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美国科技创业的差距 不只一个“小米”的距离 天下网商 • 9年前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抛弃跨国公司吧,和新锐科技企业在一起。 •“互联网+”应该叫“×互联网”才对。只有企业加上更强的科技味道,才可以走得更长更远。 •这些企业干的事情是成果转化,从高校里把科技成果拿出来做产品。 •在美国,积木式的开放创新是以企业家为主导的。一个企业不需要有多么大,只要有核心优势就可以了。 •在美国的积木式创新中,制造能力还是一个短板,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机会。 口述/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 王煜全 如果我们不知道未来,未来很快就会颠覆我们。 1973~1983年,全球财富1000强企业中新上榜企业有350家。到了2003~2013年,新上榜企业有712家。短短十年之间,全球最大的千家公司,2/3都换人了。好消息是,如果你今天刚做一个小企业,也许十年之后就能上榜。坏消息是,如果你已经做得很大了,随时可能被淘汰。 “互联网+”应该叫“×互联网” 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光是中国的企业家,全球的企业家都很焦虑。大家的第一个想法是找药方。在中国,解决之道是支持全民创新的口号,包括鼓励“互联网+”。但我认为“互联网+”应该叫“×互联网”才对。假设你的东西不过硬,0×互联网,还是0。只有企业加上更强的科技味道,才可以走得更长更远。在座的各位上网搜一下“会飞的汽车”,它的视频点击量非常多,正是因为它在科技上领先,一分钱不需要花,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了。 现在很多人都在玩投资。但没有实业,投资只是个零和博弈。中国的企业家一定要意识到:自己是这个社会真正创造财富的中坚力量,可千万别被忽悠了。投资可以,适当配置资产可以,但核心一定要放到产业上。投资投不出一家阿里巴巴,只有实业可以。 目前,只有科技创新才是实业的唯一出路,但中国式创新仍然不够强大。全球财富1000强的新上榜公司里面,有一些中国公司,但仍受益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其它公司大多是科技主导型。尽管我们提升科技含量,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万众创新”没有错,但如果只是草根性的万众创新,就变成了大炼钢铁,创不出新来。创新其实是门槛非常高的事情。 今天我们组织了10家非常前沿的美国科技企业来中国,几乎每家企业背后都站着非常强大的研发力量。这些企业干的事情是成果转化,从高校里把科技成果拿出来做产品。不要小看“转化”这一步,根据美国统计的数据,平均要花上5~8年的时间,上千万美元的投入,才能完成一个转化。一旦完成转化,这个企业可能实现爆炸性增长,因为它的产品是独步天下的。我们必须理解背后的机制。 如何形成开放创新的生态环境 这是一个共赢的时代。我们不是在打仗,而是一起为创新产业发展贡献力量。事实上,创新是一个产业链,产业链里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我今天请这些美国人来,不是给大家看美国科技多么领先,也不是看一个个科幻故事,而是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人家的科技为什么那么领先,而我们该如何形成开放创新的生态环境。 中国的高校也有科技成果,为什么就没有转化出那么多东西?在美国,为什么好多专利不在大公司手里,而在小公司手里?其中一个因素就是产权的确权。美国上世纪80年代推出的《拜杜法案》规定,大公司和小公司都可以出钱买专利,但只有小公司才可以给高校的研发者股权和期权。所以美国的小公司迅速崛起,经济也带动起来了。 未来30年、50年之后,大公司会整体走向没落。而作为资本主义最典型的象征,跨国企业可能会被这一波开放创新的浪潮所终结。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别了,世界500强》,意思是已经到了抛弃和世界500强合作的时候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独立地完成所有的创新,我们还是要找到更加前沿的合作伙伴——就是像今天在座这样的科技创业公司。 大公司也将持续存在,因为研发不是一家实验室就可以单点突破的事,它很复杂。比如生产一部手机,不光要考虑通讯系统,还要考虑显示屏,考虑按键,考虑电池,这就需要协同。而这恰恰是美国的优势所在。 企业不在大,而在核心优势 在美国,积木式的开放创新是以企业家为主导的。从研发、设计、生产、市场、物流,到客服和后勤,任何部分都可以找最强的合作伙伴合作。一个企业不需要有多么大,只要有核心优势就可以了。 那么,核心优势由什么构成?一个特别有经验的CEO,再加上以CEO主导、从高校拿来的先进科技。我们一直以为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其实科技必须经由企业家的手转化成产品,才能造福社会。 这几年,美国科技创新速度大大增快,其核心就在于,个体作为创业者可以拥有先进科技。多个小公司形成一块长板,大家联手完成以前大公司才能完成的工作。 在今天的会议上,我们还邀请到了一个航天飞机公司。大家知道这个公司多少人吗?只有110人。它的核心优势是火箭的发动机,其它环节都是外包开发。 当然,这样的外包协作,中国的民营企业其实也做了不少,但是没有形成标准化。我们往往是一起摸爬滚打很多年,形成协作共同体,但这时候往往容易出现大公司病,又缓慢了。而国外的协作非常标准化,是积木式的,即插即用。只要你做得不好,随时淘汰,找一个更好的。这样既能形成复杂的产品开发设计,又能保证创新活力。这样的开放式创新必然会终结跨国企业层层压任务的计划经济。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合作界面建立起来,也变成即插即用,顺利对接,学会人家的商业规则,学会标准化的合作,加入到全球创新大潮,变成其中很核心、很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的企业家们要提升眼光、格局 美国名气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叫特斯拉,他们的CEO说,特斯拉连一个螺丝钉都没有从中国进口。像特斯拉这样,像今天在座这样的美国高科技创业企业,他们在快速成长的时候往往考虑不到中国。 为什么?当他们考虑中国的时候,如果协同不顺畅,就需要繁琐的谈判,需要不停地适应。面对这种麻烦,他们宁肯放弃和中国伙伴合作的机会。 中国的企业家们普遍眼光不够高、格局不够高,对世界的潮流没有把握。如果没有把握,吃亏的是我们。举一个著名的例子,在中国做电视机的企业曾一度引进海外生产线,风起云涌地做生产。但实际上这是人家不做显像管电视机,而转型做液晶屏,才淘汰下来的生产线。我们希望中国的企业家们更有前瞻性,在代表世界最先进科技的美国企业没有成为“特斯拉”的时候,就跟他们合作上。 千万不要问这些美国科技创业企业,他们公司有多少人。人家说不到一百人,你心里立刻升起一个念头,小企业!脸书,美国最大的社交网络公司,2012年上市之前有9亿多用户。当时它有多少员工?3千多人。 在美国的积木式创新中,制造能力还是一个短板,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机会。未来十年之内,如果中国人不能扛起全球创新制造这个短板,和别人合作,把它变成长板,美国人自己就会修好这块板——美国现在研究机器人的多得很。 希望大家一起赶上开放创新的浪潮,共享未来的机会。 【注:天下网商根据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煜全在5月24日湖畔大学公开课上的分享整理,未经本人审阅。他投资了多家美国科技创业明星企业,包括低成本生产太阳能硅片的1366、做飞行汽车的Terrafugia、27岁华裔创业女神Daneille Fong创立的压缩空气储能公司LightSail等。】 随意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