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新媒体蓝皮书2016:中国互联网国际舆论研究报告

TMT快讯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来源:人民网新媒体智库微信公号


6月21日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7(2016)》发布会在京举行。同时,由人民网新媒体智库刘鹏飞、张力、周亚琼撰写的《2015年中国互联网国际舆论研究报告》也一同发布,这是人民网新媒体智库近年来长期跟踪互联网舆论场动态、洞察国际舆论形势的又一篇重要报告。



【独家】新媒体蓝皮书2016:中国互联网国际舆论研究报告


《2015年中国互联网国际舆论研究报告》


回顾2015年,国际舆论对中国关注度明显上升,国内国外两大舆论场的连接互通性不断增强。2015年是全球治理变革的重要一年,国际秩序和规则深刻调整,全球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加速演变,世界经济弱复苏势头仍在延续。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三五”规划建议,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领域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处于上升期和转型阶段的中国受到全球瞩目。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就《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做出重要批示指出,希望海外版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努力成为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这对我国国际舆论场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媒体、企业、驻外机构和数亿网民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群体和推动者,国际新闻中的中国身影以及中国新闻的国际反馈则是国际舆论场的重要热点。


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全球网络技术和信息流通,进一步改变国际舆论格局。微博、微信、客户端、微视频等移动新媒介加速发展。以专家、学者、各界人士乃至草根评论员等个体加入对信息的传播和解读,促进了国内外信息互联互通,形成议程设置、升级和转移的现象。国内外话题促使我国网上国际舆论场的成型与茁壮成长。




一、互联网国际舆论场的形成


通讯社以及传统媒体承担着“向世界传播中国”和“向中国报道世界”两大任务。但在今天,我们看到国内、国外舆论相互渗透的现象愈发明显。新媒体不仅扩展了国际舆论信息流通的带宽,也在不断开拓了新的传播路径。国内网民在关注国际新闻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国外如何看待中国。


(一)中国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


首先,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状况备受舆论关注。尽管主流舆论认为“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但2015年国际舆论对我国经济改革决心和成效也给予了肯定。“互联网+”、“创客”、“中国制造2025”等系列新提法成为改革创新的“集结号”,股市、房地产与人民币话题也成为重要的话题。


其次,国家社会治理同样也是引发国际舆论关注内容。据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统计,在外媒关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三五”规划建议的报道中,近八成内容为全面实施“二孩”政策[1]。面对世界经济弱势复苏充满不确定因素,外媒同样关心我国如何调整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如何应对深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最后,外交积极参与和国际地位上升提高了中国话题关注度。首先,在经济转型发展、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国际合作反恐等对全球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方面,外界对中国的作用和表现有所期待。我国外交更加积极进取,展现出更多的塑造意识、参与意识和全球治理意识,这在我国领导人近年一系列重大外交行动中得到鲜活体现。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渐增强


国际局势的变化客观上促使了国际舆论对中国外交态度、行为乃至策略的讨论。首先,2015年被认为是“国际秩序年”,大国围绕国际秩序特别是制订国际经贸新规则的博弈全面展开。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支持亚投行的成立。美国积极推进TPP(跨太平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与TIP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建设。


其次,极端主义思潮影响上升、恐怖主义对和平生活的威胁增大。欧洲难民危机、“伊斯兰国”问题、叙利亚危机、俄罗斯客机被击落、巴黎恐怖袭击、美国南加州发生枪击案等暴露深层次矛盾。


最后,中东失序,朝核问题,南海问题等折射了大国关系调整,战后世界格局正发生微妙变化。从世界范围看,美国、日本等影响力相对下降,欧盟面临着难民、债务危机、内部关系等困难,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保持发展,世界向多极化进一步发展。在国际舆论场,西方仍然占据着话语主导权,但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度在逐步提升。


(三)中国互联网国际舆论场热点


梳理2015-2016年中国互联网国际舆论场热点发现,舆论场内讨论的新闻话题包括:一是由我国主导发生的国际事件或者国际话题,二是在国际舞台上涉及中国或者广大华人的时事热点。在本研究中,我们将两者称之为“国家涉外事件/话题”以及“国际涉华事件/话题”。


以下罗列出2015-2016年中国互联网国关注的排名前20的热点事件(见表1),例如“一带一路”愿景发布、“习马会”、习近平出访美国等事件属于国家涉外事件,人民币被批准加入SDR、屠哟哟获诺贝尔奖、TPP谈判达成协议等国际热点在不同程度上牵涉中国。


