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会是个大风口吗?听听CEO们怎么说
【创业局内人】是由腾讯创业推出,根据企鹅问答精彩内容整理而成的创新产品,只关注创投圈最热门话题。
第一期的【创业局内人】,我们聊了聊联合办公的生存现状,收到了各种创投圈内人的热烈反馈,简直是一场真相大起底。
关键是,提出的问题比较犀利。
第二期也来了,这次,我们想和你聊一聊最近爆火的“共享充电”领域。
虽然这个方向的项目融资是在2016年底到2017年初陆续获得的,但是,却是在同一时间被曝光出来,因此,也就有了“10天融资3亿”这样的说法。
还有人揣测:共享充电会成为下一个共享单车吗?
今天,我们请到了这个方向的创业者、已经出手的投资人,以及来自不同媒体的观察家,对我们提出的关于“共享充电”领域的问题做了非常详尽的回答。
在查看他们的答案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共享充电”两种不同的业务形态:
第一种,共享充电宝:柜式充电宝租赁和归还机,参与答题的嘉宾袁炳松,是来电科技创始人。来电科技的业务形态就采取的是这种形式。
第二种,充电基础设施:固定充电桩、商家充电台、桌面充电站,参与答题的嘉宾刘文源,是Hi电创始人,Hi电的业务形态属于这一种。
那么,共享充电突然火起来了,商业逻辑是什么呢?这些项目的盈利状况又是什么样的,未来的天花板在哪里?如果共享充电真的能赚钱,为什么线下店自己不摆个机器做呢?
来看看嘉宾们的精彩答案吧:
一、创业企业CEO:
刘文源,Hi电创始人:
共享经济最好的商业模式是租赁模式,因为双边共享要平衡双方,获客、教育用户的成本很高,平衡不好也容易流失。
这个逻辑之下,那么共享经济最好的原型就是租赁模式的共享经济,但租赁模式的门槛高对平台运营的资金压力大,所以最好的品类是成本低频次高的产品,而Hi电共享充电的设备成本只有100元,完全符合最好的共享经济模型,并且优于单车,加上手机没电的痛点足够痛,每日必需充电的强刚需,8亿智能手机用户的用户基础,火起来是必然。
而从盈利模式来看,Hi电的盈利模型可以用简单粗暴来回答,1元/小时,每日3-5次充电,不用一个月即可回本。而且因为成本低,消费场景被切分成了最小的单元,可以像沙子塞满瓶子一样让网点无处不在,让所有人在出行的时候都可以有个安全电量。
用户痛点不仅仅是“充电”,移动也非常重要
袁炳松,来电科技创始人:
与“充电基础设施”相比,“共享充电宝”的出现,不仅是满足了我们手机充电的基本需求,更是解决了手机不能“移动”充电的痛点,实现了“随时随地”给手机充电。
桌面型充电设备为代表的充电基础设施,其优势在于具有曝光度高、更加方便快捷的优势,能够更快实现生活场景的全覆盖。而由于进入门槛低,排他性差,它的替代方案将会有很多,尤其是大多“充电基础设施”缺乏核心技术,没有专利和知识产权的护航,大量竞品可以通过简单模仿制出设备,引发企业之间进驻商户的恶性竞争。
与“充电基础设施”相比,“共享充电宝”更加安全,更得用户的信任。同时共享充电宝的“移动”优势,具有无可比拟性。
用户在具有流动性的大场景下会更倾向于租借共享充电宝。这就为”共享充电宝“进驻大场景,提供了先天优势,在大场景占据主动的情况下,又因为小场景排他性小、替代方案多,当来电通过大场景下的品牌积淀,在进驻小场景时将拥有更多的主动权,相对来说更为容易。
二、投资人:
周韬略,红点中国投资人:
对于资本来说,我们一直在找日频级别的刚需和流量入口,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平均每台充电宝,每天被使用的频次在0.7—2.0频次之间,租借时长约为三小时,从使用频率来说,这是一个日频的东西,在我们的生活场景中,这样日频的东西并不是很多。
从目前来看,共享充电宝的盈利模式主要是收取充电费与广告费。单说收取充电费,可能一年就有百亿的市场,但我们现在不说这个市场,以我投资的来电科技的商业模式来看,平均每一个冲动宝的租借时长是三小时,我们的充电宝上面可以印广告,你想想,什么样的产品可以每天平均陪你三个小时,陪你三个小时你觉得这个商业价值是多少?
