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的障碍
注:下面的例子可能有很多值得质疑的地方,有兴趣的可以多多反驳。
一、定势思维
1、有笼必有鸟——心理图式
一位心理学家曾和乔打赌说:"如果给你一个鸟笼,并挂在你房中,那么你就一定会买一只鸟."
乔同意打赌.因此心理学家就买了一只非常漂亮的瑞士鸟笼给他,乔把鸟笼挂在起居室桌子边.结果大家可想而知,当人们走进来时就问:“乔,你的鸟什么时候死了?”
乔立刻回答:“我从未养过一只鸟。”
“那么,你要一只鸟笼干嘛?”
乔无法解释.
后来,只要有人来乔的房子,就会问同样的问题.乔的心情因此搞得很烦躁,为了不再让人询问,乔干脆买了一只鸟装进了空鸟笼里。
心理学家后来说,去买一只鸟比解释为什么他有一只鸟笼要简便得多。人们经常是首先在自己头脑中挂上鸟笼,最后就不得不在鸟笼中装上些什么东西。
2、狗鱼思维——拒绝变化
有一种鱼叫做狗鱼。狗鱼很富有攻击性,喜欢攻击一些小鱼。科学家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狗鱼和小鱼放在同一个玻璃缸里,在两者中间隔上一层透明玻璃。狗鱼一开始就试图攻击小鱼,但是每次都撞在玻璃上。慢慢地,它放弃了攻击。后来,实验人员拿走了中间的玻璃,这时狗鱼仍没有攻击小鱼的行为–这个现象被叫作狗鱼综合症。狗鱼综合症状的特点是:——对差别视而不见——自以为无所不知——滥用经验——墨守陈规——拒绝考虑其他的可能性——缺乏在压力下采取行动的能力。
思维定势一旦形成,有时是很悲哀的。这也是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观念的原因之一:形势在不断变化,必须关注这些变化并调整行为。一成不变的观念将带来毫无生机的局面。
3、阿西莫夫的智商——惯性思维
所谓惯性思维就是思维沿前一思考路径以线性方式继续延伸,并暂时地封闭了其他的思考方向。
阿西莫夫是美籍俄国人,世界著名的科普作家。他曾经讲过这样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
阿西莫夫从小就很聪明,年轻时多次参加“智商测试”,得分总在160左右,属于“天赋极高”之人。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汽车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
修理工对阿西莫夫说:“嗨,博士,我来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题,看你能不能正确回答。”阿西莫夫点头同意。修理工便开始出题:“有一位聋哑人,想买几枚钉子,就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食指立在柜台上,右手握拳作出敲击的样子。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于是售货员明白了,他想买的是钉子。”
“聋哑人买好了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要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怎么做?”
阿西莫夫顺口答道:“盲人肯定会这样——”他伸出食指和中指,作出剪刀的形状。
听了阿西莫夫的回答,汽车修理工开心地笑起来:“哈哈,答错了吧!盲人想买剪刀,只需要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他干吗要做手势啊?”
阿西莫夫只得承认自己回答地很愚蠢。而那位汽车修理工在考问前就认定他肯定答错,因为阿西莫夫“所受的教育太多了,不可能很聪明!”
4、猴子实验——群体惯性
有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将4只猴子关在一个密闭的房间里,每天喂很少食物,让猴子饿得吱吱叫。数天后,实验者在房间上面的小洞放下一串香蕉时,一只饿得头昏眼花的大猴子一个箭步冲向前,可是当它还没拿到香蕉时,就被预设机关所泼出的热水烫得全身是伤,当后面三只猴子依次爬上去拿香蕉时,一样被热水烫伤。于是猴子们只好望“蕉”兴叹。
又过了几天,实验者换进一只新猴子进入房内,当新猴子肚子饿得也想尝试爬上去吃香蕉时,立刻被其他3只猴子制止,并告知有危险,千万不可尝试。实验者再换一只猴子进入,当这只猴子想吃香蕉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这次不但剩下的两只老猴制止它,连没被烫过的半新猴子也极力阻止它。
