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哭着说不干了的新东方,是怎么变成市值100亿美元的?
马云说过一句话, 对所有创业者来说,从创业的第一天起,你每天要面对的是困难和失败,而不是成功。
创业初期,你要面临很多挑战,比如你想要涉足一个市场,首先要求你知道这个市场群体痛点在哪?这样才能打蛇打到七寸。
做生意首先要解决痛点,创业者要根据痛点来设定商业模式。那么,痛点是什么?就是客户的需求。
1、痛点在哪里?要寻找客户的真正需求
当初俞敏洪做新东方时,面对的是出国需要考托福或GRE的学生。他们的痛点是什么?得高分。怎么得高分?很简单, 核心要素是顶级老师和顶级教材。
因此,当初仅用了3年,新东方就统领了全国所有国外考试市场,想考托福和GRE的大学生,后来都只到新东方来。能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是解决了学生的痛点: 最顶级的教学资源。
此外,他们还解决了另一个痛点。
对学生来说,漫长的托福、GRE考试是一种折磨,如果老师再一本正经讲解每道题,毫无疑问是在学生痛苦之上又撒了把盐。
所以,俞敏洪要求所有新东方老师讲课时 必须幽默 ,必须带有人的气息和励志气息,把很难、很严肃的课易化,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
2、痛点是否真实?
3年前,新东方出了些问题。
一些管理者认为新东方要想极速发展,不能光靠教学质量,因此他们定了个构建性战略。
比如某学校今年要增长50%,于是便计算增长50%需开多少教学点,以至于一年内全新东方增加了二三百个教学点,然后,开始做大量营销招收学生。为了冲收入,甚至不断提高各门课程的价格。
结果,虽然一段时间内新东方收入暴涨70%,但后来却收到大量家长和学生的退款要求。
因为他们光建了教学点、光顾做营销把学生忽悠进来,却没有解决一个根本问题:合格的老师。
新东方开始出现崩盘效应:家长退费、口碑下降……2014年底,新东方总收入只增长14%,净利润率下降8%,更严重的是学生人数减少11%。
2014年底,俞敏洪发现如果再不停下来,新东方会越来越差。任何一个教学点质量差了,3年之内连翻本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家长上一次当,3年之内绝对不会再相信你了。
于是,俞敏洪狠下心大变革管理团队,组成新的核心管理队伍,并在所有大会上强调教学质量、研发教学产品,而且要严格限制一对一业务。
3、在解决一个痛点时,不能创造别的痛点
三四年前,教育领域出现了O2O或C2C的热潮,最热闹的模式是什么?建立一个平台,这边老师在平台上展示自己上什么课,那边学生和家长到平台寻找匹配的老师。
当时,他想了想说,新东方不做。因为我认为虽然模式解决了一个痛点:老师上门服务,家长不用送孩子到教室,省了许多时间,但却创造了几个新痛点:
痛点1 :如何从几十万老师中找到水平最高的?家长无法快速判断老师的教学水平。
痛点2 :老师到家里,孩子与老师相处是否安全?尤其是男老师和女学生、女老师和男学生。另外,老师人品是否过关?
痛点3 :新东方每小时收学生300元,老师拿100元。如果上O2O或C2C平台,平台只抽取10%,家长每小时只需交250元,老师还能多拿钱。但后来,许多老师发现这事挺累的。
为什么?比如某老师4点要到俞敏洪家教孩子,5点要到牛文文家教孩子。但从俞敏洪家到牛文文家打车费就100元,而且路上还要花2个小时。
4、痛点市场是否足够大
有些人虽然找到了痛点,但痛点市场不够大,痛点不够大的市场不是创业者应该干的。当然,如果你就想做个小生意也可以。
2、创业者的团队搭建
明确了你的市场和市场的痛点,你可以开始考虑你的创业团队的组成。新东方在团队组成方面有以下两条经验:
1、去家族化
新东方刚开始的时候,俞敏洪用的都是家族成员,家族成员很便宜,但没有什么所谓的现代化结构。
但是,如果这样一直做下去,就会出大问题。
企业大了会引进很多外面的人,但家族成员都在企业内部,家族成员文化水平不够、管理经验不够,还要到处乱插手,下面的人没有一个会有尊严感。 不管是职业经理还是老师都会没有尊严感。
从1995年以后,俞敏洪深刻意识到,家族成员的存在会形成新东方的发展障碍。基于这个前提条件,他到国外把大学同学、中学同学招回来,他们从才气上到能力上,都盖过了我的家族成员。所以,家族成员就只能退守一边。
2、引进人才
俞敏洪找了王强、徐小平过来,找他们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知道他们英文水平和人文水平都比较高。
这里应该要有一个转型,要根据不同的阶段发展来做你自己的事情。
1996年,王强、徐小平从美国回来,在家族制的改革僵持不下时,王强为了给俞敏洪施加压力,递交了辞职信。为了表示对王强的支持,徐小平也表示辞职。
俞敏洪在内心深处认为去家族化是正确和必要的,所以他挽留住了王强。
3、明确合理的股份分配与增发机制
找到自己的团队,这样就进行了合伙,合伙的时候,大家通常想的比较简单,三个人一起合伙,一个人拿33%的股份,合起来变成100%,大家一起发财。
一年以后,你会发现有的人干的活多,有的人干的活少,这个时候怎么办?
