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都掌握克隆技术了,还要担心物种灭绝吗?
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可惜这并不是一个载歌载舞的节日。今天,我们的话题可能太过沉重:
经过五十年的盗猎,全世界已知的北白犀从2300只下降到了3只。这3只北白犀被关在肯尼亚的一个保护区里,24小时持枪警卫严加防护。然而这没有什么用: 令它们自然繁殖的努力迄今为止都没有成功 。
三只北白犀中,唯一的雄性“苏丹”已经43岁高龄,快要逼近50岁的正常寿限,精子数量太低,已经没有生育的希望;它的女儿,26岁的雌性“纳金”受过腿伤,无法承担交配和怀孕带来的重压;而它的外孙女“法图”则患有子宫异常,胚胎无法着床。
就算没有这些困难, 一家三口直系亲属的近亲结婚 ,又能怎样呢?
全世界最后一只雄性北白犀“苏丹”。图片来源:theguardian.com
2016年5月,圣地亚哥动物园和柏林莱布尼兹研究所的研究者在《动物生物学》期刊上发表了 一个垂死挣扎的计划 。全世界实验室里保存有10只已过世北白犀的精子和其他组织,研究者计划把这些冻存组织进行再编程,改造成干细胞,然后打破性别界限,重新发育出卵子来,将它们与现有的精卵一起进行创造试管犀牛的努力。如果能获得试管婴儿,再去找南白犀作为代孕母亲。
这一计划还面临不计其数的技术障碍,但如果万幸之中它居然成功了,也不是什么安慰人心的事情。毕竟, 哪怕我们能用这样的技术把北白犀从灭绝边缘拉回来,它和一个真正的野外种群,终究也已经不一样了 。
假如明天早晨一觉醒来,全世界的大熊猫都消失了。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啊,不能看滚滚卖萌了!”大概是很多人的直觉。
但是绝大部分人看的卖萌只是通过网络和电视,过去几年里许多拥有熊猫的保育机构都开始不间断线上直播和记录,现有的视频已经足够让一个人看一辈子了。反正卖萌就是卖萌,又不会变,对吧?
不会,因为动物园笼子是不变的。我们用这个静态的人造环境把它和世界的联系切断了。
动物园中的熊猫虽然卖萌依旧,但实际上已不在与世界发生联系。图片来源:1fotonin.com
假如有一天我的猫过世了,我把它做成了标本。可以说,猫是被“保存”下来了;看起来不但栩栩如生,还能长久流传。但是如此保存对我没有多少意义;我养猫是因为它被揉的时候会发出满意的呼噜声,是因为它会在早晨推开房门蹲在我肚子上。 我养它是因为它是活的,和我之间存在着联系 ,正是这一联系让它独一无二,让它有了意义,让它不同于这世界上所有其他的猫。
被做成标本的猫 图片来源:brianchiu.wordpress.com
和猫一样,野生动物也是活的。 但是作为一个物种,野生动物还在另一种意义上“活着”: 它们生活在所适应的环境中,既在改变环境,又在随环境而变化 。 而如果熊猫在野外的种群全部消失,世界上只剩下动物园的熊猫——甚至只剩下熊猫的基因序列,那么熊猫这物种和世界的联系就会断裂,就和一具泡在罐子里的猫标本没有本质区别;我们所见的,也只是静态的缸中之萌罢了。
是什么力量让野生的熊猫能够改变,而动物园熊猫不行呢?当然是因为 自然选择在推动熊猫的演化 。环境的改变对物种施加了选择压,令适宜的个体存活,不适宜的个体死去,这一选择令生物能够跟上环境的脚步。
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自然选择本身只能筛选和淘汰,它所需要的“米”就是遗传多样性 。有足够的多样性素材,才有得筛;如果所有的熊猫都是从同一只克隆来的,那么谁死都不会产生差异,自然选择也不能发挥丝毫作用。
这就是为什么保护生物学家如此担忧野外种群的多样性,也是为什么想在实验室维持多样性如此困难。要知道,就算是熊猫这样的濒危物种,也有大约两千只在野外生存,有两千套各不相同的熊猫基因组,而且每年都在自我更新。 人类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取得两千只熊猫的遗传样本? 要花多大的功夫才能模拟它们在自然界的更替? 有这经费,真还不如在野外画个圈让熊猫自己在里面过日子呢。