实验继续,当所有的猴子都已换过之后,仍没有一只猴子敢去碰香蕉。上头的热水机关虽然取消了,而热水浇注的“组织惯性”束缚着进入笼子的每一只猴子,使它们对唾手可得的盘中美餐——香蕉,奉若神明,谁也不敢前去享用。
这就是群体惯性形成的过程。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想赢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学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迅速调整,否则只能像故事中的猴子那样,在昨天的教训上平白失掉明天的机会。
然而,一些把成功归因于富有竞争力的经营管理模式的企业,面对一切以变化为主题的现实,仍高高在上,丝毫不怀疑让自己成功的经营管理模式的价值和适用性,不思更新,固执地运行在“成功经验”的轨道上。结果,由于一成不变,企业昔日的辉煌渐渐蜕变为组织惯性,成为企业生存道路上的羁绊。
5、引火烧身——线性思维
一个漆黑的夜晚,司机老王开着一辆“除了喇叭不响什么都响的”北京吉普外出,车行半路抛了锚,他初步判断是油耗尽了,便下车检查油箱。没带手电筒就顺手掏出打火机照明,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他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等他醒来时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是一位路过的好心司机把他救了,车报废了,脸毁了容,万幸的是命总算捡了回来。老王说:“当时只是想借打火机的光,看清油箱里究竟还剩多少油;根本不成想打火机的火,会引爆油箱并引火烧身。”这是典型的由“线性思维”惹的祸。
线性思维模式有两个基本特点:(1)把多元问题变为一元问题。客观对象所包含的问题往往是多元的,线性思维模式要求把其中一个问题突出,把其余问题撇开,或者把复杂问题归结为一个简单问题,然后予以处理。(2)用一维直线思维来处理一元问题,使之成为具有非此即彼答案的问题,并排除两个可能答案中的一个。
6、保守的力量——惰性思维
惰性思维是指人类思维深处存在的一种保守的力量,人们总是习惯用老眼光来看新问题,用曾经被反复证明有效的旧概念去解释变化世界的新现象。不去尝试,不敢冒险,因循守旧,大好的时机和自身无限的潜能被白白地葬送,挫折和失败的悲剧肯定不可避免。
比如说看魔术表演,不是魔术师有什么特别高明之处,而是我们大伙儿思维过于因袭习惯之势,想不开,想不通,所以上当了。比如人从扎紧的袋里奇迹般地出来了,我们总习惯于想他怎么能从布袋扎紧的上端出来,而不会去想想布袋下面可以做文章,下面可以装拉链。
在生活的旅途中,我们总是经年累月地按照一种既定的模式运行,从未尝试走别的路,这就容易衍生出消极厌世、疲沓乏味之感。所以,不换思路,生活也就乏味。很多人走不出思维定势,所以他们走不出宿命般的可悲结局;而一旦走出了思维定势,也许可以看到许多别样的人生风景,甚至可以创造新的奇迹。因此,从舞剑可以悟到书法之道,从飞鸟可以造出飞机,从蝙蝠可以联想到电波,从苹果落地可悟出万有引力……常爬山的应该去涉涉水,常跳高的应该去打打球,常划船的应该去驾驾车,常当官的应该去为民。换个位置,换个角度,换个思路,也许我们面前是一番新的天地。
7、失去的金子——习惯思维
一个穷人在一本书里发现了寻找“点金石”的秘密,点金石是一块小小的石子,它能将任何一种普通的金属点化成纯金。点金石就在黑海的海滩上,和成千上万的与它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小石混在一起,但秘密就在这儿。真正的点金石摸上去很温暖,而普通的石子摸上去是冰凉的。所以,当它摸着石子是冰凉的时候,他就将它们扔到大海里。他这样干了一整天,却没有捡到一块是点金石的石子,然后他又这样干了一星期,一个月,一年,三年,可他还是没有找到点金石。然而他继续这样干下去,捡到一块石子,是凉的,将它扔到海里,又去捡起一颗,还是凉的,再把它扔到海里,又一颗……
但是有一天上午他捡起了一块石子,而且这块石子是温暖的——他把它随手就扔进了海里。他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把他捡到的所有的石子都扔进海里。他已经习惯于做扔石子的动作,以至于当他真正想要的那一个到来时,他也还是将其扔进了海里……
