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程序驾到 未来APP程序或将退避三舍
1月9日,不少WEB程序员、技术团队甚至是资本方翘首以盼的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刷屏朋友圈。对于用户来说,这个类似网页或APP,但又不是网页和APP的程序引发了大众的好感,而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对“颠覆性”进行定义时讲到“颠覆性产品,是能够开辟一片新市场,也就是所谓新市场颠覆(new-market disruption)”,可见小程序的到来算的上是不折不扣的颠覆性产品。同时,它的到来也无疑会与APP之间产生一场PK大战。
强者恒强,随着微信小程序的到来,APP似乎也有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原生APP不同的是,微信小程序无需下载安装、触手可及、用户即走、无须卸载四大优势,为用户带来了颠覆式的产品体验,也恰到好处的满足了用户的刚需,让体验全面升级。和H5相比,小程序更接近原生APP,流畅通顺,而与网页相比,小程序可以进行各类体验操作。这种拥有“效率加速度”的优化资源工具将带领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时代!
用户体验再升级 微信小程序功能颠覆传统APP
据了解,目前小程序所提供功能的不完全统计,其已覆盖教育、媒体、工具、交通、生活服务、科技、房产、旅游、电商、民生、餐饮等上百个方面。用户只需动动手指将微信更新至iOS6.5.3版本或Android6.5.3最新版本,然后再尝试使用体验一个小程序便可在发现页面看到小程序TAB(小程序入口)。回望2016 年 12 月 28 日,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中已全面解读了小程序入口、场景和机制。用户可通过线下扫描、微信搜索、公众号关联及好友推荐、历史记录等路径找到小程序。下面就来看看这些小程序为用户带来怎样的体验升级:
>>>先来看一下小程序没有的功能:
1.小程序在微信没有集中入口。
2.微信不会推出小程序商店,也不会向用户推荐小程序。
3.小程序没有订阅关系,没有粉丝,只有访问和访问量。
4.小程序不能推送消息。
5.小程序不能做游戏。
>>>来看一下小程序所具备的功能:
一、小程序的特性是无需安装、触手可及、用完即走,体现了一种灵活的形态;
二、提供小程序页概念:支持分享当前信息,好友打开分享时的页面即实时信息,无需再次启动小程序;
三、好友推荐,对话分享:当你发现一个好玩的或者实用的小程序时,可以将小程序或者它的某一个页面转发给好友或群聊。但需注意的是小程序无法在朋友圈中发布分享,仅可分享到好友聊天和群里;
四、微信搜索、查找:小程序可被搜索,但微信会极力限制搜索能力,目前提供的搜索功能是用户可直接根据名称或品牌搜索小程序。在微信客户端最上方的搜索窗口,用户能够通过搜索获取一个小程序。
五、公众号关联:公众号是小程序入口之一,同一主体的小程序和公众号可以进行关联,相互跳转,该功能需要经开发者自主设置后使用。一个公众号可以绑五个小程序,但一个小程序只能被一个公众号绑定。用户可通过公众号查看并进入所绑定小程序,反之,也可以通过小程序查看并进入所关联的公众号;
六、线下扫码:小程序最基础的获取方式,也是微信提倡的接入方式。提供线下提示用户,附近有哪些小程序存在的功能,大家可以打开扫一扫,通过微信扫描线下二维码的方式进入小程序。微信小程序的二维码不支持在微信中长按识别,只能通过微信扫一扫,才能开启小程序。
七、小程序切换:小程序提供显示在聊天顶部功能,这意味着用户在使用小程序的过程中可以快速返回至聊天界面,而在聊天界面也可快速进入小程序,实现小程序与聊天之间的便捷切换。
八、消息通知:小程序将极大地净化移动互联网的世界,没有广告和推送,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服务而不是维护粉丝;商户可以发送模板消息给接受过服务的用户,用户可在小程序内联系客服并支持文字和图片,解决用户与小程序的沟通。
九、历史列表:用户使用过的某个小程序,将被放入微信客户端“发现-小程序”列表里,如果想要再次使用它时,通过列表中的历史记录就可以进入,也可通过搜索进入小程序。
用户场景化多功能服务 效率更高
微信小程序到来对于整个网络应用可以说即是一次颠覆,同时也是一次博弈:
微信小程序正试图颠覆整个网络应用的存在方式。无论网站、App,还是线下的实体商店,都会最终变为微信中的一个小程序。用户可能今后都不用再去访问专门的网站或下载APP。对此,张小龙表示未来的应用程序就会是:“无处不在,随时访问”,小程序之所以会被开发,到用户眼前也是基于这个理念。而今,美团、大众点评、京东、新华社、今日头条、滴滴出行、东方航空公司、艺龙酒店预订等公司都已经各自研发入住小程序平台。那些支持提供线下提示用户附近有哪些小程序存在的功能,就通过二维码这一入口将小程序与线下服务间的界限开启,实现应用程序无处不在的场景化多功能服务,效果可谓神奇。
