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接近于现实的社交产品设计――圈子

一些事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首先,我们来回顾几个场景。

  时间是2009年,用户A是一个大二的学生,他使用人人网来跟以前的同学和朋友们沟通。但是最近他遇到了问题,事情是这样的:A有一群非常要好的兄弟们,没事聊聊苍老师、骂骂人、讲讲段子之类。这样的交流方式让A觉得真实和愉悦。但是同时,A的人人网好友中还有一些现在学校中的同学们,其中部分是女生,也有女神。A不希望把自己“不良”的一面展示给他们。但是,在人人网发状态,会推送给所有好友,没办法设置权限,没办法加密。为了女神们,A只好进行自我审查,尽量不发“敏感信息”,但这样的代价是,他与他的好兄弟们渐行渐远。

yixieshi.com

  时间是2010年,用户B是北京一家广告公司的设计师,平时喜欢玩微博。对于他来说,微博有两个作用,一个是跟朋友沟通,另一个,是运营他的个人品牌,有时候还能通过微博接到一些私活。但是最近,他发微博变得越来越谨慎,因为他发现他的上司关注了他。平时工作上的一些牢骚,吐槽老板,骂客户的微博,他是不敢发了,但是没有了这些,生活缺少了多少乐趣啊!他想要注册一个新的账号,但又有点儿舍不得这几年积攒下来的2000多位粉丝。想来想去,他只好新注册了一个叫“B-私人”的微博账号,把他的朋友们重新follow了一遍。但是两个账号倒来倒去用起来很混乱,比如上次他就不小心把一条抱怨老板的微博用原来的账号发了出去,虽然及时删除,但依然吓出了一身冷汗。

yixieshi.com

  我们在使用线上社交工具的过程中,究竟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有哪些不同?为什么在现实中感觉并不明显,甚至不存在的问题,在线上社交工具中会如此的明显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或许我们应该先研究一下,我们在现实中的社交网络模型是怎样的。 yixieshi.com

  用户C是一个产品经理,他在深圳一家著名的互联网公司工作,他回忆了一下,在过去的一个月内他跟下面这些人有过交流: 互联网的一些事

  ——在工作日,与公司的同事讨论需求和设计,得出结论:开发一个提醒功能,在用户的账号余额小于xx元时通过弹tips的方式提醒用户,如果用户注册了手机号,还可以使用短信提醒。(1) yixieshi.com

  ——晚上下班,有人在QQ“密友群”里发消息说,C大学喜欢的女神X2周后要结婚了。密友们在群里完整的八卦了一遍当年C追女神的故事,C也乐在其中。最后他们决定,去上海参加女神的婚礼。(2) yixieshi.com

  ——打电话给物业,让他们派人来家里修水管。(3)

互联网的一些事

  ——给父母打电话,告诉他们国庆节回家;跟七大姑八大姨打电话,问他们要不要从香港带化妆品。(4)

yixieshi.com

  ——周末,陪女朋友看电影,顺便喝杯咖啡。(5) 互联网的一些事

  画出网络图,再加上C本人,就是下面这样:

互联网的一些事

更接近于现实的社交产品设计――圈子,互联网的一些事

  从上面这张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明显的特征:

互联网的一些事

  在现实生活中,C的所有社交对象并不是混在在一起,而是形成了天然的圈子。 互联网的一些事

  不同的圈子之间没有交集,或者交集很少(只有一处,即C的其中一个大学同学也是他现在的同事)。

互联网的一些事

  原来,在现实生活中,C的社交网络除了Person to Person的结构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结构,就是“圈子”。一般情况下,一个个体在不同的圈子里面,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个特定的话题经常只会在一个圈子内部被共享,而不会影响到另外的圈子;而不同圈子内部的成员之间经常是处于社会隔离状态,互相并不认识,或者较少认识。

互联网的一些事

  而在网络上,则是这个样子(如果现实中的所有人都使用同一社交工具的话):

yixieshi.com

更接近于现实的社交产品设计――圈子,互联网的一些事

  传统互联网上的大部分社交产品,是以人为最小单位的。其关系网是人与人直接连接形成,在这个网络之上,并不存在其他二级结构。对于一个用户来说,他的“好友”是扁平化的,没有层级的,也没有亲疏远近的区分。 互联网的一些事