贝弗里奇在其《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解释了惯性思维:“我们的思想多次采取特定的一种路,下一次采取同样的思路的可能性就越大。在一连串的思想中,一个个观念之间形成了联系,这种联系每利用一次,就变得越加牢固,直到最后,这种联系紧紧地建立起来,以致它们的连接很难破坏。这样,正像形成条件反射一样,思考受到了条件的限制。我们很可能具备足够的资料来解决问题,然而,一旦采用了一种不利的思路,问题考虑得越多,采取有利思路的可能性就越小。”
二、创新的思维障碍——偏见思维
1、被经验淹死的驴子——经验偏见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则故事:一只驴子背盐渡河,在河边滑了一跤,跌在水里,那盐溶化了。驴子站起来时,感到身体轻松了许多。驴子非常高兴,获得了经验。后来有一回,它背了棉花,以为再跌倒,可以同上次一样,于是走到河边的时候,便故意跌倒在水中。可是棉花吸收了水,驴子非但不能再站起来,而且一直向下沉,直到淹死。
无独有偶,新近又读到了这样一则古老的寓言:从前,有个卖草帽的人,每天,他都很努力地卖着帽子。
有一天,他叫卖得十分疲累,刚好路边有一颗大树,他就把帽子放着,坐在树下打起盹来,等他醒来时,发现身旁的帽子都不见了,抬头一看,树上有很多猴子,而每只猴子的头上都有一项草帽。他十分惊慌,因为,如果帽子不见了,他将无法养家活口。突然,他想到猴子喜欢模仿人的动作,他就试着举起左手,果然猴子也跟着他举左手;他拍拍手,猴子也跟着拍拍手。
他想机会来了,于是他赶紧把头上的帽子拿下来,丢在地上。猴子也学着他,将帽子纷纷扔在地上。
卖帽子的高高兴兴地捡起帽子,回家去了。回家之后,他将这件奇特的事,告诉他的儿子和孙子。
很多很多年后,他的孙子继承了家业。有一天,在他卖草帽的途中,也跟爷爷一样,在大树下睡着了,而帽子也同样地被猴子拿走了。
孙子想到爷爷曾经告诉他的方法。于是,他举起左手,猴子也跟着举起左手;他拍拍手,猴子也跟着拍拍手,果然,爷爷说的话真管用。
最后,他摘下帽子丢在地上;可是,奇怪了,猴子竟然没有跟着他做,还是直瞪着眼看他,看个不停。
不久之后,猴王出现了,把孙子丢在地上的帽子捡起来;还很用力地对着孙子的后脑勺打了一巴掌,说:“开什么玩笑!你以为只有你有爷爷吗?”
驴子为何死于非命?孙子为何不能像爷爷当年那样拿回被猴子拿走的帽子?每一个人都能够看得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都机械地套用了经验,受了经验偏见思维的影响,他们未能对经验进行改造和创新。
正是经验使我们昂首否定,还是经验又让我们低头认错,人们总是跳不出经验,它甚至让一切最大胆的幻想都打上了个人经验的偏见,就像作家贾平凹所津津乐道的某一个农民的最高理想:“我当了国王,全村的粪一个不给拾,全是我的。”这似乎就是人们说的“乡村维纳斯效应”。德波诺在《实用思维》一书中饶有兴味地描述了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在偏静的乡村,村里最漂亮的姑娘会被村民当作世界上最美的人(维纳斯),在看到更漂亮的姑娘之前,村里的人难以想象出还有比她更美的人。”在村里,它是真理,在全世界,它就是偏见。
2、鸡眼思维——利益偏见
所谓利益偏见不是指由于你的利益关系会导致你立论的有意识的明显偏颇,而是指一种无意识的偏斜——对公正的微妙偏离。
利益偏见更普遍的情况则是所谓的“鸡眼思维”,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愚蠢庸俗、斤斤计较、贪图私利的人总是看到自以为吃亏的事情;譬如,一个毫无修养的粗人常常只是因为一个过路人踩了他的鸡眼,就把这个人看作世界上最可恶和最卑鄙的坏蛋。他把自己的鸡眼当做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然而推而广之,普通人难道没有偏见吗?一些普通人的话语表述背后难道就没有值得思考的地方吗?事实上,大多数的恋人都认为自己找到了世上最好的人,大多数孩子也都会得出结论说自己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所谓“忘婆卖瓜自卖自夸”其实就是一种典型利益偏见思维模式。
3、不识庐山真面目——位置偏见
有一则禅的故事说的是小海浪与大海浪的对话:
小海浪:我常听人说起海,可是海是什么?它在哪里?
大海浪:你周围就是海啊!
小海浪:可是我看不到?