【独家】新媒体蓝皮书2016:中国互联网国际舆论研究报告
表1:2015-2016年度互联网国际舆论热点事件排行[2]


二、国际舆论场舆情结构与特征


经过对我国互联网国际舆论场中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2月29日期间的105件热点事件以及话题进行梳理,研究发现以下特点。


(一)时间分布


2015-2016年国际舆情地图显示,2015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国际舆论热度在中低位水平保持震荡,但在“美联储启动近十年来首次加息”、“欧洲难民潮”、“法国巴黎遭遇恐怖袭击”等重要议题以及我国领导人出访方面,2015年第4季度国际舆论场热度到达峰值。(见图1)


【独家】新媒体蓝皮书2016:中国互联网国际舆论研究报告
图1:2015-2016年国际舆情热点时间分布


(二)空间分布


从国际舆论场的地区分布来看,对舆论热点的影响非常大。我国身处亚洲,周边区域都出现了丰富的热点话题,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再到人文交流等。此外,难民问题、恐怖袭击、希腊危机等较为负面的话题使欧洲在我国国际舆论场的热度排至次席。国际性话题占比也接近15%,仅次于亚洲大陆,而且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倡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人民币将加入SDR等与中国高度相关的话题成为持续性热点(见图2)。


【独家】新媒体蓝皮书2016:中国互联网国际舆论研究报告
图2:2015-2016年国际舆情热点地区占比


(三)领域分布


对2015-2016年国际舆论场的热点事件与话题归类统计发现,国家领导人动态、国际关系、突发事故、全球经济以及恐怖主义属于热门领域。高层领导人动态、多边关系与全球经济往往具备较强的关联性。此外,旅游方面的热门事件并不少,中国人在海外旅游也容易形成新闻话题,国内外都出现涉及不同国籍人群形象“偏见地图”等流行传播话题和现象,体现出国际网络舆论对各国国民海外形象的关注(见图3)。


【独家】新媒体蓝皮书2016:中国互联网国际舆论研究报告
图3:2015-2016年国际舆情热点领域分布


(四)国际关注的国家涉外热点与国际涉华热点


【独家】新媒体蓝皮书2016:中国互联网国际舆论研究报告
图4:国际关注的中国国家涉外热点与国际涉华热点占比


从抽样统计来看,国际涉华热点占比高于我国国家涉外新闻(见图4)。在国际涉华新闻方面,主题丰富多元,包括与中国息息相关的国际经济热点(美联储加息、IMF批准中国加入SDR)、时政社会热点(美国大选走势、叙利亚危机)、国际问题(难民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等。相比之下,国际关注的国内涉外热点主题主要以领导人出访以及由我国主办或参与的国际性活动为主(见表2)。


【独家】新媒体蓝皮书2016:中国互联网国际舆论研究报告


在国际互联网时代,如何利用新媒体做好对外传播,探索和创新方式和手段,“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国际话语权,新媒体在很多领域都有所表现:


(1)外事活动,社交媒体互动传播效果良好。 比如,习近平主席访美、奥巴马访华,“庄园会晤”、“瀛台夜话”、“facebook主页”等在网上受到关注。习近平主席访英期间与英国首相卡梅伦酒吧小聚。网上流传颇广的段子称:“60多岁推销员深夜英国酒吧和客户‘拼’酒”,“我们年轻人不努力说的过去吗?”李克强总理发起“高铁外交”,也和“兵乓外交”、“熊猫外交”一样在民间受到关注。据人民网新媒体智库统计,2015年习近平主席出访屡次占据微博话题榜首,微博话题#跟着习大大去美国#阅读量高达5.3亿次,#习近平出访英国#阅读量超1.8亿次。“丽媛style”是舆论追踪焦点,时尚、公益类话题占据主导地位,还涉及着装风格与搭配,赠送礼物等,国家软实力得以提升,吸引了大量评论。


(2)内容为主、渠道为王,形成立体传播。 2015年“8?12”天津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人民时评《应对突发事件,“信任共同体”很重要》第一时间在《人民日报》落地,《法制日报》等12家纸媒转载。人民网阅读量58万,370多家资讯类网站转载,国内各大客户端有几十万关注。同时,海外社交媒体四个小时就有27万的关注量,《华尔街日报》网站等全文转发,改写了《人民日报》的报道,以第三方视角转述“没有理由在天津港爆炸中搞庇护”态度。纽约的律师、CNN的主持人等国外人士纷纷转载,及时有力地传递了中央“一查到底绝不手软”的决心。


