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俩月,柳甄离职,滴滴会把优步中国带向何方?
作者注:为便于区分,文章Uber指Uber总部,优步指优步中国
柳甄还是离开了,壮志未酬。
9月30日中午,从雪山度假回来的优步中国资深副总裁柳甄发了一封内部信,信中只提感谢和奋斗,但还是让人读出了离开的味道。当日晚些时候,优步确认柳甄已经卸任优步中国高级副总裁一职,正式离开优步中国团队。
这恰巧发生在滴滴优步合并刚满两个月,而柳甄是合并后离职的首位优步高管。
过去的两个月,滴滴和优步进行了整合。但没有一年前滴滴快的那次的大刀阔斧,优步与滴滴至今从人员到架构再到业务仍然平行运作,且拥有市场、运营等决策权。除了新设立的北京总部以及少数人员的调岗,似乎一切都没变。但这不变的背后,又隐藏着几分无奈。
一、独立
留在优步中国的年轻人们相信,与滴滴合并后,优步中国不会走上快的的老路,“起码从目前看是这样”。
在8月的第二周,位于滴滴总部的地下一楼咖啡馆,聚满了滴滴高层和优步中国的主干员工。这些从全国各地飞来的城市经理们,从程维、柳青那里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 优步品牌不会被弱化,团队会按照之前的架构体系和工作流程继续独立运营。
这不是合并以来程维第一次表态优步中国要保持品牌和运营的独立。在8月1日合并当天的新闻通稿、8月2日晚间的全国视频会议上、以及七夕节前夕发布的内部信,滴滴在所有公开场合都表达了这一立场。
不过,相比较之前的公关说辞,这一次内部会议更让优步人放心。一位在场的优步员工告诉虎嗅,在此次内部会议上,程维举了快的的例子,程维认为合并后快的的弱化给了优步机会。“他们(滴滴高管)会觉得这是个教训。优步现在是市场第二位,如果在这个阶段把它弱化的话,会不会使易到、神州等其他竞争对手都冲上来?他们的意思是,不想再错一次,不想给其他竞争对手机会。”
去年滴滴和快的的合并并没有终结用车市场的惨烈,相反,优步中国借着两家融合的空档大有反超之势。于是用车市场在去年3月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幕:
一面是快的品牌被弱化。 从技术到人事,快的的出租车及专车分别融进滴滴的出租车事业部和专车事业部;CEO吕传伟、联合创始人赵冬等快的高管悉数退出;骨干员工牵头另起代驾业务;App降低更新频率直至12月份停止更新只维持基本运营。
另一面是优步的攻城略池。 低价拼车业务人民优步在全国范围力推,直接把打车价格拉低30%,这使得优步订单量呈几何数上涨,成都一举超过纽约成为Uber全球订单量最高的城市。
显然,在专车新政以及各家盈利压力之下,类似去年优步的弯道超车很难重演。不过,9月份神州专车切入C2C业务,开始接入私家车且承诺永不抽成,易到用车重启充返活动最高100%返现。虽然两家订单数都不能与滴滴相提并论(滴滴官方宣称日订单1600万单,神州官方数据日订单25万单,易到官方数据日订单破百万),但这相当于重启司机、车源和乘客的三方竞争,还是打乱了滴滴的盈利计划。
牵制对手也好,对内稳定也罢。 从现有来看,保持原优步团队的独立,起码已经达到了稳定军心的效果。
在合并之后,Uber和滴滴给优步中国的800多名正式员工开放了职位申请通道,他们有四个选择:进入滴滴其他业务线、回到Uber Global、继续留在优步中国,以及彻底离开。依据优步中国官方给虎嗅的数字,截止9月25日,有80%的人选择继续留在优步中国。
这些留下的员工接受成为滴滴的一部分,但独立意识强烈,“我们绝对不是说,优步就变成了一个附属品之类的。”“可能外界以为,优步就没了,那这个确实是一个问题,但现在的情况是我们各自对各自的品牌负责。”有优步员工如此向虎嗅说道。
二、变,与没变的
对于优步中国员工来说,似乎一切都没变。