大海浪:海在你里面,也在你外面,你生于海,终归于海,海包围着你,就像你自己的身体。
尼克松总统水门事件被黜后,跌至人生谷底,这时他才得以悟出:“最美的风景不是登上峰顶所看到的,而是下到谷底抬头所体会到的”这句话。这与哈维尔在历经磨灭难后所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为了在白天观察星辰,我们必须下到井底,为了了解真理,我们必须沉降到痛苦的底层”。这就叫“思不出其位”。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坐标体系中,各种思想无不打上其鲜明的烙印,连老黑格尔也不忘说:“同一句格言,出自青年人之口与出自老年人是不同的,对一个老年人来说,也许是他一辈子辛酸经验的总结。”这正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叶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站在什么样的年龄位置就会有什么样的感情。这与站在什么样的物理位置,就会得出什么样的认知是一样的。
在一些企业里,老板总抱怨员工出工不出力、磨洋工,员工总抱怨老板发的钱太少、心太黑。这其实就是各自所处的位置不同,才导致双方似乎无法弥合思维差距。
4、“情人眼里出西施”——文化偏见
著名华裔人类学家许烺光(曾任美国人类协会主席)在《美国人与中国人》一书中十分严肃地举了一个例子:“在一部中国电影中,一对青年夫妇发生了争吵,妻子提着衣箱怒冲冲地跑出公寓。这时,镜头中出现了住在楼下的婆婆,她出来安慰儿子:‘你不会孤独的,孩子,有我在这儿呢。’看到这儿,美国观众爆发出一阵哄笑,中国观众却很少会因此发笑。”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所透出的文化差异是明显的,在美国人的观念中,婚姻是两个人的私事,其间的性关系是任何别的感情无法替代的。而中国观众却能恰当地理解母亲所说的含义。这正如一些美国留学生在读了《红楼梦》后,总是不解地问中国教授:“为什么宝玉和黛玉不偷些金银财宝然后私奔呢?”中国教师知道这不是一个工具性问题,很难用一两话解释得清。
我们所有的人都受到自己所在地域、国家、民族长期积淀的文化的影响,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可避免地打上文化、宗教、习俗的烙印。这就是为什么一些美国人对中国对台湾坚定的态度不可理解,同样,一些中国人对美国为什么老是抓住人权不放也感到不可思议的原因。
5、以偏概全——点状思维
在白纸上画一个黑点,而后问:你看到了什么?
答案至少有一百种:芝麻、苍蝇、图钉、太阳的黑子、污迹……这些都是常规的联想,有的人的思维就更活跃一些,他可能会回答说:我看到了缺点……我看到了遗憾……我看到了损失……
但是,为什么就没有想到其他的?
为什么你的眼睛仅仅盯住那个黑点?而没有看到黑点旁边的那一大片的白纸?而正是这个黑点束缚和禁锢了我们的思维,使我们看不到其余更多的更好的更丰富的东西。某些人一件事情没有办好,就垂头丧气——“我真没用,我真窝囊,我是天底下最愚蠢的人。”透过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件事就给这个人下定义—— “他品质有问题。”其实,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关注广阔的存在,而不是那个黑点。
6、固执己见——刻板印象
曾经在某一网站看到这样一个笑话:如果你的前面是一位发怒的重庆女孩,后面是万丈深渊,那么,奉劝你还是往后跳吧!这个笑话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重庆女孩的泼辣,可以说是“盛名远播”,因此,一提到重庆女孩,首先浮上脑海的就是“泼辣”二字,丝毫不顾其中是否有被冤枉的“例外”,这就是所谓“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都是“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刻板印象固然有省事省力的好处,但不少情况下却会出现耽误大事的判断错误。
7、霍布森选择——封闭思维
300多年前英国伦敦的郊区,有一个人叫霍布森。他养了很多马,高马、矮马、花马、斑马、肥马、瘦马都有。他就对来的人说,你们挑我的马吧,可以选大的、小的、肥的,可以租马、可以买马。你们都可以选呢,人家非常高兴去选东西了,但是整个马圈旁边只有一个很小的洞,很小的门,你再选大的马出不来的,它的门很小。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个人叫西蒙,就把这种现象叫做霍布森选择。就是说,你的思维你的境界只有这么大,没有打开,没有上层次,思维封闭,结果就是你别无选择。
三、走出思维误区——创新思维模式和方法
【案例】福特与斯隆的思维博弈
在变幻莫测、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家的思维定势带来的经营后果,有时却是异常惨重的。1913年美国著名企业家亨利?福特受屠宰流水作业的启发,设计了汽车装配流水线,能够标准化零部件和高架供应线,大批量生产统一规格的黑色“T”型车。这一在福特脑中酝酿了整整10年的创新思维,诞生了管理史上著名的“福特制”。它开创了一个新的工业生产技术时代,也使福特成为一度占有68%世界汽车市场的“汽车大王”。但是,福特在陶醉于他创新思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在大脑中埋下了“思维定势”的种子,居然公开宣称,福特公司从此以后只生产黑色的T型车。
当美国汽车市场渐趋饱和,早期购车人需要更新车辆,对汽车的档次、性能、外观有了更高要求时,福特的“思维定势”使他大吃苦头。美国另一著名企业家、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看到福特产品单一、款式陈旧这一致命弱点设计制造出不同价格档次的汽车,并且首创了“分期付款、旧车折旧、年年换代、密封车身”的汽车生产四原则,一举击败福特,登上了世界第一汽车制造企业的宝座。斯隆的思维创新击败了福特由思维创新退化而来的思维定势。
再想想Nokia!