(3)有担当、有底气,共建大国形象。 2015年3月底4月初,“也门撤侨行动”引起海内外大量关注。“@人民日报”从“中国价值”着眼,将“讲信义、重情义、救危难、树道义”的撤侨行动提升到价值观层面。“@中国日报”极具国际视野,将各国对中国撤侨行动的评价在微博中传播。有网民称看到乘坐护卫舰的中国公民吃八菜一汤喝啤酒,水兵们吃罐头咸菜,,“@新华网”制图出面辟谣,被“@人民网”等转发。相比之下,“@军报记者”以专业负责态度,用3个关键数据解读海军第二批撤侨行动。同时来自网民的关注也推高了也门撤侨的舆论热度,将有担当、有底气的大国形象传播出去。


(4)宏大叙事兼顾个体,凝聚共识传递“好声音”。 “9?3”阅兵集聚了来自国内外众多主流媒体的目光,成为公众了解新闻时事的重要信源。阅兵结束后,“盘点阅兵之最”、“阅兵十大瞬间”等主流媒体总结以及盘点类帖文受到热捧,同时,一些“揭秘”军人训练艰辛的“两微一端”贴文增多,“老兵接受检阅”成为亮点。“这盛世如你所愿”,“@周顾北的周”所发一条带有周恩来总理老照片的微博,被转发超过百万次。新媒体“9?3”阅兵纪念活动的前期推介、同步传播、后期解读、实现了有效的信息全覆盖。


三、国际舆论场发展特点


(一)受众特点


1.媒体议程设置能力有所下降,受众需求更为多元化


国内网民对国际新闻的关注受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较大。但近年来,伴随信息传播渠道的丰富以及受众自主性的增长,国际新闻需求有所上升。以2016年2月份在香港发生的旺角事件为例,百度指数显示,在事件发生后,代表新闻热度的“媒体指数”呈逐步上升、然后持续再回落的态势。但是在网民搜索指数方面,事件发生之初便出现急速攀升然后回落的趋势,与媒体指数展现的曲线并不完全一致。再如,2015年12月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宣布,人民币将于2016年10月1日加入SDR(特别提款权),在国内网络舆论中引起巨大反响,网民搜索量迅速升温后回落。但相关媒体报道相对稳定,半个月内经济话题热度仍维持在一定水平。


2.受众互动能力有所提高


伴随双边关系的多元化,我国网民对国际新闻已不仅仅停留在关注的层面。国际事件对双方经贸、旅游等方面的影响,成为受众对国际新闻关注的动机,也促使我国网民在关注国际新闻时互动性的增强。以2015年4月份发生与尼泊尔的8.1级地震为例。地震发生后,“200多华人等待救援”与“中国组织华人撤离”成为国内网民与媒体的主要关注点。此外,通过分析发现,“尼泊尔旅游”、“尼泊尔地震还能去吗”、“汶川地震”、“唐山地震”都成为主要搜索需求之一。数据背后,一方面是网民对尼泊尔存在巨大的旅游需求,另一方面,地震相关事件、背景知识需求也促使网民主动搜索(见图5)。


【独家】新媒体蓝皮书2016:中国互联网国际舆论研究报告
图5:尼泊尔8.1级地震需求图谱


(二)传播手段


1.移动端多元解读,延伸媒体议题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5年11月7日下午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习马会”受到全球媒体、特别是大中华地区媒体和网民的高度关注。


移动舆论场主要关注五大方面:“习马会”举行时间节点、选在新加坡的原因、会谈内容、对两岸的影响、历史意义等。在移动平台,澎湃客户端推出手机专题,涵盖“最新消息、反响、解读”三大板块,对习马会的主题、背景、延伸历史进行了全面梳理。《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侠客岛”文章《“习马会”的玄机》阅读量达到“10万+”次。与此同时,一些海外媒体文章也经由微信、微博、微视频和客户端扩散。


2.“微话题”议程设置效果显著,成网民参与互动平台


2015年习近平主席出访的相关话题屡次占据新浪微博话题榜榜首。一方面,由“@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相关微话题及时发布新闻,不断跟进出访热点,在议题上力求全面,涵盖范围广,涉及多样,吸引网民眼球。另一方面,微博互动性、大众化、草根化等特点,在领导人出访讨论中有所呈现,网民积极发声,形成多角度、多层面、多维度的讨论和关注。


