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寒冬将变成资本极冬,未来将有更多的滴滴拉屎现出原形
作者:苏仑特,微信公众号:苏仑特的专栏
1.泡沫还是热气球?
这是篇写给时代的文章,这是个大众创业的时代。
平均每天都有两万多个新公司成立,然而几家欢喜几家愁?
前些天,我写过一篇“一篇文章打醒所有伪创业者”的文章。试图揭露伪创业者的身份,写到一半又突发感悟:大部分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伪创业者,他的认知存在问题,遂动笔写了那篇《一个产品经理如何突破自己的认知界限》。
在试图揭露伪创业者身份的那篇文章中我提到:
“《传习录》堪称“心学”第一书,王阳明在这本书里讲道: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个世界上没有知道却不行动的人,知道却不行动,只能说你知道的还不彻底。
我很喜欢这句话。
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宝藏,但行动者寥寥无几!为什么?因为大多数人不知道在哪呗!说白了,与那些极为少数的人相比,我们缺乏近一步的线索。
这是大多数人的“知而未行”。他们不是缺乏行动的欲望,而是缺乏行动的资源。
如果换在创业领域,大多数人对某些行业都能指点一二,但紧紧是指点一二,不是指点九十。
指点九十的人在哪?他们都成了这个行业的领跑者,没有功夫和这些指点一二的人瞎扯淡……
但时代不一样了,不是八九十年代了,那个时代的创业者不会轻举妄动,他们不会仅仅依靠纯粹的情怀就豁出性命。也不会创个业弄得满城风雨,众人皆醉。
这是个指点一二的人都能创业的时代。标配是“情怀”。
除了用情怀来描述这些可爱的创业者们,可能没有更合适的词汇。
零五年的中国,每分钟有八家公司成立,到了零六年,每分钟有二十多家公司拿到营业执照。
这是相当恐怖的事情,因为市场容量是有限的。人的情怀成了无限的东西。
就拿互联网行业来说:
零五年是互联网金融爆发期,仅上半年就涌现出一千多家平台,截至目前,我们只听说过某平台老板跑路了,某宝砸20亿做营销,某个产品又出现在死亡名单上。
关于独角兽,我们只听过,没见过。
如果一个团队背景不错,比如成员来自bat,或者是海龟背景,那么融资就会好一些。
当然这些团队总会不负众望拿到某某基金的几百万天使投。
说到天使投资,圈外的人总是一头雾水,因为它不像风险投资有着很长的历史。
天使投资是时代的产物,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信息时代,信息不再只在少数人那里传播,信息的爆炸,让更多人觉醒。
想做事的人多了,风险投资门槛太高,怎么办?市场迫切需要一个低门槛的投资方式:天使投资来自于市场的迫切需求。
关于天使投资,产品不需要盈利,只要注册公司,有核心团队,产品逻辑清晰就可以申请。
还有门槛更低的:种子投资。
你只要有一个想法就行。
时代允许你这么做,更确切的说:资本允许你这么做。
前提是你足够疯狂,只要你和投资人面谈的时候双眼放光,讲起产品滔滔不绝,运气一般不会太差。
能做到这些无非两种人,一种是真的找到行业痛点,对产品理解非常透彻,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信。
另一种比较常见:他们比较会揣摩投资人心理。
投资人会怎么想?这人这么疯?会不会是下个马云?当初很多人错过马云,我会不会也错过?
正是投资人这种心理,一大部分不懂行情的伪创业者拿到了融资。
投资人为什么这么想?因为投资人也是人,他不会对每个行业都思考的很深,再者:大多数创意都是投资人没遇见过的。
举个例子:互联网保险。
在一个创业者提出互联网保险这个概念之前,百分之八十的投资人会眼前一亮,但不知道其运作逻辑,百分之二十的投资人可能思考过这类项目,但他们只是简单的构想。
也就是说:创业者在产品的认知程度上是有优势的。
投资人在和创业者交涉的时候才能获取对“互联网保险”这个项目的运作逻辑。
他们更擅长的是快速分辨一个需求是不是一个伪需求,如果是直接pass,如果觉得不是就继续合作。
这是个很主观的判断。因为一个新模式的提出是没有任何数据支持的,人们只有依靠纯粹的思考来判读一种商业模式的未来。
所以投资人始终扮演的就是一个产品经理的角色。
他们依靠丰富的阅历和已有数据来解析一个产品是不是有所作为,这个过程就是确定一个需求是不是伪需求的过程。
产品经理是最适合做vc的一群人,有人说pm是ceo的学前班,其实pm是vc的学前班!
ceo的三大基本职责:定战略,找人,融资。
而vc的本质工作就是分辨一个产品逻辑够不够硬。
这点pm与vc比较接近。都是一些重思维,重分析的行业。
关于伪需求,刚接触互联网的人都觉得很容易分辨,他们觉得从一般逻辑,甚至简单推理就能分辨。
这堆人中出来创业的大多数都失败了,现实让他们的无知付出代价!
