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少主”18亿控股华录百纳,“家电集团”入局影视圈会是一门好生意吗?

一些事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持续了2月之久的华录百纳(300291,股吧)控制权“悬念”终于揭晓!

近日,上市公司华录百纳对外发布公告,称公司已经将所持有的1.43亿股全部转让至盈峰集团和普罗非两家公司,其中盈峰集团持1.02亿股,普罗非持4062.31万股,两家公司共占据华录百纳总股份的17.55%,转让价格为12.63元/股,合计18亿元。



转让完成后,华录百纳的实际控制人已经发生变化,而新的实际控制人是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的独子何剑锋。

根据美的集团公告,何剑峰为美的集团实际控制人,与普罗非的实际控制人何享健为父子关系。这意味着美的集团已正式入主上市公司华录百纳,成为继苏宁国美奇虎360、小米等一批「门外汉」公司后的又一次大规模举动。

影视行业在近年来的高速增长,大众有目共睹。年初,春节档6天破56亿的票房战绩一度成为业内佳话;而电视剧市场在经历了去年一年的泡沫式发展后,也渐渐回归理性化。在此环境之下,不少“门外汉”公司慕名而来,也尽在情理之中。但资本圈向来水深,尤其是在多家影视公司业绩下跌之后,以美的集团为首的诸多“门外汉”公司入局影视圈,会是一门好生意吗?

   “美的”少主18亿控股华录百纳,

   后者却陷入“资本”危机?

何剑峰,何许人士?作为一位标准“富二代”,何剑峰并未像“天之骄子”王思聪一般继承其父家业,而是另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盈峰集团。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盈峰集团是一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多元化投资集团。至2014年集团已形成金融、零售、制造三大主业。在金融领域,盈峰集团拥有行业排名前十的综合性私募资产管理公司——盈峰资本。是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并列第一大股东,战略投资开源证券、顺德农商银行等。



作为一家投资经验丰富、又背靠美的集团的投资公司,突击进军影视行业这一步战略自然获得外界颇多质疑。但值得注意的是,入主华纳百纳实际上并不是何剑峰第一次布局影视行业。

根据自媒体娱乐资本论相关报道,盈峰集团对外投资的影视类公司,包括广东盈峰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无锡海润盈峰影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其中,广东盈峰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与“电视湘军”出身的肖永霖、王小山,联合成立了深圳盈峰传媒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97%、2%、1%。

而深圳盈峰传媒董事、总经理肖永霖,曾担任湖南电视台经济频道新闻中心主任、华娱卫视节目制作副总监、国内首家电视购物上市公司快乐购(300413,股吧)副总经理、国内首个专业女性购物频道嘉丽购总经理等职位。董事王小山,曾担任湖南城市电视台总监、台长13年、国内传媒第一股电广传媒(000917,股吧)旗下影业公司副总经理、文化发展公司总经理。

盈峰集团入股的无锡海润盈峰影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有3名股东:北京海润伙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盈峰集团及盈峰资本。而海润投资的唯一股东,是刘燕铭、孙俪等持股的海润影视,去年11月,文投控股宣布放弃收购海润影视。

至此,何剑峰已经有5年投资影视行业的相关经验。但此次选择投资华纳百纳,着实令人匪夷所思。



众所周知,华录百纳是一家有着国企背景的传统电视剧公司。早期,公司主要依靠电视剧产业为生,但随着公司战略的不断变动,如今的华录百纳公司业务已逐渐拓宽为“影视、综艺、体育”三大板块。

一切看似美好的背后,却透露着丝丝“凉意”。根据该公司前段时间发布的2017财报来看,华纳百纳营业总收入达22.63亿元,同比增长-12.0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71.35%。而其去年的几部主要作品《深夜食堂》《秦时明月丽人心》以及综艺《来吧,兄弟》,也都呈现出口碑收视双扑街的尴尬境地。



如此境况之下,华录百纳只能希望通过收购摆脱困境,但是未能如愿。2017年6月,华录百纳曾希望通过并购上海嘉娱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娱文化”)增强综艺板块的实力。嘉娱文化深耕喜剧综艺,是大热节目《笑傲江湖》《欢乐喜剧人》的制作方。但2017年9月,因交易双方就核心条款未达成一致意见,华录百纳终止收购嘉娱文化。

控股股东华录文化此后萌生退意,在2018年1月决定转让控股权。最终的接盘方也让外界眼睛一亮,是拥有家电龙头美的集团的何氏父子。在2017年胡润百富榜上,何享健、何剑锋父子以1150亿元财富排名第8。

这场收购案例,于华录百纳而言,无疑是一门合算的买卖;但对于何氏父子而言,首次大规模的进军影视行业,未来前途不得而知。但从已有的行业案例来看,这或许并不是一门太好的生意。

   诸多“门外汉”入局影视圈,

   会是一门好生意吗?

近年来影视市场的快速发展吸引不少资本接连布局,一方面带来较大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市场泡沫。而去年全年559亿元的票房、20%的增长率,相较2016年492亿元的票房、13.45%的增长远远超过去年。市场的变化,也影响着相关公司基于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定位。

实际上,美的集团入局影视圈并非首个案例。早在前两年,就已有大批“门外汉”入局影视公司,其中包括BAT在内的互联网公司。那么,现如今这些公司又如何了呢?

以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小米影业为例。在当时,小米科技创始人黎万强率先在微博上公开了一则微博,“闭关结束。我重新归队了!我未来主要负责两个事情:小米市场和小米影业。影业是全新的子公司,目前在组建团队筹备阶段。



至此,小米影业正式成立。黎万强还曾召开发布会公开声明,小米影业未来是10来个人的部门,核心职能是助力小米品牌,主要作投资和植入的工作,不涉及制作。然而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小米影业并宣布将公司宣发部分解散。至此,“互联网颠覆影视界“的传说,在小米的规划中便嘎然而止。

类似的案例,实际上不计其数。早年间苏宁宣布收购PPTV、国美在手机APP中推出电影票购票业务、奇虎360与光线传媒(300251,股吧)合作进入视频网站、58城宣布成立旗下影业等等,这些“门外”公司都曾以兴致勃勃的“好兴趣”入局,最终却都落得了不欢而散的下场。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近两年的影视行业发展迅速,在高票房、高收视的增长背后,能够从影视行业分得一杯羹尧是投资方的共同目的。但从去年开始,影视行业已逐渐回归理性发展,不仅观众审美在不断提高,政策高举高打的主旋律题材也渐渐步入正轨。

大环境使然,当行业内“泡沫”被不断挤走,资本的热潮也只能渐渐退却。从今年年初影视行业来看,口碑与票房、收视逐渐成正为正比,因此资本的“浮华”注定会被拍死在沙滩之上。

在此情况之下,有着部分娱乐基因的美的集团入局影视公司,从过往的案例来看,并非易事一件。尤其是在华纳百纳“千疮百孔”之际,没有过多影视行业资源和人脉的美的集团,想要将局势扭亏为盈,着实不易。而这恰好也是很多传统公司入局影视行业失败的根本原因。

   (本文为娱乐独角兽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娱乐独角兽。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本文链接: http://www.yixieshi.com/110496.html (转载请保留)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一些事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美的集团华录百纳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