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家(BUY+)能走通VR么?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对虚拟现实投以重望的阿里集团,在4月1日宣布启动“BUY+”计划,并预期4个月后上线此功能。这是到底是个巨大的营销卫星呢,还是暗藏杀机的战略步骤?




BUY+(败家)的名字起的好,发布的日期(愚人节)也是颇值得大家玩味。作为对VR的关注者,在看到阿里投放网上的BUY+推广视频后,便做了一番深入分析。乍一看视频让人激动不已,呈现的是未来VR电商图景的概念,但是其中的问题可梳理如下:


1.      视频中使用的头盔和匹配的技术应用是混淆的,基本可判断是由非专业人士打造的视频。


2.      视频力图展现的不是沉浸环视互动的初级VR,而是虚拟现实店铺中的丰富商品与消费者凭空抓取(动作捕捉)甚至与自身人体模型匹配的高级AR。 初级的VR沉浸设备2014年就已推出了,不断迭代至今,目前还存在诸多瓶颈问题尚未解决,其中技术最优秀的产品还难以规模推广。而阿里在2月初近8亿美元重金入股的AR神秘公司Magic Leap至今也没有任何产品推出,其中的技术难度也是高出VR不止一个段位,首个面世的微软AR产品也非常低调,莫非4个月后Magic Leap就会有惊天产品潜龙出水?也未可知。


3.      即使AR新产品面世,环视现实中的电商平台,图片级的数据量依旧压得阿里每逢双十一,便对服务器的海量数据吞吐如临大敌,生怕服务器当机卡壳。而AR所带来的双向数据量的吞吐,比之要使用高级PC主机才能运行的Oculus和HTC的VR数据量,更有高出量级的差别。那么现在的电商平台能支持这种量级么?消费者的机器能支持这种处理么?硬件瓶颈是一个生态的问题。


4.      即使提升了设备,满足了显示与传输,那追求性价比为主的阿里消费群,会为可预期的售价买单么?会积聚起VR的刚需么?


5.      阿里同时制定了“造物神”计划,但10亿级的商品实体的虚拟化建造,本身意味着时间和巨大的成本,也可预见阿里的数万家商户对此的壁垒阻力。


这样看起来,似乎阿里正在谋求倡导一种未来的消费体验方向,解决现有平台图片和文字的单薄,将未来引向丰富虚拟体验的万众狂欢。


但通常从一种创新技术的发展轨迹预见,一项技术的突破不会立刻带来消费市场的变迁,而是要靠生态圈的成长来实现的。这也是阿里为什么要在影业、音乐、视频等VR内容打造环节同时布局的原因。生态圈的薄弱和缺陷可能导致整个产业布局的欲速不达。




其实从这个角度来看,处在商业不动产帝国的万达如果涉足VR领域,倒更能对国内产生全面性的带动效能。我们可以尝试分析如下:


1.       万达是以实体店为主体的,辅以刚刚建立的飞凡网,客群的粘性在实体店,虚拟现实店铺的建立会连接起消费者跨时空的映射体验;


2.       万达的消费圈层不是以性价比追求客户为主体组成的,客群覆盖层次更为丰富,对设备价格敏感度的柔性更大,购物中心和消费者的双向VR设备购置可能性更大;


3.       万达目前涵盖的领域更广泛,包含房地产、文化、旅游、传媒、体育、金融、游艇、电竞等,而这些领域不少都已被VR成功运用,积累了很多落地的实际经验;


4.       万达已经在打造基于BIM技术的信息化集成管理平台,并推行BIM总发包管理模式开发广场项目,而BIM就是VR的一种垂直行业应用的基础,“BIM+GIS+VR+运维”就是智慧城市的虚拟现实生活;


5.       万达涵盖领域不少已是全国第一和全球第一,如果做全面VR整合,不仅是单领域的进步,更会在VR社会全面应用上相互助力,齐步跨入一个新的时代新的世界,这样的效益和效能也是不可估量的。


但分析归分析,到底是阿里的晴空霹雳能够真正落地,还是万达能谋定而后发制人,即使全世界VR的热情膨胀出了太阳系,其实都要有赖VR技术拐点突破的到来。


13年前没有人会相信阿里今天能创造3万亿的交易成绩。你相信5年内虚拟现实的全球规模能突破1500亿美元么?不管你和我信不信,VR圈儿的人信了。。。


BUY+(败家)4个月的VR之路能走成什么样,让我们睁大眼睛,拭目以待吧!




最前沿的虚拟现实产品资讯、最权威的行业分析,重磅新闻、原创解读。致力于打造虚拟现实第一自媒体平台 !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