这个时候一定要有一个机制,必须有一整套考评机制,来说明这些合伙人和合伙之外的人怎么确认他们的业绩。
新东方刚开始所谓的合伙,其实就是包产到户,俞敏洪把新东方分成几个板块,比如王强做口语,徐小平做出国咨询,他来做考试,这是一个非常松散的合伙制。
把一个松散的合伙制度变成一个非常严格股份制结构的时候,出现了问题。
第一,到底谁占多少股份 ?最后他们划分了原始股东,我们划分了11个人,但这11个人拿多少股份,是一个大问题。他们按照过去大家在这个领域当中所做的贡献进行分配,但是到底谁贡献大,谁贡献小?
当时他们设立的合伙人架构是一个非发展架构,当新的业务产生的时候,根本装不进去。真正股份制度完了以后,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大家对于分完股份以后,后面到底谁应该干什么就有问题。
到底谁是第一副总裁? 大家认为俞敏洪当第一总裁都没有问题,但是谁当第一副总裁、谁当第二副总裁?徐小平说凭什么让我当第二副总裁,王强说为什么让我当第二副总裁,凭什么要受你的领导?所以就出现了这种结构性的问题。
这些种种问题,到最后大概花了4年的时间才解决掉。当然解决到最后的结果是好的,新东方变成了一个确确实实的股份制公司。
第一个启示:用10%的代持股份,吸引来了新东方的第二代管理者
在分股份的时候,他当时多了一个心眼,我被分到55%,这是大家讨论的结果,他拿出10%作为代持股份,自己拿45%,为什么拿出10%?
因为俞敏洪知道新东方必须要有后来人,要有新的管理者进来才行,这个股份就是为新的股份留的。
这10%留下相当于1000万股,新东方上市按照1亿股上市的,这1000万股最后出来以后,最后真的吸引到了新东方第二代管理者。
第二个启示:合理的股份增发机制,让干得多的人权利不断增加
俞敏洪每年申请期权,发给能干的人,谁干的多,就发给谁,这些人就不断地能拿到新东方的股权。
其实合伙制企业也好,创业也好,一开始要设立一个股权激励机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新东方在上市之前没有增发股份,因为俞敏洪预留的10%正好在上市之前用完,上市以后就开放了公开的期权发放机制,也不再需要再去重新内部增发股份。
4、理想可以高远,但必须脚踏实地
俞敏洪说,新东方上市从来就不是他的最终目标。
如果把上市当最终目标,就会像很多上市公司的老总一样,上市以后就把公司卖掉了,教育领域中至少有好几家上市公司的老总,上市以后就把公司卖掉了,现在这些公司全部开始倒闭了。
心中只有远大的理想是不行的。 他说他很欣赏贾跃亭的,但他感觉,贾跃亭的布局速度太快了,贾跃亭给他的感觉是,全世界的钱,只要伸手就会源源不断地来,进入任何一个不熟悉的行业,似乎都会变成行业顶级专家。
在某种角度来说,贾跃亭成为了一个悲剧式的英雄,被自己的激情烧毁了。
所以, 理想可以高远,但必须脚踏实地去做,想清楚自己拥有的资源、才能、背景等一系列的东西,是不是足够支撑自己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能够闯过难关,支撑下去 ,这样才能真正把事情做成功。
5、创业者应当具备的素质及能力
1.激情+冷静
创业者一方面要对自己做的事有激情。比如,我对教育这件事本身是有激情的,我走上讲台就会忘掉自己。
另一方面也要足够冷静。当你真正投入钱、人的时候,要非常理性地思考这样做是否安全。
2.自信+谦卑
一方面你要对自己做的事充满自信,有理想主义情怀,让所有人觉得跟着你干绝对能成;另一方面也需要谦卑,面对新的技术、创业合伙人、客户,为人处事要谦卑。
一个人谦卑对外不会惹麻烦,对内也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处理核心问题。
3.个人英雄主义+集体荣誉
创业者要树立个人英雄主义形象,这样才更能够树立威信;不过,你也一定要有集体荣誉,把利让给别人。
俞敏洪在新东方的股份从一开始的100%让到15%。
4.偏执狂+格局王
偏执狂很好,偏执能起到真正让事情做大的作用;但是偏执不等于狭隘,一定要有格局。
5.洞察能力
对于业务发展、市场等的洞察能力。
6.专注能力
专注才能把事情一点一点做好,所谓多元不是一上来就多元。许多创业公司收入总量也就几千万,但却做了6、7个不相关的业务。