共享充电≠共享充电宝,未来二者只存其一
崔植源,十方创投投资经理:
手机充电本身是高频刚需,但共享充电≠共享充电宝。共享充电在未来最好的模式应该是成为“基础设施”,作为基础设施的共享充电,与共享充电宝相比,在发展过程中,充电宝的使用场景会逐渐被作为充电基础设施蚕食。
共享充电与共享单车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在解决方案上,共享单车是目前是唯一解,共享充电目前有两组解:充电基础设施与共享充电宝,而我的观点是:充电基础设施会对充电宝产生替代性。
与滴滴&快的、ofo&摩拜、美团&大众点评不同,”充电基础设施“与”共享充电宝“未来必会是你死我亡,出现合二为一的情况,也会是一方收购另一方,而被收购一方的收购价不会很好看。
三、观察家:
科技杂谈,专业深度的分析,好看又好玩的科技评论:
无论共享单车,还是共享充电宝,它们都已经不是airbnb、Uber这种,整合社会零散资源并进行再分配的,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经济”,而是B2C式的租赁业务变形。
他们目前能成为新一轮热点的关键在于:业务的分发模式改变了,分发的效率提高了,这样做的结果是让每一个业务节点都能进行网络化的信息管理,不再需要经营场地和经营人员这两项主要开支,边际成本大幅下降。
由此具备了“类互联网”的特征:就可以像细胞无限分裂一样,快速实现业务的快速、大规模复制,从而获得目标收入的指数级增长。
而让传统业务具备“类互联网”特性,是各种“中国式共享经济”的基本特征,未来的更多“共享经济”,也必将如此。
目前来看“共享经济”其实就是新一轮的O2O。只不过,它为线下用户供应的,不再是以人为服务主体的餐饮、按摩、美甲等业务,而是变成了单车、充电宝、服装等物体。
如果说,O2O业务的本质,是传统的人的服务的分发,那么“中国式共享经济”的本质,就是传统的租赁业务的分发。
腾讯创业 ,腾讯旗下创投领域垂直媒体:
短期来看,共享充电的确是一门现金流正向的生意。除了现金流可观,共享充电宝带来庞大的线下流量入口,也是其获得资本青睐的原因,但如果想做成一门产业而不仅仅是“生意”,就要考虑天花板以及线下铺设密度。
1. 线下铺点的竞争力取决于融资能力对于共享充电来说,铺设一个点就是一单成本+一段时间内的收益,不存在边际成本的问题。也就是说,不会因为铺设的密度变高而降低单点成本。但是,如果铺设的密度不够高的话,很难形成协同效应,也很难做更多的市场拓展。
2. 线下店的BD是运营难点此外共享充电也具有一定运营难度,这主要集中在线下店的BD难度。不论是机柜模式的机器还是桌面上座充,都需要将线下设备放置在便利店、咖啡馆和餐厅等等线下场景中,如何让他们接受线下设备的安置和摆放,以及如何进行利益分成,都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3. 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红利的消失共享充电能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带来的“红利”。前面也提到,共享充电的门槛很低。坦白来说,即便是一家便利店的小老板,想在自家店里安一个充电桩,也并不是什么有难度的事。实际上,711也早已推出充电服务,而要追赶711这样庞大的便利店网络,对创业公司来说并非易事。
热点微评 ,针对互联网的热门事件、行业形象发表看法:
在投资人看来,共享充电宝回本周期快、损耗率低,成本投入低,赚钱快。
但共享充电宝之所无法成为下一个共享单车,关键还是看是否是切入了刚需高频类的需求的单品,而且单品是否有着重塑生活习惯的这么一种属性。无论是单车还是网约车,它们都事实上在改变或者重塑用户的生活习惯,而且确实对于出行构成了方便,这种生活习惯形成会依赖并且有重度使用的持续性需求产生。
而随着当前电池技术的进步,以后手机一天一充基本上是可行,对于用户来说,在紧急的情况下手机没电是偶发性现象不是高频现象,当前共享充电宝市场事实上打的其实是这种偶发性需求而不是高频需求。
同时借还方式相比流动性更强的自行车来说,充电宝还必须要在指定的地方取拿或者归,不能随意放在路边,这与共享经济追求的便利性与流动性相悖,也就是说,流动性差的硬件其实并不适合拿来做共享。因此可以说,几十块就可以个人拥有的充电宝跟相对昂贵和大体积的自行车事实上面对的不是同类的问题与需求,这类共享模式背后事实上,在消费者层面需求看来事实上可有可无。
科技之窗,聚焦最新科技咨询和产品,提供深入独到趋势分析:
比起共享单车的回收期,共享充电宝回收期理论上会更快,这是为什么共享充电宝又一次出现在资本市场中的原因。
目前共享充电宝有两种共享形式,一是机柜式租赁机器,租赁机固定,用户可以带走实体充电宝;二是实体充电宝,主要是桌面固定充电宝(无需押金),极端连线充电,无法带走。
而使用共享充电宝是首先需要扫码,这就意味着你手机需要在缺电但有电的情况下使用,如若你的手机已经无电自动关机,那么共享充电宝实质在对你来说是无用的。
但随着电池容量扩增 、快充、无线充电模式的兴起,这些在某种程度上都在影响着共享充电宝的前景。
如果你也有想要了解的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qqchuangye,给我们留言并发表你的看法。
本文链接: http://www.yixieshi.com/80142.html (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