  这样的网络结构意味着,任何一个用户产生的任何UGC,将会被推送给他的所有好友,因为并不存在一个“好友分级系统”。如果将用户C在现实中的社交平移到线上的结构,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互联网的一些事

更接近于现实的社交产品设计――圈子,互联网的一些事

  所以,问题的根源似乎在于,传统的线上社交产品,没有很好的实现现实生活中“圈子”的结构和功能。 yixieshi.com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社交产品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着手思考和解决。例如: yixieshi.com

  1、引入类似圈子的结构。

互联网的一些事

更接近于现实的社交产品设计――圈子,互联网的一些事

  微信朋友圈,在发照片的时候,有一个“可见范围”的选项,进去以后,可以将所有微信好友分组,然后可以将UGC只推送给特定的组内的成员。

yixieshi.com

  这里还有一个小问题,就是如果我的圈子很多,每次这么选,多麻烦啊。其实我们再仔细的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把UGC的可见范围分到这么细,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把一些特别敏感的人排除在外即可(例如老板),所以,朋友圈另外还提供了黑名单功能,黑名单其实也可以看成是一个特殊的圈子。另外,总是会有一些人,你其实不喜欢,但是碍于面子,或者业务上有来往之类,你必须与他保持联系。这样的人,你才不会关心他中午吃了什么,家里的狗拉了几次屎之类的。这其实还是“圈子”: 互联网的一些事

更接近于现实的社交产品设计――圈子,互联网的一些事

  2、垂直化细分SNS,自动形成圈子 yixieshi.com

更接近于现实的社交产品设计――圈子,互联网的一些事

  Linkedin,以及国内的一些“职场社交网站”。将其属性定义为职场间与同行、猎头等的交流工具,这样的定义让Linkedin天然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圈子。大家在Linkedin上面一般不聊八卦,不发孩子满月照片,而是show简历,拓展人脉。所有的UGC产生都是为这些任务服务,目的单一,你自然不需要纠结要不要把吐槽老板的消息发出来。 yixieshi.com

  3、 关于社交关系中的亲疏远近

yixieshi.com

  在你的所有社交关系中,一定会有一部分人,他们跟你特别亲密,例如女友、闺蜜、红颜知己等。而另一部分人,可能只是普通朋友,比如一些同事,一部分大学同学等。所以,现实社会中真正的圈子划分,维度并不是唯一的。圈子其实更像是贴在所有社交对象身上的标签,而不是物理结构。所以很多时候,圈子没办法根据简单的算法算出来,至少目前还没办法算得特别精准(亦或者是,还没用足够大的市场前景来支持我们把它算的特别精准),但是不精准的算法所支撑的产品,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说不定哪天,自己的前女友会出现在现女友的“你可能认识的人”中。 互联网的一些事

  不过,不精准也有不精准的玩法。有一种关系是比较容易处理的,就是“临时关系”。例如上面提到的C请物业人员来维修水管,这时他就会跟维修人员建立一个临时关系,水管一旦被修好,说不定他们这辈子都不会再进行任何社交了。这类临时关系,在线上的社交产品中也会有体现。

yixieshi.com

更接近于现实的社交产品设计――圈子,互联网的一些事

  例如,在QQ的一些游戏中,你可以把一起玩游戏的人加为“游戏好友”。这就更像是一种受限的临时关系。游戏好友之间看不到对方的QQ签名、QZone里面的照片等,他们只在游戏里面有联系,并形成特定的圈子。 yixieshi.com

  参考文献:《THE REAL LIFE SOCIAL NETWORK》 http://www.slideshare.net/padday

互联网的一些事

  本文地址:http://uxcafe.org/blog/2013/11/689

互联网的一些事

  作者微博:http://weibo.com/xidea

互联网的一些事

  转载请在正文末端保留上述信息 互联网的一些事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