依旧被化为三大区,依旧按照城市来运营,各个城市依旧按照“三人组”配置,运营经理们对接供给端的车辆管理与司机,市场经理们对接需求端的营销与乘客,总经理统领全局。
但确实一切都变了。
优步中国变身成为滴滴旗下的优步中国事业部 (区别于快车等滴滴事业部,优步员工依然隶属于优步中国的注册公司——上海雾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对市场、运营等拥有决策权),原中区总经理汪莹统领优步,成为该事业部负责人。
三大区重新划分,从北区西区、中区、南区变为北区、中东区、西南区,合肥总经理闻一龙升任北区负责人,苏州总经理蒋龙升任中东区负责人,重庆总经理杨觅升任西南区总经理。
而原来的北区西区总经理张严琪、南区总经理罗岗则离开优步加入滴滴,分别负责滴滴的汽车后市场业务和加油业务。
除此之外,Uber CEO 卡兰尼克一心想为优步中国设立而又迟迟没有完成的中国总部也设立完成。
在位于西北旺的滴滴总部,已有不少优步员工佩戴着滴滴工牌出入,他们大多是在8月20号左右从各个城市抽调到北京,组成一个新的团队——National Team。这是8月1日与滴滴合并之后,优步中国在组织架构上最大的一个变动。
这个新团队由战略规划、市场、运营、产品运营四个虚拟部门组成。部门成员按照职能分坐在滴滴6000多名员工中间。徐馨(化名)是这个新团队的一员,之前她是优步成都的一名市场经理。她告诉虎嗅,这个多出来的部门与各个城市相互平行,没有隶属关系,但她又说这个部门所起的作用相当于总部,“就像以前我们跟美国的关系是一样的,只是现在把美国的总部搬到了北京而已。”
从实际来看,National Team 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连接器,一侧是实际控制者滴滴,提供技术和资金;另一侧是仍拥有一定独立经营权的优步团队。
成立之后,这个团队主要在做的事情是,和滴滴的技术部门合作,把数据从Uber的服务器迁到滴滴服务器。
“ 一些数据的迁移和App的迁移都已经在进行当中了,还有App的迭代,十一前后会完成, ”优步中国 National Team的一名产品员工告诉虎嗅。另有消息称,Uber服务器到11月份不再对优步进行支持。
2015年8月12日,时任优步中国战略负责人柳甄首次公开面对中国媒体,在这场1个多小时的交谈中,她向媒体传递的一个主要信息:Uber已在中国境内设立独立服务器,这是Uber首次在美国之外设立服务器。
当时,专车新政正在制定,多方透露出的意向是专车平台可以申请办理营业执照,但需要满足相应的注册资本、互联网业务的资质以及注册服务器在中国国内等条件。而后一个条件则意味着Uber的外资身份将成为其在中国开展业务的重要阻碍。
时移世易,这个原本意味着中国本土化的举措,现在却显得尴尬。
服务器的迁移完成意味着优步App将正式成为滴滴旗下的一款打车应用。在十月初的这次App更新中,优步中国的开发者签名也将从Uber变为小桔科技(滴滴运营主体)。
三、无奈
在虎嗅看来优步中国的独立是暂时的也是无奈的。
滴滴和优步的产品向来亦步亦趋。去年2月,优步在全国推人民优步,3月滴滴就推出快车。8月人民优步增加拼车概念,9月滴滴快车就上线拼车功能。两家以对方产品作为对标,重合度很高。优步继续独立则意味着同一公司有两个相同的业务,并且还是平行竞争关系,这造成人员冗余和内耗严重,必不是长久之计。
那为什么滴滴需要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优步的独立?除了上文中程维提及的担心竞争对手发难外,或许还有四个原因不得不考虑:
1、交易的潜在风险
9月2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罕见地第三次回应滴滴优步合并案:因有举报称滴滴优步(Uber)中国合并未依法申报,商务部正在依法对该案进行调查。其他两次分别为8月2日、8月17日。
