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发布会的逼格,华为、小米为什么总是学不会?
8号凌晨在大西洋彼岸上演了苹果一年一度的 iPhone 发布会,iPhone 7 是这次发布会的主角,虽然自库克执掌苹果后,每年的苹果新品发布会,值得期待的越来越少,但依然不可否认的是,苹果的每次发布会依然能在互联网圈子掀起一阵波澜。
而在普通用户这个层面,近几年每一代苹果新品发布,苹果=“肾”机,“卖肾”买iPhone,的戏称也会在发布会短暂蹿红下社交圈。
除了iPhone相对高昂的手机定价和良好的手机性能容易让人着迷,很多人不禁要问,为什么一场美好的演示后会让人想 “卖肾”去 买iPhone?
不可否认,苹果发布会一直是业内公认的最成功的演讲典范,众多企业,包括我们国内的华为、小米和锤子等公司都在研究苹果的发布会,从乔布斯到库克,可惜我们一直在模仿,但很少能达到苹果发布会万人空巷的效果。
早就想写一篇有关于苹果发布会相关的文章,苦于一直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直到看了iPhone 7 的发布之后,突发灵感,想尝试着为大家揭示为什么苹果的发布会演讲如此卓越,卓越到让人想 “卖肾” 都要去购买苹果产品的原因。
苹果发布会的成功秘诀: 进入听众 “潜意识” 的演讲是最有蛊惑性的演讲。
怎么理解这句话?
让我先给大家普及一个小知识:
刚才讲到 “潜意识”,是否会有人在问:除了 “潜意识”,是不是有一种和它相对的一种 “意识”,还真被你问对了,它叫 “显意识”,简称“意识”。这两种 “意识” 分别支配者我们的两个大脑:“潜意识脑” 和 “意识脑”。
简单一点来说明:当一个人的“意识脑” 在工作的时候,就一直会在 “对” 与 “错”、“好” 与 “坏”、“美” 与 “丑” 等逻辑判断层面纠结,而当 “潜意识” 在工作的时候,会停留 “好”、“对”、“美”等美好的场景中。
打个比方,在你和家人规划到远方旅游的过程中,当你们在想象将要去的地方是如何如何美的时候,你的“潜意识” 脑就在工作了,而在比较不同景区之间 “利弊” 的时候,就是 “意识” 脑在工作了。人的左脑和右脑分别控制着 “意识” 和 “潜意识”。
到这里,大家或许会问,进入 “潜意识” 对演讲有什么好处呢?
当一个人开启 “潜意识“ 的时候,TA会自动的关闭评判和分析、推理和逻辑,开启的是想象和情感、创造和快乐,这意味着当听众进入”潜意识“ 的时候,你说什么对方都会顺着你,就像被 “催眠” 一样。
一场演示或者演讲,如果能更多的进入人的 “潜意识” 层面进行沟通,会给你的听众带去更多美好的享受和体验,并且这种享受和体验往往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回到苹果的发布会中,我们来看发布会中是如何一步一步将购买iPhone的欲望带到你的潜意识中。
首先,进入人的 “潜意识” 是要一个过程的,就像 “催眠” 一样,它需要 “环境”、“心理预期”、“过程作用” 等方面的配合下才发生。而苹果的发布会就是运用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进入 “潜意识” ,甚至到了 “催眠” 的状态:
「第1步」
安全放松的环境、亲和信任的氛围,是打开进入 “潜意识” 之门
大家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大家会放松?在家里、在自己的车里,是不是?
所以此次发布会进入观众眼帘的不是演讲人库克同学走上台前,而是直播自己在车里和司机闲聊,然后开始 “发神经” 似的飙起歌来,大家看到这个场景:
是不是觉得苹果CEO 库克先生一下变成了像多年没见的老朋友一样的亲切了呢? 是不是让听众一下子就放松下来了,一个堂堂的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的 CEO 最 “私密” 的一面都暴露在大家面前了,而不是像很多的其他公司的老总一样在大家面前 “正襟危坐” 的严肃景象。
好了,我们来分析一下,苹果这样做的好处在哪里?
如果库克同学正像他的司机建议的一样,穿着意大利定做的高级西装打着领带非常 “商务套路” 的走上台前,大家的感觉和现在的感觉会有怎样的差别?
如果是我,我的感觉一个是“绷紧的”,会让我带着挑剔的眼光进入它的发布会;而现在,我的感觉是 “轻松的”,带着愉悦的心情期待着发布会上将要呈现的每一个精彩。
苹果演讲套路一:
衣着休闲但不随意,聊聊家常,自由的呈现,建立一个安全放松的环境,和听众建立亲和信任的关系,开启了进入听众“潜意识” 之门。
「第2步」
深色背景、高纯度色块,是进入 “潜意识” 的阶梯
苹果发布会使用的背景一直是 “黎明暗”——黑藏青,且有点过渡产生微微的光感,就像黎明前的颜色。苹果什么都在讲究创新,唯独演讲背景十年不变,这是为什么呢?
大家想想,看到这个是不是在 “潜意识” 里链接到黎明前自己想再睡一会儿的情形呢?在这种情形下,你的内心除了安静,安静,还是安静,安静的像秋天的湖面一样的平静,其它的一点想法都没有了。这是最简单的背景,这也是最容易让人进入“潜意识” 的背景。
我们来看看华为的发布会:这是他们开场的一个画面,大家有什么感觉?