社交媒体的力量对国际议题形成和舆论走向均发挥着重要作用。2015年巴黎暴恐事件发生后,路透社国际版文章《中国展示其不寻常的反恐行动照片》称:“中国媒体利用巴黎恐怖袭击煽动国内民族情绪”,立即引起我国网友的批评。有网友反问,当世界上一些地方发生危险后,希望第一时间看到政府标题和防暴部队行动的呼声并无错误,并对路透社缺乏新闻采访“客观性”“平衡性”原则提出质疑。大量网友对路透社在反恐问题上的双重标准表达不满,微信上出现“一名中国网友致路透社的公开信”等多种方式的抗议。


3.“三微一端”边界打通,多元解读汇聚信息观点


微博、微信以及客户端被称为传统的“两微一端”,2015年微视频突破了PC端的束缚,借助各种客户端独立出来,并通过微直播、打赏以及弹幕等方式形成影响力,加入“两微一端”,从而形成了“三微一端”新格局。难以抵挡的强大人际关系网络,社交媒体信息观点相互流通、交换和扩展,加速扩散。比如,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现场,微视频成为公众第一时间获取消息的重要来源,惨烈的画面以及震撼的声音冲击着电脑前和拿手机的网友,弥补了事故发生后到官方消息出现前的信息真空。


2015年5月9日,习近平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70周年庆典和红场阅兵活动。网友对此关注度也极高,尤其是对出席阅兵活动的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的飒爽英姿拍手称赞,称其为“中国第一天团”。早在正式阅兵前,彩排视频通过“三微一端”被热转,部分媒体对这支解放军仪仗方队如何炼成,他们如何拉近中俄民众感情等做了详细介绍。该现象也被诸多境外媒体发现和放大。美国《纽约时报》网站报道称,在出席阅兵式的世界领导人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地位最为突出”,“军事强国”的形象在境内外媒体表述中被突出。


(三)传播效果


1.“一带一路”成为中国国际形象新标签


2015年3月底,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引发境内外政要、媒体和学者的关注与解读,引起国际舆论长期聚焦,成为我国的国际新名片之一。一方面,“一带一路”成为中国外交的聚焦点,有助于拉近欧亚国家关系,促进国际合作、交流与和平发展。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成为舆论探讨国际合作的切入点。2015年8月中旬,中国与泰国的铁路合作商谈取得实质性进展,引发亚洲媒体关注。


2.中国领导人出访树立大国新形象


2015年,习近平主席出访的国家高达14个,覆盖美洲、亚洲、欧洲以及非洲四大洲。国家领导人积极的对外交流态度,推进了国际舆论对中国的了解、进一步改善和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形象。例如,俄罗斯《导报》认为,“习奥会”是2015年世界政治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领导人积极的外交态度,受到国际舆论的关注。2015年,我国在网络安全、全球气候、反恐等全球性议题的立场越发受到外媒关注。例如,美国《赫芬顿邮报》、《石英》杂志、英国广播公司、法新社等文章认为,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峰会发表多次讲话,表明中国在很多问题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巴黎气候大会期间,中国对维护和平、鼓励全球发展及支持减少气候变化的努力做出了新的承诺,国际主流媒体也对中国的减排努力表示肯定。


3.部分西方媒体对中国偏见有所化解


长期以来,人权、言论自由、生态坏境等方面都是外媒批评中国的常见话题。但伴随中国的和平崛起,国际舆论对中国的误解也有明显的缓和。比如,《纽约时报》2014年曾经发文称中国在非洲的投资为“狂野突进”;还有媒体称中国投资非洲是为了获取非洲的自然资源,是“新殖民主义”。对此,如世界银行、布鲁金斯学会、威廉玛丽学院援助的数据项目、以及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都给出了答案:第一,中国海外投资主要是利益驱动型投资;第二,中国的投资约占非洲直接投资存量的3%;第三,中国在非洲投资不局限于资源领域,服务业和制造业投资与日俱增;第四,中国企业越来越重视投资的多重社会效应;第五,超七成非洲受访者对中国投资点赞。[3]