其实,当你做到几个亿的时候,再来考虑做相关的第二个业务会比较好。
7.文化建设能力
文化能力要反复讲、日日讲,而且还必须天天放在行为中。新东方每次文化建设,我一定亲自参与,为什么?因为这样能够跟大家融为一体,你总自己高高在上,那怎么行?
延伸阅读
俞敏洪:创业24年,我的五点思考
一、不要伪创新、伪创业
我觉得现在的创业大环境有一定的误导性。我最近碰到很多不靠谱的创业者,说不好听的,有的连做人的基本道理都不懂的人还在创业。
异想天开的人特别的多,完全没有任何经验就要创业的这种人也很多,或者拿着商业计划书缠着你就想骗钱的人也有一堆。你想,我们这些人又不是眼睛瞎的,哪能随便给你钱啊,所以一百份商业计划书99份基本都被拒掉。现在的创业者,有一点点想法,就可以要几个亿的估值给你看。
现在很多所谓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在我看来都是伪创新。理由非常简单的, 他 实际上就是通过移动互联网,把原有商业模式去中间化,搞流量,然后再找商业模式。 这点事大家都会。都是做培训机构,都是弄个地方开班就可以,为什么新东方能做到现在,和我同期的一些人还是几个班规模,商业模式很容易复制,最后拼的是人,他能调动资源的能力、速度。
人生总要有几次全身心投入的机会,这样才能淋漓尽致地体会人生。我鼓励大家去创业,但是不鼓励大家盲目创业。 我比较主张创业人士积累一定的经验以后再去创业。大学还没毕业或者刚毕业就去创业,失败率会高很多。
工作几年之后,有了一定经验和成熟的个性,与人相处比较圆润,对社会和想要创业的项目有相对透彻的了解,会更加容易成功一些。总而言之,创业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情,但也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希望大家在投入之前能做好充分准备。
二、不要过于急功近利
创业不要急功近利,你要知道,不管是每天24小时拼命地干,还是把自己干没了,有时候也不一定管用。过程可以加快,但是过程不能越过这件事情,大家应该能够明白。
任何一个创业者把一个小公司自己慢慢地做大,做成大公司,可能会花几年甚至十几年。互联网时代来了,时间可以缩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的能力可以缺失,也并不以为着你可以越过创业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间,你的创业路径,商业敏感性,客户的忠诚度以及发现客户的能力,团队建设能力,公司结构治理能力,和世界上的经济资源,以及国内所有的资源接轨的能力,所有这些东西你都可以缩短,但是绝对不可能越过。
比如我当初要跟政府接触,做新东方的时候,我从居委会的老太太开始,再到街道办事处再到海淀教育局,再到海淀区政府,我中间用了七八年的时间,我认识了所有可能给我支持的领导们。
八年以后,我变成了海淀区政协委员,跟领导们讲话的机会就多了很多。创业者们,你们可能不需要,因为现在政府全力以赴支持创业了,只要你的公司估值超过了3亿、5亿人民币,可能海淀政协就来找你了,政府领导也来找你了,可能你只要两年时间,政府就能关注到。
但是你跟政府的良好关系,以及政府到底能为你这个公司做什么,并且在合情合理合法的范围之内跟政府联合起来做好事,这件事情你是跨越不过去的。
看到你们的状态,让我想起自己当初的创业状态。我们现在一讲创业,很多人首先讲的是创业意义以及创业跟人生意义的关系所在,这件事情本身是非常重要的。我也说过,一个人一辈子,如果没有主导过——哪怕是一次——自己的生活,都是非常不合算的,我认为创业是主导自己的生活;主导自己的才能;主导自己的眼光;甚至主导自己生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过程。
我说过一句话: 人生如果不创业一定是不完整的,但创业是需要经验和准备的。
有经验或者对于你的合伙人、商业模式、社会、政府有了相对的成熟度后,创业会更加容易取得成功。当然创业并不一定非要一次成功,我认为一次性成功的商业模式,往往最后不见得能做多大。