生活在野外的大熊猫 图片来源:
bbc.co.uk
一个种群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多样性,而自然选择也在每时每刻消耗它。 当环境改变速度很快、频率很高的时候,就特别需要强大的多样性储备;糟糕的是,我们现在就处于这样的时代。毕竟,人类影响环境的能力虽然以地球的尺度小得可怜,但速度可是前所未有。 某些物种运气比较好 ,本来就能适应人类创造的新环境,比如蟑螂、米象、麻雀和猫;另一些物种则 凭借巨大的数量和广泛的分布熬过了人类带来的冲击 。但是大型动物遇到剧烈的波动多半要倒霉——更何况 人类还直接盯上了犀牛的角 。
北白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陷入了绝境。七八十年代的盗猎令野生北白犀的数量从500只下降到了15只,2006年只剩4只,到2011年野外灭绝。 此时全世界只在动物园里剩下七只,仅四只有生育力——而今天,我们只有这三只不能生育的北白犀了。
26岁的北白犀“纳金”——它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和同类只有父亲和女儿。图片来源:theguardian.com
也许还有希望。技术的进步也许能打破自然生育力的限制, 用上所有13只犀牛的冻存遗传物质,或许还能把它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生物技术不是万能的,就算同种生物的试管婴儿都流产率很高;也许我们还需要一次新的生物工程突破。至少,遗传物质总会安静地在冰封中等待技术追上来,等待复活的一天,对吧?
对,但是世界并不会等着我们。
使用生物技术复活消失的物种,早在二十五年前《侏罗纪公园》就设想过。复活恐龙导致了悲剧的结果——按照电影的说法,是因为恐龙太危险了。
今天看来侏罗纪公园在复活技术上有难以克服的困难;但更大的问题是, 我们无法重建恐龙生存的环境 。温度变了,氧气浓度变了,大陆形状变了,海水成分变了,植物变了,代谢产物变了,气候变了,洋流变了。孤零零的恐龙在这美丽新世界里,又能做什么呢?它甚至不能安静地坐在路边吃树叶——现代植物的化学防御是它从来没有见过也不知道如何应对的。它的世界没有了,它是被抛弃在异时空的流浪者,全靠人类提供的保护罩才苟延残喘。如果有一天人类厌倦了它,撤去了保护,那么 它几乎注定会瞬间消亡 ;而倘若它抓住了万中无一的机会,竟然在新世界里存活了下来,那也 必定是在撕裂原来的生态后才在伤口上找到的位置 。
就算复活来到当下,恐龙面对的也是一个陌生而敌意的新世界。图片来源:buzzfeed
这不是属于恐龙的悲剧, 这是所有背井离乡的生物所共同承担的悲剧 。它们被从自己的环境中剥离,和周围的联系断裂,演化历史失去了意义。等到川西和秦岭的高山竹林面目全非的时候,熊猫还能回到哪里呢?等到中非草原被气候和人类影响侵蚀殆尽的时候,犀牛又有何处可去呢?在池沼上面,在幽谷上面,越过山和森林,越过云和大海,越过太阳那边,越过轻云之外,前面应当是一望无际的非洲草原,你看到的却只是荒芜。一切无知的鸟兽将会因为不能说出你的名字而绝望万分吗?不,万物仍将在雨季来临时焕发生机,而你一无所有,除了你的名字。
地球依然在旋转,生命依然在前行。也许一个物种在漫长的地史上只是一星闪光,但是 我们作为更加短暂的个体,恰好就生活在这闪光之中 。亲眼看着它一点点被我们亲手熄灭,是一件极为痛苦而残忍的事情;而将最后的火花捧在手里,看它苟延残喘,看它和世界的联系被切断,看万物将它抛在身后,也许是一件不那么残忍但却更加孤独的事情吧。(编辑:Stellasun)
在最近十年中,北白犀的数量从十一只下降到了三只;八盏微光已在我们眼前熄灭。图片来源:果壳科学人
-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
-
遗传多样性有什么用?对抗病原体感染
-
灭绝的昆虫:没有观众的落幕
-
孤独的蛙鸣:假如一个物种只剩最后一只
-
广东查获1.6吨穿山甲鳞片:徒有一身坚甲,难抵人类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