四、互联网国际舆论场发展趋势


(一)资本:全球传媒资本争夺与洗牌


2015年7月,英国培生集团公司以12.9亿美元价格将英国《金融时报》出售给日本媒体《日本经济新闻》。此外,英国培生集团控股的《经济学人》杂志也传出被收购的消息。另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南华早报集团有限公司于2015年12月14日表示,阿里巴巴集团将出资20.6亿港元收购其媒体资产,包括该公司旗舰产品《南华早报》。在新的国际舆论形势下,我国资本在国内,乃至国际传媒产业和互联网信息产业的作用,不仅左右着我国整个传媒行业的发展,也成为影响互联网上国际舆论场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技术:新媒体国际影响更为直接


2015年1月初,美联社通过自动化系统发布了题为《苹果第一季度营销超华尔街预测》的报道;2015年7月,腾讯依靠机器人系统撰写了标题为《8月CPI涨2%创12个月新高》的报道。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多家新闻机构以及互联网公司都表示正在试行机器人写作。新技术在信息供给侧将逐渐释放影响力,而不仅仅局限于内容完成后的传播与再创作过程。此外,无人机拍摄、全景记录、智能穿戴等等高新科技,都对内容的制作产生巨大影响。同理,中国互联网国际舆论场的内容由谁来制造、如何制造,成为基础层面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产业:国际产业化发展趋势加快


诞生于日本的“二次元”文化,已经通过漫画、动画、游戏、视频弹幕乃至日常网络沟通的表情符号等多个方面,打造出完整的产业链,对中国互联网环境中的年轻一代产生巨大影响。这也是全球化过程中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结果之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否在海外发扬光大,能否形成有价值与影响力的文化产业,中国互联网国际舆论场便是试金石。


(四)受众:国际受众范围不断扩大


我国互联网国际舆论互动的大众参与者不仅具备我国网友热情的互动风格、也包含了传统的国际新闻受众的保守特征,其独立性、互动性以及广泛性都会愈发显著。网民对新闻的好恶愈发明显,而且在信息获取渠道逐渐丰富的情况下,主流媒体在国际舆论场的议程设置能力将受到挑战。此外,微信、微博、乃至我国媒体的海外发展,也促使更多海外华人、留学生以及国际人士,参与到互联网国际文化交流和公共外交中来。



五、国际舆论传播挑战与应对



(一)我国新媒体对外传播仍处弱势地位


尽管近年来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和长足的进步。但是,从国际舆论场整体来看,“西强我弱”的总体基本格局并未丝毫改变。无论从主流媒体、市场化媒体,还是互联网新媒介形态来讲,都存在巨大的上升空间。


1.我国媒体纷纷布局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和平台


《人民日报》于2011年5月在Facebook注册账号,共有“@人民日報People’sDaily”和“@People’sDaily,China”两个账号,分别用中文繁体和英文进行内容发布。新华社于2012年2月9日开设twitter账户“@XHNews”,2015年3月,新华社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官方统一账号“NewChina”正式运行。此外,活跃在Facebook上的中国媒体还有中央电视台、新浪网、《中国新闻周刊》等。微信(wechat)也拥有大量国外用户。未来,国际舆论竞争中,我国媒体账号需要不断提升粉丝量、活跃度和运营能力。


2.中国媒体境外社交媒体运营能力仍然欠佳


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做了大量国际新媒体报道的比较研究。比如,有文章以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7.0级地震在Twitter上的传播情况为研究对象[4],对比了新华社官方账号和BBC官方账号传播情况。后者原创推文的转发评论量超出了新华社微博。


为此,综合有关观点,之所以我国媒体境外账号运营表现较弱,其原因可能包括:第一,在境外社交媒体舆论场上,西方主流媒体得天时地利,公信力和影响力遥遥领先。第二,传统媒体如果仍在新媒体中沿用较为落后的新闻报道模式,将造成“刻板印象”而失去粉丝。第三,媒体工作者不适应境外舆论场语言逻辑。在境外社交媒体上发言、与网友互动、吸引粉丝等行为的前提,是对西方文化的理解。若不能恰当处理中外文化间的差异和冲突,其传播内容就很难在境外媒体上引起共鸣。


(二)加强新媒体对外传播力建设,努力“讲好中国故事”


1.进一步加强境外媒体布局


境外社交媒体上国内声音的微弱,使得大量负面信息和评论不断滋生。加强新媒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首先要积极推动体制内政府部门、机构、媒体、企业以及重要人士在境外社交媒体开设账号,建设专业运营团队,形成持续、稳定发布的态势,并逐步形成独特风格,拥有数量可观、增长稳定的粉丝群体。尤其是在各类重大突发事件中形成合力,推动真实声音的传播,对冲偏见,抵制谣言。