同时,它可能也是微信向未来世界发起的一次挑战,二维码将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主要入口。用户可以想象我们走在街上,看到一家中意的餐厅时,你仅需掏出手机用微信扫描门口的二维码,那么这家餐厅的小程序就会自动启动,无论商家地址或是用户评论,还是详细的菜单、定位价格、消息提醒等都将尽收眼底,而这一切根本不必在餐厅亲自排队等待进行或是耗费时间、流量下载餐馆APP,一切动作就只是扫描一下,排队点餐任务就完成了,吃完也不必去考虑卸载问题。再举个例子,如使用“京东购物”,用户只需扫码进入购物界面就能购买喜爱的商品,体验十分流畅,也不用担心有额外的广告困扰,大大增加了用户的体验,可以说实体店的世界以二维码作为载体与用户间产生了互动,用户通过小程序无形中就获得了实体店信息。
微信“小程序”上线 未来APP将受阻
对于现代用户而言,内存不够即为最大困扰。正因如此,小程序上线才会有那么多用户呐喊其简直就是“福音”,归结原因就在于其极大拓展了微信的服务能力。因为手机APP过多占用了内存可又不能删除,小程序虽不能代替APP的所有功能,但显然能够减轻手机负荷,用户现在终于可以放心删除APP,对一些低频使用的APP进行清除也不会后悔。在保留高频的功能后,其余一概可用微信小程序进行替换。在刚需低频;随机应用;媒体形态的移动互联网领域有所斩获。
对于突如其来的流量爆炸和此前微信及公众号的巨大成功,小程序到来是否会让APP未来发展变得岌岌可危?腾讯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表示:“小程序不同于App,它是更灵活的组织形态。”但他还表示了:“小程序推出并不是为了改变App的存在模式,相反,而是去满足特定需求。”很多团队企业都在后悔错过抢占微信爆发的先机。越早开发出小程序越能够提前跑在竞争对手前面,因此早在张小龙现身微信小程序内测开始,就有大批公司和开发团队加入,未来会有越来越多APP公司把自家APP小程序化。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APP才算得上危险。据统计,预计小程序上线半年内数量或将超500万。
小程序为各平台提供发展空间及内部战略
目前,企鹅的泛娱乐布局进行的相当顺利,腾讯视频作为第一梯队主力以一骑绝尘的姿态获得霸主地位,而腾讯已拥有的各类硬件如视频、新闻、APP平台入口使得其泛娱乐布局正在进一步加深。微信小程序的到来会让腾讯如虎添翼,入口流量再创新高,这也使得APP的发展空间更窄。
那么随着小程序的如约而至,其独特的发现、使用、关闭模式究竟会吸引哪一类平台加入?有分析师认为,没有线下服务及用户互动的纯线上平台真心不用追赶潮流,因为小程序本身的创建角色和使用角色都具有特定性。但结果却正相反,线上平台成为最先跟进新模式的平台。未来小程序的生态发展将会使越来越多业务形态随之改变,而小程序的到来必然有其发展规律。据行业分析,民生服务类及商业实体类纯线上平台更容易首当其冲入驻进微信小程序。这样的发展目的为的就是迎合线下高频服务,减少低效时间,为事业单位及中小商业在线上线下一体化空间的打造制造更多机遇。
从战略发展定位角度看,小程序使腾讯的连接器战略又进一步,腾讯商业化的内部话语权也有所提高。小程序更像腾讯内部利益的再分配,广告也从一竿子买卖变为按次收费。而之所以强调要以二维码为入口,则在于其瞄准的是“轻量级服务”。张小龙特别举例,如汽车站扫描二维码订票;广告牌扫描二维码直接获取服务均明显体现出O2O的服务定位。随着二维码的逐渐渗透,也带领小程序的推广大幅度提升,具有价值的流量入口将成为引发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那么如何调动线下的主体积极参与其中,或是进行技术的支持培训就显得格外重要。
目前,有人预测微信小程序将可能成为十年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最后一次红利期,虽然目前程序无法完全替代原版APP,但就现状的迅猛发展,终将有机会赶超当下APP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新一环节。而在2016年12月28日微信公开课的演讲中,张小龙也给出一个令人惊讶的答案:“很多人看到微信开始内测小程序,说应该去获得一些流量上的红利,但是那就非常遗憾,公众号在微信里面其实也没有入口,小程序也是一样。”,这与小程序承担能力有关。张小龙还特别阐述移动互联网的下一站是什么?小程序特性与定位,以及开发小程序的原因。可以看出张小龙预测对于小程序在未来互联网的下一站发展将会是众望所归。
即便如此,但他还同时表示:“微信本身就是一个超级APP,它需要移动终端承载,也需要应用商店或其他集成应用渠道” ,想单纯的用简单服务强制占据 app 入口红利的时代早就过去。因此,小程序在垂直性比较明显的行业,如百度外卖、饿了吗、大众点评、滴滴出行、美团、糯米这类具备生态协同的领域,将很难将之完全取代,更难撼动如阿里这样的大规模电商形态。相比纯粹的颠覆或取代,微信小程序更像是在人口红利几近天花板然后开始逐渐弱化后出现的行业卫士,既能改变过去APP移动端应用商店无限泛滥的紊乱状态,又能发挥出微信本身具有开放性和突破性的社交属性。这恰也迎合了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曾提出的“连接一切”概念,连接人与人,连接人与服务,小程序进一步助力腾讯实现起连接人与商业,连接人与物品的创想,让用户体验到真正的“所见即所得”。
本文为本文为作者投稿到『互联网的一些事』,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 http://www.yixieshi.com/69846.html (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