一月内三次回应且措辞逐渐递进,显示出了滴滴、优步不同于以往其他互联网合并案的特质。
依据公开信息,商务部反垄断局已经两次约谈滴滴,要求它说明交易情况、未申报的原因。最终是否会正式立案调查,以及调查结果怎样,目前都是未知。这给滴滴和优步的交易增加了不确定性。
2、迥异的架构
Uber独有的城市制度使它迅速建立了庞大的全球化网络。
城市团队拥有一般公司难以想象的自主经营权,Uber总部像战略投资人,提供资金、技术平台与品牌形象,而补贴预算、产品分类与定价、营销等所有事项均由城市团队决定。汪莹任杭州总经理时曾说过,他们可以直接调用Uber的所有数据库,实现产品的全球同步更新。
迥异的架构,使得滴滴不得不花费更多时间来与优步进行人员上的整合。
3、企业文化差异
虎嗅问过一名优步员工,对滴滴的印象是什么。她的回答是“民企”,说完自己先笑了,然后补充了一句“不带贬义,这家公司还是很伟大的”。
与滴滴不同,优步员工多有海外教育背景或外企工作经历,他们外语流利,交谈中会夹杂英文单词,其中不乏一些特定的业务术语。“运营当中常用的一些词语,可能需要多跟他们解释一遍。比如我们这个东西叫做view icon,他们会说叫叫车按纽,多花点时间转换一下。”一名已与滴滴有业务接触的优步员工如此说道。
4、优步的特定用户
两年前在北京试运营期间,优步通过服务三里屯的外国人积累了早期种子用户。用信用卡支付、内置谷歌地图,早期优步让普通大众并不感冒,却吸引了一批海归、老外、外企白领。
“现在就削弱优步品牌对他们(滴滴)来说没有意义,优步和快的不一样,优步圈占了一批特定用户,现在把优步品牌削弱只会让这部分用户流失。”有竞争对手人士如此跟虎嗅说道。
四、去路
重提滴滴与快的的合并。
虽然当初柳青、程维也表态过“两家公司在人员架构上保持不变,业务继续平行发展,并将保留各自的品牌和业务独立性”,但在滴滴快的的合并中,原本齐头并进的两家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快的打车定位在原有的出租车以及高端专车,对于价格更低的快车业务并没涉及。而在低价的诱导之下,用户弃专车和出租车,直奔快车,这导致快的用户短时间大量流失。快的品牌被放弃已成事实,App最后一次更新是在2015年11月,百度搜索指数已经下降至600以下,在最近一轮融资后,企业的名字里也拿掉了快的,“滴滴快的”更名为“滴滴出行”。
(在合并以后,快的打车搜索热度直线下降,如今甚至不如滴滴之前的弃用名“嘀嘀打车”)
优步品牌最终是否会如快的般被弱化不得而知,但业务上的差异化是优步和滴滴之后不得不面对的。
或许可以参照早年合并的优酷和土豆。同样的重合业务,同样是对标产品。合并之后,优酷和土豆的定位拉大,优酷倾向于大而全的主流方向,比如电视剧、电影、综艺,而土豆倾向于年轻先锋的垂直方向,比如原创、动漫。
优酷和土豆百度指数的差异在合并前和合并后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从2011年开始,优酷在搜索热度上已经遥遥领先于先行者土豆网,合并前,差距最大的时候,优酷的热度是土豆的6倍。2012年3月合并后,最大相差8倍。
结语
滴滴优步还在继续亏损,打车行业竞争持续加剧。此前一直缠斗不休的两家突然间坐在了一张桌子前,其间的公司文化、品牌风格差异,还有人心的纠葛,都得去一一解决。
合并俩月,帮助优步中国建立了完整管理体系的掌握者柳甄扬长而去,或许是去掉了滴滴对Uber改造和整合的最大障碍。而她的堂姐柳青将把优步中国带往何方,仍然是看客们关注的焦点。
但愿,滴滴更像滴滴,而优步更像优步。
本文链接: http://www.yixieshi.com/55164.html (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