看上去就是一个 “充满商业” 气味的演出活动一样,这里不是想说华为做的不好,只能说他们对发布会的理念定位和苹果就不在一个层面上在思考。 他们的这种做法是无法将听众带入到“潜意识” 层面的,效果也无法与苹果发布会相比。
这种类型的发布会只会在听众的 “意识” 层面沟通,结果是听众当时还能记忆一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人都会忘的一干二净,不管现场如何“喧闹”。
另外一点,就是纯度较高的色块,容易让人进入 “潜意识”。但这里有一个窍门,就是这个色块要是静态的,如果移动,也可以,幅度不能大。
大家看看库克同学进入演讲台时背景上的色块像不像我们在睡梦中经常梦见的意境呢?当我们在半梦半醒之间,当然发布会上说什么,“果粉”们都欢呼雀跃了。
关于色块的运用,在本场发布会的结束演出呈现的过程中,歌手的衣着也是大的色块,并且是一直呆在那里,基本没怎么移动,但是每个人都会盯着看,看着看着,这一幕就进入了你的“潜意识” 了。
相信看过这场虽然很短但很精彩的演出的人,这辈子也不会忘记这个美丽的场景,而这种体验都会和 “苹果” 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进入人的 “潜意识” 层面沟通的魅力所在!
大家在看优酷转播苹果发布会(同声传译)时会发现有很多人在 “弹幕” 中开骂 “果粉”,并且说 “果粉” 们 “不爱国”,其实骂人的网友在那一刻都在使用“意识脑”,其实这时候骂 “果粉” 是难得理会的,因为 “果粉” 们真在 “潜意识” 里爽着呢,才不管你怎么骂呢,所以根本看不到 “回骂” 的 “弹幕”。
苹果演讲套路二:
简单而偏深色背景和简单的高纯度色块组合运用是让你的听众进入 “潜意识” 的阶梯。
「第3步」
文字越少,版面越简单,越容易让人进入 “潜意识”
苹果发布会的所有呈现的版面上的文字都非常少,少到不能再少,并且都很简单,简单到不能再简单。而这些简单的文字和数字加上现场的讲解,二者结合,是非常容易带领观众进入到“潜意识” 的。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如果数字特别的多,会出现什么景象呢?首先大家就会质疑:这些数据哪里来的?你的统计口径和方法合理吗?等等,这样一来你的听众就会走神了。
反思一下,我们国内的很多手机厂家不停的在每次发布会上发布大量的数据,其实,数据越多、文字越多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大家回到上面我补充的小知识模块贴的一张脑图,你会发现 “数据” 和 “文字” 都是出现在我们的 “左脑” 区域,意味着这时候就会在“意识脑” 开始做评判,当一个人对某一观点做评判的时候,往往不可能是 100% 认同的,这时候你演讲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就会打折扣了。
而苹果是怎么做的呢?文字少、版面简单,根本没有机会让人思考,因为这些都太简单了,你不用思考呀,没有思考就没有评价,这时候只能乖乖的听演讲者的演讲了,而演讲的主题是一个一个被覆盖的,这样就被演讲者“牵着鼻子走” 并且会 “一路认同”“傻傻” 鼓掌。
苹果演讲套路三:
较少的文字,简单的排版可以让听众更加聚焦演讲者和演讲内容本身,简洁的演示呈现加上演讲者娓娓道来的精彩讲解会不知不觉的“俘虏” 听众,因为彼此都在用 “潜意识” 在交流。
「第4步」
全屏图像与纯净声音组合,是让演讲进入 “潜意识” 的完美通道
苹果发布会展示的都是全屏的大图,这些大图非常的干净漂亮,这些图片会在屏幕上停留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配上演讲者非常非常干净的声音,这样及其容易将听众带入到一个一个场景中去,当听众置身于场景之中的时候,就是进入到“潜意识” 层面了。
我们再听一听国内小米手机今年红米的发布会,会发现完全不一样的情况,国内的发布会现场有非常严重的回声,就像领导在食堂里做报告一样的感觉,让听众的视听体验很受打扰。
而苹果的发布会现场的纳声环境很好,像是在录音棚里完成的一样,这些都是差距。你听完苹果的发布会,再听小米的发布会,那简直就是遭罪。
苹果演讲套路四:
漂亮的全屏大图与纯净的声音及音乐,带领你的听众进入 “潜意识” 通道。
做个总结:
苹果的发布会为什么能在那一刻能够吸引全球的 “果粉” 收视,是因为大家都感觉到这家公司的发布会不是一场 “商业广告” (其实是) ,而是一个高科技领域的演示汇报。
苹果对发布会的精心准备到极端苛刻的程度,要经过上百次的演练,同时它通过塑造一个放松、自由的演示环境,让演讲人与听众建立一个充满信任的亲和关系;
通过深色背景、高纯度色块、简单文字、全屏图像、没有一句废话的演讲和让人窒息的音乐一步一步逐渐打开听众的“潜意识” ,从而让听众完全接纳苹果的演讲和发布,最终造就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演讲。
大家现在知道了,为什么听完苹果的发布会都会非常冲动想去 “卖肾” 也要拥有一台苹果设备的原因,其实就是让你在 “潜意识”层面认可苹果的产品和创新,并从骨子里相信苹果可以为我们的未来创造无限可能。
最后,想补充说明一下,本文将国内的手机发布与苹果发布相比,不是想 “灭国人志气”,仅仅是一个比较而已,通过比较告诉大家:差距不管你信,还是信,就在那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源头重新审视我们的演讲和演示,抛弃表面的模仿,而应该从根本上去思考,让超越就发生在下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