因为比较容易产生自我满足感,比如说我做新东方就是一次做成了,新东方培训班,最初只有13人,但是最后不知道怎么学生越来越多,我就一直做新东方到今天,当然不能算失败,但也不能算是顶级成功。这种成功让我固步自封,不再有机会用伤痛的心去摸索可能其实更加好的商业模式。
三、要活下去、要有大市场
大家开始创业的时候,我认为有两个要素很重要, 第一是眼前你做的商业模式和眼前你所做的事情能不能活下去;第二,你这个商业模式未来到底有怎样的大市场等着你。
我现在想,在今后的日子里,说不定能追马云一把,因为中国的教育领域是一个接近2万亿的市场,尽管没有中国的商品市场那么多,但它绝对是一个大市场,只不过教育市场的整合比开个淘宝店让大家上来买卖东西要更加难一点,因为教育更多的是个性化的选择。
我的个人体会是,一旦你走上了创业这条道,你就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你最多就像一架飞机一样,难得检修一下自己,加点油,就得要再次冲上天空。我觉得现在还是个创业者,某种意义上也是在一次次冲上天空。
本来新东方上市后大家认为万事大吉了,结果教育模式在高科技的引领下不断改变,现在,在高科技引领教育的时代,新的创业者和新的投资不断涌入教育领域,最后说不定哪天就会出现一家教育机构,用新的最符合科技和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把新东方给颠覆了。
尽管新东方现在每年还以30%的速度发展,要一百多亿的企业以30%的速度发展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即使这样,你依然发现,在现在这个世界,一夜之间就有许多事情会被颠覆掉。像新东方这样的大机构是很难颠覆自己的,背后涉及到了4万员工的利益,你怎么能随便颠覆呢,所以我每天都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觉。
在新东方,要做颠覆性的事情,只有我能做到,别人做不到。那我就要反复地思考,在哪个领域进行颠覆既能保证新东方的发展,又能保证新东方能战胜未来竞争的对手。大家不要以为你们创业不容易,我们守业更加更加不容易。
很多创业者喜欢谈情怀,我们可以谈情怀,但情怀一定是基于商业模式能够走通的前提之下,我也说了另外一句话: 凡是不挣钱的所谓创业,都是耍流氓。 你讲故事讲了半天,最后你连盈利的模式都没有摸索出来,还谈什么创业呢?
四、能持续发展下去
什么商业模式才是好的商业模式?
第一,老百姓实实在在的需求,这是最重要的。
你提供的东西是不是人们的真实需求,这很重要,如果不是真实需求,就会很麻烦。比如说三年前中国教育领域发生了一件大事儿,或者是中国整个商业领域都发生了一件大事儿,就是所谓的O2O。
教育领域的O2O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越过培训机构,把家长和老师对接起来。老师上平台,家长、学生上平台,家长、学生上平台找老师,老师在平台上找学生,两边进行对接,最后确定老师到家里来上课。这件事情是不是会有一定的需求?是有一定需求,但是不是大量家长的刚需?最后的结果发现,这种平台现存的几乎没有几家了,而且存在下来的几家也非常艰苦卓绝,因为尽管有需求,但是不足以支撑整个商业模式的长久运营。
不要一想到一个商业模式,就立即行动。 一定要深刻了解你的客户是不是有这个需求,是刚需还是非刚需。有一个创业者找我来谈,面对大学生这么一个大市场怎么做,他想做一个大学生的迷茫市场,这边是一帮很成熟的商业人才,那边是迷茫的大学生,上来进行交流,大学生付费,寻找这些人士进行咨询。
后来我说这个模式需要谨慎对待,因为我跟大学生打了20年交道,非常明确不论穷富,大学生愿意在哪花钱,不愿意在哪花钱。我们在创业之前,一定要想好这件事情不管是拐弯赚钱还是直接赚钱,到底是不是客户最需要的状态,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在创业的时候,所有的资源是不是能支持创业持续发展下去。
创业中间有一段时间处于亏钱的状态没有问题,但最怕的是一直亏下去,又没有资源来衔接,比如说你的商业模式,如果经过了翻来覆去的认证以后,还是没有任何人愿意给你投资,你就要稍微谨慎一点,一定要反复就商业模式、运营模式,甚至包括团队组建,不断琢磨、变革、升级,直到最后能够打通资源。