创业也好,产品也好,我们终要回归商业的本质。
商业本质是什么,说的好听一点是为社会创造价值,说的直白一点就是盈利。
毕竟只有盈利的产品才能创造价值,当然不乏有些还在亏损但能创造价值的存在:比如京东。
京东持续性的亏损一直被业界所诟病。
持续性的亏损能说明这个产品需求是泡沫吗?显然不可以,因为与京东一样亏损的还有世界电商巨头亚马逊。
在贝索斯的领导下,这个庞然大物已经持续亏损了二十年。
关注科技媒体的朋友一定知道这条消息:亚马逊已经开始盈利,贝索斯身价超越了金融巨鳄巴菲特,亚马逊市值市值逾越3600亿美元,约1.5个阿里巴巴。
亚马逊的成功显然给京东的股东打了一针兴奋剂:因为它们模式如出一辙。
刘强东这样解释京东亏损:那些钱并没有白白花掉,它变成了京东的仓储以及物流建设,也就是固定资产。
从自营电商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知道:持续性亏损的产品不一定是伪需求。
那它的反面映射是什么呢?
那些已经盈利的产品就一定不是伪需求吗?
未必!
市场不乏一些高估值,已经盈利最后却逐渐破产的产品,其中不乏一些明星企业。
最惹人注目的就是雅虎。
谈及雅虎的辉煌与陨落,无人不感到惋惜,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曾独霸一方,但最后落得屈居人下的柯达和诺基亚们。
不同的是后者是传统行业的没落,而雅虎是纯互联网行业的没落。
直到它以四十亿出售其核心资产时人们似乎还曾经停留在它创造的武林神话中:
投资马云,投资孙正义,谷歌数次登门求收购……这样的神话太多了……
是谁害了雅虎?不是别人,正是它自己,纵然市值再高,陨落也只是突然间的事情。
很多人觉得雅虎是只有王炸但却打烂的一副牌。
其高层到现在或许都不知道雅虎究竟要做什么:内容?还是搜索?
知道了又何妨?搜索引擎谷歌已经归位,实至名归!
很显然,如果雅虎如果坚持走搜索这条业务线,就不会有今天的谷歌。
在雅虎还搞不清楚自己究竟要做什么的时候,谷歌曾数次上门拜访,征求收购,那时雅虎眼中的谷歌是没有价值的。
最后雅虎做了一件成全他人,恶心自己的一件事:把搜索服务承包给了谷歌,这是谷歌崛起,雅虎走向陌路的关键一个决策。
雅虎几乎所有的流量转移到谷歌。
用户普遍这样认为:在谷歌搜索上就可以看到雅虎提供的全部内容,雅虎上看不到的内容也能在谷歌上看到,那为何还要继续使用雅虎呢?
雅虎就是这样没落的,他们的失败有很多原因,归根结底还是产品定位上:他们既做内容,又做搜索,但更侧重内容的提供上面。
这点初创公司都不会犯的错误活生生的摧毁一个巨头。
一副好牌被打成了滴滴拉屎。
这是资本不愿意看到的,更不愿意以贱卖收尾的恐怕还是它自己吧!
而我们,只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吃瓜群众!
这样的泡沫有很多,而许多时候,泡沫和真需求是互相转化的,有些产品是在吹的过程中吹成了泡沫,如果好好吹完全可以变成一个飞上高空的热气球,譬如雅虎。
而有些产品一出生就带有浓厚的泡沫色彩,但不乏一些产品经理将其视为珍宝!譬如滴滴拉屎。
2.滴滴拉屎需求分析
之所以用滴滴拉屎这个案例,是因为它传播的足够广,也足够经典,大家都知道这是一款做什么的产品,切入话题也着为方便!
这个只见其名不见其形的产品在移动互联网圈俨然是个另类存在。
它诞生在滴滴打车时代,诞生在资本热潮正午时分,那是个大学生辍学创业就能融资的时代,滴滴拉屎提出的动机就是为了嘲讽这个浮躁的创业时代。
当然它也诞生在资本寒冬之前,让我说资本寒冬就是滴滴(伪)拉(需)屎(求)的杰作。滴滴拉屎多了,资本就会受到重挫,资本一受到打击,寒冬在所难免!
