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每次聊天都小心翼翼,害怕被截图

一些事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我现在用微信,已经养成了一个相当耗费精力的习惯。

就是在和朋友聊天或发朋友圈的时候,会下意识地思考两个问题:

这句话会不会被截屏?

如果真的被截屏了,又会不会被过度解读?

如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那我就会抓紧时间撤回。

印象深刻的一次是,我针对一个新的热点新闻分享了自己愤愤不平的看法。

过了还不到一个小时,我的朋友发来了一张微信群的聊天截图,原来是我的言论已经被拿出去公开讨论了。

我还看到许多 diss 我的评论,可是查了好久还是查不到是谁截的屏。

一次这样的经历,就足够提醒我要注意表达了。

问了问,才发现原来大家会比我还小心。

 



 

大家都热衷用聊天记录截图投稿

“我用截图,差点毁掉了一个人的声誉”

囧头 本篇文章的编辑

有件事,我现在想起来,不太确定自己是否做对了。

去年,在一个新加入的社团群里,我回应了一条关于避孕套的新闻,还说“这些套应该都是小超市里买的假货吧。”

两秒后,就有群里的陌生男生发来好友申请,通过后的第一句话是:

“你对安全套很了解啊。”

我顿觉莫名其妙,回他:

“这是常识吧。”

但很快,他把话题带往了奇怪的方向:

“在学校吗?”

“出来玩吗?”

“学姐,约过炮吗?”

彼时我很生气,在感到自己被冒犯的同时,还觉得他很奇葩。于是,便把聊天记录未加工地就发在了朋友圈里,平日不来点赞的朋友都开始问起事情进展。

我开始套他的话,不仅问出了他的名字、学院,他连第一次约的经历都告诉我了。有句至今难忘的话是,他说:“那个(他约的)学姐很美,但很危险。”

于是,在把完整记录发到朋友圈后,我配以文字:

我也很美,我也很危险。

那条 9 图的朋友圈,大概是我至今为止最火的一条。评论堪比微博上的网友,有人嘲笑,也有人想进一步扒皮,更多的是骂声。

有人问我:

“你怎么不给他打码?”

我理直气壮地想:

他性骚扰在先,当然要把他挂出来示众了。

回味起来,好在我们也没有共同好友,事情也没有继续发酵。

如果发展成今天的态势,恐怕他会真的被我的截图毁掉吧。

后来,我对截图这件事就越来越慎重了。

 



 

“开新群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删微博”

王火火 本篇文章的另外一个编辑

前一阵子,我们编辑部讨论觉得,应该多和读者亲密接触(增加脱单几率),便推出了一个新举措:每位编辑都开一个读者群吧。

很不巧的,我也在那个会议里,而且当晚的推送里这个二维码就会出现。

我一看表,不好,时间紧迫,留给我删微博的时间只剩下不到 3 个小时了。

在我的假想中,每认识一个新的人,对方都很可能会审阅一番我的微博和朋友圈(已经三天可见)。

所以,每次加一个人,我都会刻不容缓地再整顿一次自己所有的社交账号。

我开始进行第一轮的筛查是:删自拍,看看有没有曾经觉得好看现在丑了的照片。

第二轮是删内容。看看有没有太戾气、或者容易得罪人的,看到讲得又轻松又哲理的,一定要保留。

最后一轮,是删掉一些过于个人的情绪和经历。比如许多游戏的分享,阴阳师抽了什么卡,恋与制作人和谁打了电话,这些都要删掉;又比如各种转发抽奖...

最后,我一共删掉了 473 条微博。

晚上推送后,我胆战心惊地等待着读者们的反应,可事实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我的微博,根本没有读者来看。

 



 

今天突然刷屏的女律师朋友圈截图

“人设定好,就不怕截屏了”

子弹同学 做广告的朋友

即使只是在几个人的群,我也害怕被截屏。

实习的时候,有一次,我在公司的部门群(几个人)里稍微开了一个客户的玩笑,说他的一些话有性别歧视。

然后隔了几天,那句玩笑的截屏,就被那个客户直接发回了给我,并且用极其长的文字表达了对我的失望。

那一刻我吓坏了,为什么连几个人的群也会被一个遥远公司的对接人知道。

后来一问才知道,是一位同事闲聊的时候,把截屏给了大学的朋友看,而那位朋友第二天又真的刚好跟客户一起吃饭。结果是,这一个玩笑,就让公司赔掉了整一单生意。

也是工作之后才发现,自己说的任何一句话,都是会被解读为代表公司的,即使是在小群也不可以。

在此之后,我连微博、朋友圈里的一些太个人的东西都删掉了,因为,不想再因自己失言而冒一丝的风险。

这样活着,可以说是很累了。

最后

现在,随便打开朋友圈,你会发现大家都已经习惯了拿聊天记录截屏当笑料、段子、吐槽配图了。

这样的氛围下,聊天时小心翼翼成为常态,也不奇怪了。

如果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谁也不能保证,你的一言一行不会被突然当作某件事的“证据”。

说来也巧,今天还看到了一则这样的新闻:

一名家长因老师不给孩子调换座位,心生不满。在去年过年时给老师发了个 88.88 的红包。老师顺手点开,回给家长一个 90 块的红包。

这名家长没有收,而是把老师领红包的记录截了图,发给教育局,举报该老师收受红包。

最终,教育局综合了情况,虽然没有对老师进行纪律处分,但也做了相关惩罚,并进行了通报批评。

学校表示很无奈,‘家长给老师挖了一个坑’,并且是用微信截图做证据,谁又能想到呢?

或许,大家对这个时代的评价是对的,在当下的社会里,没有所谓的私人空间。

一个人发朋友圈时,要做好被挂出来的准备;一个人在说话时,要做好被众人反复揣摩的准备;一个人在一如既往地生活着时,要做好当一个模范人设的准备。

想起昨晚,我刷微博的时候,看到了作家 @荞麦 的一段呼吁,就引用来当文章的结尾好了:

 



 

“我觉得应该颁布一些网络社交规则:

1、未经对方允许,不应该把朋友圈的内容截图到微博上。

2、未经对方允许,又不是为了提供什么证据,不应该截屏微信对话发到微博上。

3、未经对方允许,最好也不要把双方的私密事情拿去问情感专家。

请补充? ”

本文链接: http://www.yixieshi.com/104249.html (转载请保留)

随意打赏

小心翼翼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