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场人士跳槽成常态,大部分人不到一年半就找下家
近日领英(LinkedIn)发布了《中国职场人士跳槽报告》。报告显示中国职场人士跳槽频率远高美国,已经成为常态。一半以上中国职场人士在一家公司安心工作不到一年半,就开始了辞职跳槽的准备。哪些行业的流动性更大?为什么有如此之高的跳槽频率?中国职场人最看中什么?企业怎么才能留住人才?“互联网的一些事”推荐此文。
钛媒体注:近日领英(LinkedIn)发布了《中国职场人士跳槽报告》。报告显示中国职场人士跳槽频率远高美国,已经成为常态。一半以上中国职场人士在一家公司安心工作不到一年半,就开始了辞职跳槽的准备。哪些行业的流动性更大?为什么有如此之高的跳槽频率?中国职场人最看中什么?企业怎么才能留住人才?下面是《中国职场人士跳槽报告》:
2014年10月20日,领英(LinkedIn)发布《中国职场人士跳槽报告》,报告显示中国职场人士的跳槽频率显著高于美国,已经成为常态。在前期调研中,领英针对中国四个经济发展圈(京津冀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中部经济圈)的主要城市的职场人士进行了大规模调查。领英发现,以上一份工作的在职时间(多少个月)来看:
中国职场人士的平均在职时间为34个月,相比美国的56个月,几乎短了两年;
中国职场人士的在职时间的中位数为24个月,比美国短半年之多。
通常从开始留意跳槽机会,历经筛选、面试、协议、辞职等过程需要半年,也就是说一半以上中国职场人士在一家公司安心工作不到一年半,就开始了辞职跳槽的准备;相比之下,大部分美国的职场人士在一家公司能够工作两年半。
跳槽成常态
在不同职业的人士流动性方面,领英发现,不同行业在职人士的流动性有较大差异:
在中国,商业服务(如律所、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金融保险和互联网是在职时间平均最短、跳槽频次最高、员工流动性最大的三个行业;
互联网在美国是在职时间较短的行业,在中国的在职时间仅次于商业服务和金融保险业,中国为31个月,同美国45个月相比,短了一年多;
工业生产制造在中美两国均是在职时间最长的行业,但中国也仅为39个月,几乎相当于美国71个月平均在职时间的一半。
领英今年第三季度对中国职场人士的一项大规模调研显示,跳槽在中国职场不仅是常态,也正在成为中国职场人士的一种习惯。其中:
约20%的被调查者表示正在主动寻找下一个工作,这部分人被称为“主动求职者”;
80%属于“被动求职者”,他们当中只有12%的人表示暂时对找新工作不感兴趣,53%的人愿意同招聘人员进行接触并商讨新的职业机会,另外13%的人则在自己的关系网内讨论求职机会。
高跳槽率来自哪儿?
在分析中国职场高跳槽率的原因时,领英认为三个主要的原因,使得中国职场呈现高频率跳槽的节奏:
1、中国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使得人才需求持续高涨。
以互联网行业为例:2011.10~2014.10这三年,根据投资界网站披露出来的投融资数据中,有103家互联网、IT企业获得天使或者风险投资,融资额度达到~240亿人民币。公开披露的企业通常仅占总体融资企业的不到10%。融资中很大一部分被用于吸引人才,搭建更强更大的团队。同时BAT等大企业也在不断地扩充人才数量,每家每年用于人才招聘的费用高达上亿元。此外,互联网对中国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在加速,传统行业/企业中的互联网人才需求也在大幅增加。
2、快节奏的宏观大环境下,很少企业能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去培养起有效的内部人才体系,大量人才通过外聘方式招募,引发人才跳槽潮。
国际著名猎头顾问克劳迪奥·费尔南德斯在哈佛接触到的70-80%的中国企业都未建立有效的模型以评估人才潜力,多数中国企业对此甚至毫无概念。它们亟待建立完善的潜力评估体系,以吸引、激励、培养他们最优秀的人才。而在缺少内部人才培养体系的情况下,企业习惯通过提供更高的职位和薪水来吸引外部人才。这使得中国的职场人往往不够耐心,频繁跳槽换工作。
3、在求职过程中,人才与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就职往往是在不充分信息基础上做出的决定,也为之后的快速跳槽打下伏笔。
跳槽过程中,人才需要大量的信息来帮助做出决定。在美国,为了减少个人与求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个人会积极主动通过各种社交渠道、职业社交平台来了解企业的一些隐性信息,而如领英一类的职业社交平台也为这种信息流动提供了可能。但中国的职场人士更多倾向于被动接受信息,而非主动寻找,因此所获得的信息源更多集中在公司和HR。他们往往会基于“自己对该公司和该职位的想象”做出了决定,之后很大程度发现现实与想象的落差大到无法接受,便选择了用脚投票。在领英今年第三季度的焦点小组访谈中,有~30%的白领曾有过这种经历。
为什么跳槽?
大家如此频繁地跳槽,跳的到底是什么?哪些是中国职场人士最为看重的?领英发现,工作强度是最不被重视的指标,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互联网行业工作那么累,每年却有大批的人才蜂拥而入,甘当所谓的“苦逼”;此外企业国际化、企业品牌知名度、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职位职级也不是重要的考虑因素。而发展空间、工作内容、学习知识、工作氛围和薪酬福利则是最受重视的指标,其中发展空间排在了第一位。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变化节奏太快,职场人士面临不断的能力更新和成长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内部培养人才的体系,人才的内部成长往往面临瓶颈,此时就得通过跳槽来实现。
留住人才,关键在于培养
基于调研,领英建议国内企业:
1、从现在开始,建立、审视和优化自己的内部人才培养体系。而内部人才体系建立的难度在于: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必须清晰,基于此需要有一个长期的人才需求计划,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
2、软硬性结合,吸引人才。企业可以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基础上,突出发展空间、学习机会等重要维度,吸引人才。此外,在招聘过程中,多渠道多维度地展示企业的雇主品牌,增加公司和职位等重要的软性信息的透明度,如工作氛围、企业文化等,减少应聘方与受聘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减少此后的人才流失。
关注 互联网的一些事 官方微信,回复" 19330 " 即可在微信里阅读本篇内容。
在查找公众号中搜索:imyixieshi,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快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