第三,一定要把自己打造成独一无二的有威望的创业者。
团队可以吵架,但是你作为创始人,到关键时刻,就是要说一不二的,你不能对公司失控,创业者想要把创业项目做长久,一开始就要树立创业者的绝对权威,我可以跟你讨论,我可以跟你商量,团队甚至可以一起打打闹闹,利益分配的时候我可以大度,但公司一定要有明确的主导人。当然你怎么样让你的重要团队成员跟你共同奋斗,一起进行利益上的分割变化,满足大家的愿望,最后还能在你的带领下共同朝着一个目标前进,就全靠你这位创业者的综合领导力。
我觉得,创业的过程是我们一个人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有的时候,很多东西是教都教不会的,是你自己琢磨出来的,我讲这些就是想告诉大家,创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又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是一个极其锻炼你才能的事情。
如果说我当时没出来创业还在北大,现在是一个北大的教授,我觉得我各方面的综合才能都会比现在差很多。因为创业,你天天在外打拼,天天跟你的合伙人打交道,各种合作、各种利益纠纷、各种平衡、各种新的人才发现、各种新的商业模式出现,对外竞争对手的恶狠狠,对内合作伙伴的各种渴望,都需要你不断打磨自己的能力,实际上创业的过程是我们一个人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还有的创业者失败,是自以为找到了一个商业模式,不顾一切的投入,根本不给自己留后路。最后发现钱投进去了,结果模式才长出了一个芽,再去融资的时候,对方说你的数据都没出来,我怎么给你投资?创业者回答你再给我钱,我就把数据做出来了。可是人家不给你钱了,你会发现连数据都没做出来,已经投入了好几百万,最后连个demo都没有,无法让投资人相信给了钱就可以得到想要的数据。
五、合伙人靠谱、CEO靠谱
我觉得, 合伙人不是找的,是碰的 。中国创业公司的合伙人一般有三种状态, 一种是几个同学朋友一起创业 ,但将来公司散架的可能性比其他公司大很多,因为一开始是一帮朋友做事,到最后很难界定谁是公司核心。如果是这种情况,必须快速界定合伙人的主次关系。
第二种是一个人先想了方法,然后找人,形成团队。 这种的团队相对稳定,最初的那个人如果具备能力,就是团队核心。第三种就是新东方模式,一个人先做了几年,再找合伙人,但现在的互联网速度已经不允许这样的节奏了。
现在找合伙人可能难度更大,原来可以找能力单一的人,现在必须找在技术、市场、营销方面各自有专长的人。现在创业者年龄都很小,处理人事关系的经验很弱,所以很容易使合伙人散伙,这种情况很多。
创始人是这样,我觉得创始人本身必须是一个真正的领袖型人物。领袖型人物是慢慢锻炼出来的,创业伊始你的公司可能只有几个人,像新东方起步时就只有两三个人,经过逐步的磨炼才慢慢发展到现在的四五万人。但创业初期创始人就必须具备领袖特质,包括强大的决断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和对项目及商业模式的透彻研究。创业过程中与投资人谈判,与政府去交涉等等都需要有人去做。
所以,创业成功的人通常不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而是综合性能力比较强的人,他能够整合领域的专家为自己所用。这一点与国外还有些区别,你可以看到不管是比尔·盖茨、乔布斯还是马克·扎克伯格,他们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自己本身就是科学家。
另外,国外的人事关系、社会关系,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而在中国通常能够用人并将社会资源结合起来的人才能把创业做起来。比如说马云,他不是互联网出身,但是做了很成功的互联网公司。
中国现在也正在逐渐的往专家型企业发展,中国就有很多创业成功的专家,比如说马化腾和李彦宏,他们都是技术出身。也就是说,这些专家本身也具备非常好的综合基础,以及商业模式的设计能力,这是我们未来创业需要关注的。
