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丨U掌柜祝鹏程:人工智能如何助力生鲜电商?-天下网商
在U掌柜上线的一年多时间里,生鲜电商的前景在人们的眼中显得忽明忽暗。在供应链这个老大难的问题面前,很多曾经辉煌一时的公司都败下阵来,但也有人杀出重围,获得了巨头的青睐。在和U掌柜联合创始人祝鹏程的对话中,他却表示暂时不会考虑抱大腿、在BAT及其他巨头之间站队。表达得很委婉,但信心十足。
U掌柜到目前的两轮融资数额都很大,徐新的加注,一方面来自于对创始团队的信任——王海晖和祝鹏程的光环确实不小;另一方面,U掌柜在攻克难题的路上的确在不断证明自己的能力。
今年早些时候U掌柜曾经晒出一份已经很让人眼红的成绩单,现在这些数据又一次刷新。在此基础上,祝鹏程表示,U掌柜目前的毛利率他已经十分满意,但不方便透露具体数字。但他也确认,上海市的前置仓模式,在运营成本层面,已经实现盈亏平衡。
祝鹏程认为,这一节点意味着U掌柜在上海铺开的模式已经走通了,现在开始有规模地做品牌的推广,并且明年将大规模向上海以外的地区拓展。U掌柜最核心、最具竞争力的前置仓模式保证了其“1小时达”服务的落实,但目前仅覆盖了上海地区。在华东、华北、华南、鲁豫四大区域内,U掌柜设置了4大中心仓,提供的是次日达服务。
而关于接下来扩张的弹药问题,祝鹏程也很乐观。他表示,首先,U掌柜两轮融资的资金数目不小,U掌柜在此前的发展中并没有采取烧钱获客的做法;其次,上海模式的成功意味着在其他地区的拓展不需要再交学费,所以资金足够支持接下来的发展。
前置仓和“一小时达”
生鲜的一大特点就是需求要得到即时满足,而且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和速度有着天然的高标准,因而冷链和最后一公里配送也成为了业内公认的难题。如何在复杂的温层条件下,保证仓储和配送时产品的质量不会受损,同时满足用户对速度的高要求,几乎是每个生鲜电商都要面对的一个坎儿。而且,基于生鲜消费高频次、低客单价的特点,能否控制好仓储、配送和包装的成本,可以说直接决定了能否盈利,就像祝鹏程所说,生鲜电商的利润是省出来的。
分布式前置仓的模式是基于移动端消费的增长和LBS系统的日渐发达而诞生的,也可以说是为生鲜电商量身定制的,它可以很好地适应生鲜电商对配送速度等方面的要求。目前,在上海地区,U掌柜共有30个左右的前置仓,每个前置仓覆盖半径3到5公里的范围,这样的密度确保了用户可以在一个小时内收到货。
配送技术也经过了不断的改良,从开始的货车改为了现在的电动车,变得更加灵活,更适应前置仓覆盖范围小的特点。电动车还配备了特殊的保温箱,做到了配送过程中四个温区能够共存,不仅实现了夏天一小时内送冰激凌、冰镇西瓜,还减少了产品贮存温度不同带来的额外包装成本。
不过,相对“袖珍”的前置仓也限制了产品的品类数量。即使在不断扩充,U掌柜的SKU现在也只有400个左右。但祝鹏程认为,U掌柜的采购团队经验丰富,这400个SKU已经能够满足其用户在生鲜方面的需求,也更加契合U掌柜“生鲜精选超市”的定位。
人工智能成为降损耗利器
前面提到,U掌柜此次刷新的数据令人惊叹:在损耗率降到8‰的同时,缺货率却只有5%。而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U掌柜对神经网络模型的运用。
U掌柜的库控主管也是曾经在零售业历练过的经验丰富的老将。但即使如此,U掌柜起初的损耗率高达12%,缺货率却达到20%。祝鹏程认为,生鲜电商的库控与传统零售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挑战更多:管理的仓库从1到2个大的中心仓库变成几十个遍布全城的小仓库,补货的频率从每月、每周变成每天都要补货。在传统零售业的仓库,即使补货过多,也只需要一段时间消化就行,而生鲜电商如果补货过多,不出2天产品就会变质,成为损耗。
引入数学模型对销售量进行预测,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起初,U掌柜的技术团队采用的是线性模型,但由于当时数据量少,人为因素过多,预测结果偏差较大。后来U掌柜改用神经网络模型,机器学习的过程中,加入的变量更多,再加上数据的积累,现在其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匹配度已经达到了93%。不论是天气、节假日等外部因素,还是同类新品上架、用户自然增长等内部因素,都会影响未来一段时间的销售量。
根据这一模型的预测结果,U掌柜得以很好地控制进货量,进而降低损耗率和缺货率。
此外,在谈到生鲜电商开线下门店的现象时,祝鹏程持谨慎态度。他认为,首先术业有专攻,生鲜电商本来对仓储、配送等各个环节的要求就极高,再在产业链上加一环,对团队的压力和要求也会陡升;再加上环境的恶化,这中间的风险可能太大。
2016年最后一场行业盛会,第二届创新奖评选再度来袭,12月23日,北京亮马桥四季酒店,见证新资本、新产业、新技术、新理念带来全新变革。科技赋能产业,见证下一个商业风口!
文章来源:亿欧网 http://www.iyiou.com/p/35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