其次,要重视Facebook和Twitter以外的多元化、立体式的境外社交媒体。当前,国内重视的境外社交媒体Facebook与Twitter,但来自清华大学的调查发现,LinkedIn等也是亚洲地区华语青年较常使用的社交媒体。因此,应扩展在LinkedIn、Instagram等境外社交媒体的重视程度,加强新媒体建设和引导,鼓励国内相关机构开设账号,从而更好地进行舆论引导和形象传播。


2.吸引境外舆论场新生力量


境外舆论场中的年轻队伍是境外社交媒体布局的有力支撑和补充。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留学生、海外华人华侨、喜欢中国的外国人士等,都是国际舆论场的重要人群。有调查显示,Facebook境外社交媒体在中国留学生中流行度颇高,是他们进行社交的重要平台。留学生们回国后,仍会登录境外社交媒体。且有数据显示,超过81%的留学生登录Facebook等境外社交媒体的主要目的是与朋友互动,具有很大的话题潜质和能力。能够传播更加真实、生动的中国人日常生活,在传播上常常占据主动权。因此,要吸引具有境外社交媒体使用经验和兴趣的部分青年和留学生加入到国际传播事业,与体制内账号形成互动,共同传播我国真实的形象。


3.生产适销对路的国际传播内容


近年来,网上出现不少让不同国家的民众和网友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和微视频。比如,“复兴路上工作室”2015年推出的习近平主席出访之万隆篇、巴基斯坦篇、俄罗斯篇、美国篇、英国篇、非洲篇、“十三五之歌”等,选题与呈现方式屡屡突破常规思路,受到国内舆论颇多好评。对此,我们首先要善于运用适合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元素。同时,国际传播还要善用适合新媒体平台的呈现方式,如高清图、GIF动态图,小视频、H5页面等,都是网友们最乐于传播的形式。


4.进一步推广国内主流社交媒体


在使用新媒体进行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港澳台地区网友习惯是不能忽视的方面。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在港澳台地区推广,推送反映内地真实情况的讯息,有利于逐步消解偏见,构建和谐发展的对外形象。新浪微博2012年底在台湾推出繁体版,以减少网友的使用障碍;微信从3.0版本开始,支持繁体字的使用。同时,微信(wechat)、微博(weibo)等社交媒体拥有庞大的国内外用户数量,其英文版在境外的推广,有利于提升中国话题的热度,构建更为多元与合理的国际社交媒体格局。因此,推动国内社交媒体走出国门,是提升新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重要举措。


5.建设国际传播效果分析评估体系


新媒体对外宣传能力的提升,可依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加强对我国新媒体境外传播力评估分析,提升新媒体海外传播策略。比如,境外社交媒体上中国形象的构建情况,包括境外主要媒体对中国形象的报道情况、对中国新媒体使用情况的报道和舆论反馈等。在技术方面,依托最先进的大数据分析平台,依托成熟的短文本聚类技术、多语种分析技术、情感识别技术等,为媒体建立国际传播影响力智能分析评估体系。


6.学习优秀国际媒体的成功发展经验


鉴于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利益冲突、意识形态差异等诸多因素,国际媒体发展模式更为复杂多样。同时,境内外舆论和资本互通的趋势也愈发明显,媒体与互联网企业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批判借鉴和学习优秀的国际媒体成功经验,对增强我国媒体国际竞争力、改善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正确认识都大有裨益。通过不断总结、取长补短,迅速提高新闻工作者策划报道能力和新媒体技术专业素养,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自信心,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7.加强国际媒介素养教育和人才培养


新媒体时代,组织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角色弱化。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碎片化、无序化不断加剧。要提升新媒体对外传播能力,完善国际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必须培养一大批国际传播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时,不仅需要针对大学生设置国际媒介文化公共课,还需要积极鼓励媒体、政府和企业在职人员学习国际文化和传播技巧,努力推动新形势下我国国际传播事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报告有删节,作者:刘鹏飞,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人民网新媒体智库高级研究员;张力,人民网新媒体智库研究员;周亚琼,人民网新媒体智库助理研究员,学术秘书。)



如果您对 《卓见科技》感兴趣,长按下图,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

【独家】新媒体蓝皮书2016:中国互联网国际舆论研究报告


随意打赏

2016中国互联网大会2016互联网女皇报告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互联网中心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互联网大会什么是新媒体中国互联网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