我是2006年新东方上市后,才算真正被称作CEO,之前大家都叫我校长。我CEO当了十年半,创始人当了十几年,现在是洪泰的创始合伙人,加上新东方的董事长身份,谈谈对CEO的感觉,我还是能谈出一点来的。
CEO最重要的是学习能力: 一是专业的能力,二是潜在能力。 这跟读书有一定的关系,但更多是与你抓取信息的能力有关系。这两种能力是做生意特别重要的特征。
比如我从北大出来之后,很多人怀疑做外语培训有没有市场。我在北大当了6年的老师,也给培训班上过课,我知道这件事可以做。这个判断不仅仅是要读几百本书,很多人读了几千本书,只是一个书呆子而已。
作为CEO,要根据每一个阶段的势和个人能力来决定做什么事情。每个人对自己的势能是有判断的,比如说马云他对自己的势能判断是非常高的。所以,他召集阿里巴巴十八罗汉凑了50万人民币时,他就已经说我们能做成全世界最伟大的公司。对自己有期许很重要,但如果这个期许和你的势能不符合就会有问题。
做CEO时最重要的,是为团队在不确定中间寻找确定的路径。其实,商业的路径从来都没有确定过。最新出版的《腾讯传》透露,马化腾无数次想把腾讯卖掉。
腾讯之所以能活下来,主要靠着当时中国移动、中国电信SP战略,每年收几千万的收入。等到这个钱快没有的时候,腾讯马上就要陷入困境了,突然找到了一个商业模式:他们发现卖游戏道具,甚至是卖面孔都可以卖出钱。
腾讯能活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把手在整个过程中间一直给团队一种感觉,即我们的团队是有前途的。这是在不确定中间给员工确定性。
CEO在不确定的商业模式和不断变革的商业模式中,始终能给团队信心,这点很重要。 两年前,我也对新东方做了改变,改革了片面追求收入的考核体系,而是回到教育效果,回到老师素质提升上。很多人跟我说,这样我们的收入会急剧下降,最后公司会垮掉。
我说我是CEO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新东方除了听我的没别的选择,凡是不听我的,交完辞职报告以后可以离开。关键时刻必须要有这样的担当才能把CEO当好。结果大家看到了,新东方过去两年的股价一直在往上走。
我们 CEO 可能也会面临项羽败走乌江的状况,但是你走到乌江之前必须要考虑到能不能把范曾留住,能不能把韩信从刘邦的身边拉过来。范曾对项羽那么忠诚,最后被刘邦离间了几句,就把他赶走了。
1. 平衡机制特别重要。
项羽为什么没有做好?第一,利益分配不对,功劳是自己的,错误是部下的,这样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有团队。第二,自己拍脑袋,不让团队参与。刘邦的任何事情都是让团队参与的。他是领袖,他做决策,但他会让团队参与。
有一个细节,韩信借军功让刘邦封他为“假王”,刘邦是不愿意的,但被张良踩了一脚,立刻变成了假意说“要封王就封真王”。他跟团队的配合就是这么快。真正的领导就是变色龙,坚持往胜利走的前提下一定要关照团队成员。
2. 对时间和资源的最佳把控。
什么时候融资,什么时候对接政府资源,什么时候用什么人,这些东西非常重要。对 Timing 的把握非常重要。如果时机不对,就会错失良机。
包括投资也是一样的,我们要投资虚拟现实,但是现在是不不是最佳的投资?该怎么投?其实是特别考验我们的头脑和智慧。如果你投得过早,第一批公司都死掉了,第二批公司起来的时候你不敢投,最后可能第二批公司都变成了大公司。这样的情况很多。
有一段时间新东方有人提出来说要做最大的线上课程,我没有做,因为我知道做了以后会把新东方拖死。但现在,我投了10到15亿在线上课程。
决策对不对没有客观的指标,没有人告诉你现在投,一定能够成功,鬼才知道,就你知道。就像朱元璋当和尚的时候不会带领大家当皇帝,最后时机到了就果断下决定。
3. 确立创新、开放的系统和结构的颠覆能力。
一般来说,这是针对后期做的比较大的公司。比如新东方现在面临的就是这两个问题,我这位董事长考虑最多的是这两条。很多员工大部分工作了5年以上,每年工资涨40%不好做了。面对这样的情况,你的创新和颠覆能力非常重要。这个我们以后会有机会不断探讨。
本文链接: http://www.yixieshi.com/91098.html (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