为什么说滴滴拉屎是伪需求呢?我们站在产品经理角度来对它进行一个简单的需求分析:
首先滴滴拉屎的性质是共享经济领域的2c产品,大街上收费公厕不算,其性质属于b2c。
当然,我们必须发挥用户思维,毕竟这是个给广大用户提供服务的产品。
假设a1在滴滴拉屎平台开通了自家厕所,你打开app发现只有一家他厕所开通了,然后点击下单。假设a1家在人流量极大的三里屯,那么他的运气应该不会太差,一天应该可以接点单,挣个外快,很快a2发现了,他也马上开通,而且a2家在一楼,十分具备地理优势,流量几乎被a2抢占……
接着a3,a4,a5……a100纷纷加入他们都想赚点外快。
然而流量是固定的,假如三里屯流量是100个顾客,这100个商家平均摊下来只有一个,一次收费2元,一天才赚2元,两块不错了,笔者家在二三线城市,收费公厕只要五毛,而且就在大街上,睁眼就能看到,不用你拿着滴滴拉屎这个app满大街跑……
又过了一段时间,a1心想实在赚不了钱,索性关了,过了几天,他家就被盗了,丢了一台苹果手机,和八万现金,民警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抓住了小偷,小偷交待了他的作案手法:用滴滴拉屎这个软件成功潜入受害人家中,踩点然后找准时机作案……
然后第二天滴滴拉屎登上了各大媒体头条:
《惊!小偷利用用滴滴拉屎进行踩点,一偷一个准!》
当然这是我虚构的,意在揭露这个产品本身携带的漏洞:
①:这个产品并不能给用户带来丰厚的报酬。
因为每家每户都有厕所,门槛极低,所以不会出现特别盈利的商家,a1特别赚钱,那么会出现a2,a3……随着越来越多的商家加入,流量就会被瓜分,利润也会被瓜分。最后a1索性关了,因为他已经好几天没接到单了。a2,a3也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渐渐失去耐心,因为就算对小商家而言:他们也是考虑前景的。
他们会想全世界有多少厕所,自己的资源简直九牛一毛。
厕所这个资源,多而普遍。经商问利,其利薄寡。
②:安全和隐私问题。
这个是无法避免的,它会被不法分子利用,比如偷盗,入室抢劫,强奸,恶作剧等……
还有,你愿意为了赚一块钱把你家变成公共场所吗?每个人进来都有东张西望的权利,你们居室的装修,布局,会被每个陌生人一览无余,这点是精神洁癖忍受不了的,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洁癖吧,只是轻重程度问题而已……
除了这两点,滴滴拉屎会彻底死在它的竞争对手上:
滴滴拉屎的竞争对手是谁:
①:用户自家的厕所。
正常人出门都会上个厕所吧。这是习惯性的习惯,就像回到家中习惯性的先打开电脑……没错,滴滴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用户自家的厕所,它已经瓜分了市场百分之九十九的份额。
那么剩下的百分之一的份额谁来瓜分?
免费厕所:商家免费提供的厕所,地铁,车站,无人区等都可以如厕。
最大恐怕是免费公厕了,街道,公园,大型场所的公厕都是免费的。
这点无可厚非,笔者居住的城市每三百米一个豪华厕所,是政府花巨资投建的,不仅免费而且干净卫生,全天有人看护和打扫。
在这样的城市,滴滴拉屎可以直接申请破产了。
类似于其它城市的公厕虽然没有这般豪华,但是解决生理需求还是绰绰有余的。
站在用户的立场来讲,他们没有任何动机去下载一款这样的产品,因为免费厕所太多了,而且到处都是。
而产品总要盈利的,你总不能永远免费,就算你永远免费,这样的产品也没有存在的价值。
因为这类资源有很多,而且都是免费的,地理位置,场景体验,都处在一个绝对优势。
综上所述:滴滴拉屎就是彻头彻尾的伪需求。
但就这样一个伪需求,诸多资本视其为瑰宝。
当然,滴滴拉屎这样的伪需求比较容易分辨,资本是不会给它机会,而其它创意就不一样了,它们伪虚的特性并不像滴滴拉屎这么明显。
不明显并不代表不是伪需求。充其量我们只能难以分辨。在难以分辨,本质上又是伪需求的诸多产品中,成功对大多数人来讲是吃运气的事。
一款产品的成功需要综合因素的集中,而一款产品失败也只需要一个短板。
这就是产品木桶效应。
滴滴拉屎在综合程度上短板太多,可以说几乎没有长板,所以其难以生存。
类似于这样的产品,我们给它一个统称:滴滴拉屎。
滴滴拉屎:代表那些看上去很美丽,本质上是伪需求的商业模式。
这样的模式有很多,所以导致每天都有公司破产。
而资本每天也在扶持新的滴滴拉屎。太难分辨了,几无可辨!
有太多看上去很偏执,实际上愚蠢的投机份子在用毕生积蓄和血泪交着学费。
百分之九十九的创业者和投资人都将是市场的牺牲品。
随着滴滴打车与uber中国的合并,预示着中国将迎来新一期泡沫破碎潮,资本寒冬将变成资本极冬,未来将有更多的滴滴拉屎现出原形。
当然败局给我们的启示是无穷无尽的:
创业拼的是尖刀,绝非忽略商业本质的情怀。
希望在路上的都能磨一把好刀,
还在路上观望的能选一把好刀,
时不我待!
本文作者投稿互联网的一些事,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