询范围的病症,医生会建议家长带孩子到医院检查。
当然,与很多互联网医疗平台一样,妈咪知道的视野不仅仅落在线上,线下市场也在其规划当中。
陈琳透露,妈咪知道今年上半年将在深圳开设首家线下诊所,诊所的医生分为全职和兼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