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脱欧,李嘉诚为何不惧“满仓跌停”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英国公投决定“退欧”之后,李嘉诚成为了被提及最多的企业家。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刚刚在英国花了大价钱的“李超人”,会因脱欧后英镑暴跌而蒙受损失。


事实也正是如此,李嘉诚在最近五年的时间里,集中购买了大量英国企业,这些投资主要包括基建、电信、零售、电网、水、管道燃气等领域,普遍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


据估算,目前英国天然气近三成市场、电力分销四分之一市场和供水约5%的市场,以及大量港口、铁路、电信等基础设施,都在李家的控制之下。


他的企业在英国总投资已达到520亿美元(约4034.47亿港元)。长和集团(00001.HK)2015年的年报也显示,公司近四成利润来自英国。


也难怪很多有评论戏称,李嘉诚“买下半个英国”,然后“满仓跌停”。


这个“跌停”可以说是货真价实,6月25日当天,英镑兑美元最大下跌幅度达到11.11%。


对于资产达到千亿美元,长期位居世界华人首富的李嘉诚来说,这大约50亿美金的损失虽然有些“肉疼”,但也远远谈不上损兵折将的严重程度。


这不仅和英国资产占比、对冲策略有关,也和李嘉诚旗下企业集团在商业上整体的投资策略、商业模式有很大的关系。

  英国脱欧,李嘉诚为何不惧“满仓跌停”

华人首富的经营策略:满足人的生活需求


李嘉诚的商业帝国,一直是以实业为核心,甚至可以称之为世界最大的实业企业集团之一。


英国脱欧,李嘉诚为何不惧“满仓跌停”

(退欧公投让英镑一天内贬值11.11%)


这些产业虽然不像互联网企业一样风头正盛,但在盈利能力、业务的稳定性方面,有着互联网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


香港之所以被称为”李家的城“,除了财富数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香港人的住房、能源消费、购物、工业、商业、通讯等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绕不开李嘉诚旗下的各类企业。


通过地产彻底走向财阀之路的李嘉诚,更了解掌控生活需求所能带来的利益。 长和集团很多看似To B的产业,实则做的都是To C的生意。其所有产业的设置,目标大多数是直指人的“生活需求”。


其中最典型的当属能源板块。2014年,旗下电力公司”香港电灯“成功上市,筹资200亿港币,但这只是李嘉诚能源产业的部分资产。


目前,李嘉诚能源帝国已经覆盖发电、输配电、配气、可再生能源、废物转化能源等多个领域,覆盖全球数以亿计人群的资源需求,这种”刚性需求“可以产生稳定的利润,受到经济周期、政治动荡的影响相对较小。


除此之外,李嘉诚还拥有大量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零售产业,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百佳超市和屈臣氏两大名牌。这些零售企业虽然盈利能力并不强,但可以产生稳健的现金流量,并产生较强的社会影响力。


在百佳等香港本土企业的垄断之下,沃尔玛、家乐福这样世界级的巨头在港无从下手,多年来从未登陆过香港市场。


另外长和垄断了港岛大量的港口基础设施,和黄拥有香港24个停泊港中的14个泊位,多年来李嘉诚从港口中获取的现金,支撑着他的房产项目运作及海外并购。


甚至有投行人士认为,若没有香港和黄超高的港口收入,李早就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房地产风暴中破产了。


在制造业已经基本空心化的香港,大量生活物资、商品需要依靠海路运输。因此李嘉诚的港口业务,实际上大量仍然来自居民的日常消费所需。


全球城市生活成本排名中,香港常年高居前列。可以看到,这些花销都是李嘉诚旗下众多企业集团实实在在的“现金奶牛”。

  英国脱欧,李嘉诚为何不惧“满仓跌停”

抄底与国际化并重:海外业务一脉相承

 

庞大的地产业务、香港寸土寸金的地价,以及对居民生活相关产业的全覆盖,让李嘉诚多年来享受着现金奶牛的巨大收益,但仅有一座城市的业务,还不足以让他真正跨入世界级富豪的行列。


英国脱欧,李嘉诚为何不惧“满仓跌停”

(收购 加拿大赫斯基石油是 李嘉诚得意之作)


李嘉诚向来以“抄底精准”闻名于世,他在经济周期的波动中把握投资选择的本领,堪称华人翘楚。


1965年,香港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金融机构陷入信用危机,房地产市场上也有大量的抛售,两年后更是发生了反英暴动,进一步加剧了房地产市场的窘境。这时李嘉诚认定香港的经济问题是暂时的,逆势抄底。


果然在几年之后香港经济回暖,房地产市场再次繁荣,李嘉诚在高位抛出,获得了不菲的收入,成功在香港房地产市场站稳了脚跟。


1973年,中东战争和石油危机影响,石油价格一路飙升,全球经济走下坡路,香港经济受到波及,楼市低迷,但李嘉诚趁机再次大量吃进优质资产。


这次经济危机中,香港经济四大支柱之一的和记黄埔,因濒临破产而被汇丰银行收购,1979年李嘉诚购买和黄22.4%的股份,并增资到40%,成为和黄董事局主席,李嘉诚的事业由此出现了质的飞跃。


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经济再次动荡,李嘉诚稳稳接盘撤资者抛出的资产,再次大赚。


几轮经济周期之后,李嘉诚占据了香港大量的优质房地产资源,电讯、零售、资源、港口物流等业务也有声有色,财富上获得了极大增值。


在玩转经济周期的同时,李嘉诚在业务国际化方面做的同样非常出色。


自1986年,李嘉诚乘国际油价相对低迷的时期,以32亿港元的价格,购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52%股份。当时在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后,石油价格陷入低潮,全球石油股票低迷,李嘉诚却在这时看好石油工业,做出他当时最大的一笔跨国投资,如今这家企业每年可以为其贡献超过5亿美元的利润,被李本人誉为“一生最伟大的投资”。


从那之后,李嘉诚的海外投资就再也没有停止——Orange电讯、Three电讯、英国电网公司、加拿大电厂、荷兰能源公司、新西兰电厂……


另外,李嘉诚神秘的互联网企业投资部门,还在早期参与了Facebook的投资,以很小的代价获得其3%的股份;Siri、skype等知名企业和业务也都有入股。


到2012年,长和系企业的利润中已经只有16%来自香港,大多数营业收入均来自欧洲等海外地区,外籍员工的数量也已经占到了绝大多数。


这些国际化的业务,仍是以香港本地类似的投资逻辑:看似To B,实则To C,李嘉诚仍在试图从人们最基础的生活需求入手,获得稳健的收益。


他在英国的大笔投入,虽然遭遇了公投脱欧的“黑天鹅”,但整个过程,也不失为稳健、具有很强盈利把握的投资行为。


一次充满了“民粹”意味的公投,让英国英镑一夕跌至30年前的水平,暴露了整个欧洲并不那么稳定的政治、经济基础现状。变量因素加速扭曲,一切都忽然变得扑朔迷离。


但不能否认的是,李嘉诚对经济周期强大的把握能力、逆势投资的能力、对有稳定盈利能力产业的运作能力,全球化的业务布局能力,都可以让他在任何的政治、经济动荡中独善其身,不受太多波及。


而这,也是众多刚刚从市场经济发展初级阶段中胜出、试图参与全球竞争的企业家,需要认真去学习和领悟的一种能力。


随意打赏

英国脱欧 李嘉诚李嘉诚收购英国李嘉诚英国脱欧李嘉诚英国投资英国脱欧的影响李嘉诚 脱欧李嘉诚脱欧李嘉诚资产李嘉诚英国李嘉诚家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